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陵目连戏 非遗传承地 南陵县

芜湖日报 2019-02-16 01:00 大字

据《南陵县志》载,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和清代文学家金圣叹曾先后来南陵观看目连戏演出。王阳明评曰:“词华不似西厢艳,更比西厢孝义全。”清同治时的《江南通志》就有“目连戏伶人多为南陵人”的记载。关于南陵目连戏的起源:其一,传说在明朝中期,有个老戏师落难到南陵下林都时,在当地传授了目连戏,称“清槌目连戏”。其二,传说北宋末年,方腊起义失败后,有一支逃难迁居到南陵东乡定居的族人带来了目连戏,称“槽槌目连戏”。清朝末年开始,“槽槌目连戏”艺人常与“清槌目连戏”艺人合班而演,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南陵目连戏。

南陵目连戏的唯一剧本是《目连救母》。说的是一个叫傅相的人笃信佛教,救孤济贫,死后升天;其妻刘氏开荤毁佛,打僧骂道,被罚入地狱;其子傅罗卜拒婚出家,法号目连,为救母入地狱,终赎母衍成正果。该戏宣扬封建礼义仁孝,崇佛尊道敬儒,以古朴雄浑、怪异清新、意境深远、栩栩如生、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为当地民众所喜爱。南陵民间祭祀、祈福、还愿都喜欢请“目连戏”班社演出。

南陵目连戏多为广场演出,并有繁琐的演出习俗。演出前有“禅俎”仪式、演出结束有“免俎”仪式,且仪式隆重,避讳严格。其唱腔主体为弋阳腔系统的“高腔”,即青阳腔,兼有昆弋腔(吹腔)、佛调、本地民歌小调等。前台演员演唱,后台众人帮腔,唱者多句,帮腔者少句,以拖腔为主,唱腔好似徽剧,又似道士和尚念经。武场演唱时以鼓击节,锣钹伴奏。其曲牌共有260多首,其戏文念白有大白、小白之别,小白用南陵圩区方言。

南陵目连戏自明代中期即在南陵盛行,是学术界公认的海内外目连戏主要流派之一。当代著名戏剧理论家张庚先生认为:“傩戏比目连戏晚。”目连戏堪称中国戏曲“活化石”。这对中国戏剧历史研究有重要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南陵目连戏的发掘和保护,早在1957年,省文化主管部门曾专门在南陵举办“南陵目连戏鉴赏演出”。1984年,南陵县文化局组织力量到各地寻访、收集散佚在民间的目连戏资料。改革开放后,县文化局请来民间艺人到县黄梅戏剧团手把手教戏,排演出8个目连戏折子戏,多次应邀到九华山庙会演出,随后又到江苏、福建等地演出,都获得成功。

新闻推荐

欢欢喜喜游江城 红红火火闹新春

□本报记者王世宁又是一年新春近。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特别是大众旅游的兴起,国人年味儿已经从单纯地注重饮食到...

南陵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南陵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