不惧风雨 不忘初心 日日自新一路行
2019年7月下旬的一天,接到采访单位的联系电话后,我当即放下手头的工作,安排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第二天,我们采访组一行,准时来到采访地点。当日,如火的骄阳烘烤着大地,也“烤”验着我们这些一线记者。采访回来的途中,碰巧遇到一个熟人,他看见我头戴草帽,后背湿透,笑着说:“王记者,你怎么就像搞‘双抢’一样的啊?”的确,戴着草帽,像经历“双抢”一样,就是我高温天气里在外采访的常态,也是我对新闻传播充满情怀、不忘初心的一个写照。
1995年11月参加工作以来,我从南陵县有线电视台到南陵县电视台,从南陵县广播电视台到南陵融媒体中心,一直坚守在新闻采访一线。这期间,忘不了严寒酷暑的风尘仆仆,忘不了上至大工山顶的气喘吁吁、下至小工矿底的手脚冰凉。但我不怕苦、不言累、不惧风霜雨雪,坚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唱响时代歌,遵循电视规律,体现新闻价值,从而较好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
深耕本土 打造名牌栏目
从2007年12月起,我开始负责《漳河风》专题节目。当时,《漳河风》的选题、策划、采访、摄像、撰稿等工作都由我一人承担,压力很大。
但我克服困难,因势利导,将该电视专题节目定位于“展示南陵的一幅风情画卷,解读生活的一次影像纪录”,侧重文化属性和社会属性,重点对身边事、身边人等进行深度挖掘。此外,还对《漳河风》进行了重新包装和子栏目设置:《凡人凡事》报道平凡人所做的不寻常事;《文化连线》介绍全县文艺创作和文化活动开展情况;《家园景语》以文学的语言、文化的视点叙造一个地理区域的变迁和发展;《百姓话题》对一些群众关心的话题进行解读;《经济资讯》深入报道一些重点行业、规模企业的成长过程。尤其在撰写稿件时,我向着准确、鲜明、生动的方向努力,通过文学语言和电视语言的有机结合,以一种融合的美感,立体营造出一种有意韵的情境。
通过不懈努力,《漳河风》被评为2012年度安徽广播电视奖电视社教类名牌栏目,这也是南陵本土电视专题节目首次荣膺这一奖项。2013年6月,我的第一本专集《漳河风韵》由黄山书社正式出版。《漳河风韵》辑选的是《漳河风》新近播发的有关南陵历史、人文、风物等方面的专题稿件,为读者了解南陵厚重的本土文化提供了媒体的视角。
双管齐下 推进媒体融合
从2015年9月起,在自身采访任务繁重的情况下,我又担负起新媒体平台建设的新任务。我和融媒体中心网络部一班同仁组织采写、制作原创稿件,真实快速发布全县最新的政策动态、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历史文化方面的轶事,先后设置了多个文化、生活服务类专栏,以创新的精神、务实的作风,推进媒体融合。尤其是2016年6月下旬,面对罕见的汛情,我克服时间紧、任务重、人手少等困难,用文字、画面和声音,记录和传递了抗洪抢险中守望相助的群像和温暖人心的力量。推送的微信主旋律高昂,正能量充沛。其中,《南陵首次航拍抗洪抢险现场 场面震撼》《今天 有一种精神让所有南陵人热泪盈眶》点击率超过10万+。
工作中,我对推送的原创微信和转载的微信内容进行了严格的把关。其中,原创微信占推送微信条目的一半以上。截至目前,南陵县广播电视台微信平台关注人数已达67000多人,关注度和点击率显著上升。与此同时,我负责内容更新的南陵新闻网、手机客户端“无线春谷”深入挖掘南陵新近发生的事实和本土历史、传统文化、红色旅游资源中蕴含的教育题材,创作健康向上、寓教于乐,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的新媒体作品。2016年12月,南陵新闻网被评为第二届安徽省文明网站。
精益求精 创优屡获佳绩
新闻采访中,我不断树立精品意识,提高创作水平,节目创优不断获得佳绩。我制作的新闻专题和新媒体作品先后获安徽广播电视奖、安徽新闻奖、安徽经济好新闻奖、安徽电视文艺奖、安徽省“政协好新闻”奖、安徽广播文艺奖等多个奖项。
尤其是2018年12月,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指导、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主办的第三届“五个一百”网络正能量精品评选活动中,我采访编辑的《那大美西藏的圣洁和高远 为何能深深震撼南陵90后女孩的心灵……》获选“网络正能量文字作品”,这也是全市唯一获此殊荣的新媒体作品。
“当你看到我们时,你和记者相逢在传播平台上;当你看不到我们时,记者正在路上。”的确,岁月行走一程,演绎的故事就多一段,难忘的经历也就多一场。作为一名记者,我不忘初心, 新闻采访在路上,日日自新一路行。
南陵县融媒体中心王翔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沈宫石)入秋以来,针对日趋严重的旱情,南陵县及时启动抗旱预案,科学调度水源,确保群众生活用水。南陵县境内水源地主...
南陵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南陵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