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溪河畔是我家
繁昌城俯瞰图周小龙 摄
我出生在长江边,读书、工作、恋爱、结婚、育儿……生命的大半辈子都是与繁昌的山山水水相依相伴。这里,与我结下了一世的缘。正因如此,我对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种种过往,也充满了兴趣……
峨山一溪流
繁昌因有峨山而叫“上金峨”,“峨”的本义是巍峨矗立,峨山虽然不高,但山势陡峭,以金峨命名倒也吻合贴切。
峨山上杂草丛生,都是不成材的杂树。春天长满了杜鹃花,也就是映山红。那时的县城没有什么高楼大厦,繁昌中学的三层教学楼就算是最高建筑了。从二层的教室里向南眺望,映山红在满山满坡怒放,“似血如朱一抹齐”。
山下一条溪流经年不息,也因峨山而得名峨溪河。它源自范冲,流程23公里,经峨桥入漳河汇长江。“千家淑景漾青畦,两岸春深绿满堤。杨柳风和渔浪阔,桃花日暖鸟声齐。”在清代诗人杨巘的笔下,峨溪河水波荡漾,桃红柳绿,鸟语花香,渔舟唱晚。居于繁昌城的人又将其分3段,称之为南门河、西门河和东门河。河上最初架有东西南门三桥,东、西门桥离城区远,南门桥是进城的必经之道。
南门桥初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又名上峨桥,为石拱桥,桥面不宽,不过5米。这里是柴薪交易的市场,常见山民或担着柴薪,或推着独轮车,来南门桥上与市民交易。上个世纪70年代,人们普遍使用土煤后,南门桥上的柴薪交易才逐渐消失。1978年,南门桥改建成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桥面已拓宽为12米,人行道6米,桥梁全长50米。2004年10月,又更换桥面,加固桥基。
南门河水是山城人的饮用水,上个世纪70年代前,河水清澈洁净,河水担回家,稍作沉淀,便可以饮用。后来由于盖起了一座又一座的工厂,南门河水受到了污染,水已不宜饮用。1978年9月起到1986年4月,采用加挖深井的办法,解决城区的供水,可遇到枯水期,水污染依然严重。直到1996年9月30日,长江引水工程成功,繁昌居民自此再也不用为饮用水而犯愁。
南门河的南岸除了有医院、纺织厂、铁匠铺、水作坊和浴室等外,就是广袤的田地。上世纪70年代后,峨山脚下西侧建起了水泥厂、制药厂等,狭窄的山道也被拓宽为公路。现在,制药厂已迁,水泥厂已停,铁匠铺、水作坊和浴室等早已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酒店、商铺,一幢幢高层商品房拔地而起。
桥北城中心
南门桥北是当年县城的核心区。城区不大,据1993年版《繁昌县志》载:“1949年,城区面积0.35平方公里。1986年,城区面积扩大到3.3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1.65平方公里。”2006年,新建城区面积已发展到10.98平方公里。
这里被称为城里,是全城政治、经济、文化和商业中心。民国时期有街、巷27条,有县前街、东门街、南十字街、南门街、朝阳街、四牌楼、云路街、西门街、三云井街、余庆街等;有仓门巷、书院巷、察院井巷、学宫后巷、魏家巷、土地楼巷、东横巷、洪家巷、宝聚巷等。街道一般宽不过5米,巷宽2米左右,石板石条或碎石泥土路面。
1958年,城区以十字街(即四牌楼)为中心,方格式规划街道和道路。1986年,规划后的城区道路除云路街、龙亭街、新建街等外都称为路,如春谷路、龙华路、迎春路、金峨路、峨溪路、沿河北路、沿河南路、环城西路、环城北路、环城东路、环城南路等。
1971年3月,我退伍后回到繁昌,工作地点在迎春路的县工人俱乐部。迎春路是当时县城最热闹的地方,东西长有1000米,宽12米,人行道宽2米,是当年县城最长的一条道路。迎春路两旁有百货公司大楼、糖酒公司、菜市场、邮电局、迎春楼(饭店)、大戏院和城关幼儿园等。工人俱乐部建于1959年,是红砖红瓦的地板楼房。我在楼下上班,家就住在楼上,一住就是12年。
妻子是个爱干净的人,每隔一天就要擦一次地板。有一年一位上海的战友来我家,他看到我居然住着红光锃亮的地板房,很是羡慕,说我住的是将军楼。只是“将军楼”太陡,足有60度角的倾斜。在没有自来水的日子里,担水上楼可是一件力气活。沉沉的两桶水担在你的肩上,原是水平的扁担会随着登楼而成相应的倾斜,前一桶水高,后一桶水低,互相拉扯,尤其是后一桶水吊坠着,没有力气和技巧,很难把水挑上楼。这样担水的日子,大概到1986年结束,因为城里终于有了自来水。
大院的记忆
1982年1月,县工人俱乐部拆除迁址。我家搬至县政府出售的人委大院商品房。人委大院又称大东门,在县城的最东端,位于春谷路。财政局、广播局、粮食局、城关粮站、农业银行、电影院等都在这条路上。大东门就在县委招待所,位置在后来华侨饭店的对面。
大东门内最有名的建筑物就是计委办公的小洋楼,这是一幢法式风格的建筑物,算起来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是当年繁昌采煤大王李仁美别墅。小洋楼占地250平方米左右,坐北朝南,由台阶而上为外廊,由外廊而进是贯通别墅的会客厅,厅之左右各有三间房屋,并各有楼梯可上下阁楼。别墅后又有一外廊。别墅周围植有树木、修竹和花草。会客厅为中轴,左右对称。前后外廊有廊柱。室内装饰有柔美而明快的线条。别墅底部装有通风地窗,别墅顶部装有通风烟囱。窗户宽敞高大,窗框为淡雅流畅的线条。这幢建筑物在当时的繁昌,属于另类,备受瞩目。
1982年,我被调去编修地方志,县志办公室就在当时县委大院进门处的一排平房之中的两间。不久,就在这平房后盖起了政府大楼,县志办公室又搬到了大楼的四层,后来四层上又加盖了一层。当时的县委大院位于龙华路,这条路原名北门大街,和繁昌中学紧紧相挨。这条路上还有公检法、原北门火车站、龙华池等。我在繁昌中学读书时,尽管学校与当时的县委大院仅一墙之隔,可却从未去过,对它充满着神秘感。大院缓缓的坡上有前后两幢楼,前楼本也是一排相连的平房,上世纪80年代前又加盖了一层。前楼简约,后楼雅致。后楼与前楼相距百米左右,这空旷的地方树木参天,修竹依依。青石板小径由花草萋萋之间穿过,由此可到后楼。蓊蓊郁郁的绿荫掩映之中,红墙红瓦,分外醒目。占地400平方米左右的小红楼,分上下两层。建筑风格对称和谐,楼上楼下都有相应的长廊。楼下是几间办公室,楼上是大的会议室,当时繁昌县委几乎所有会议都在这里举行。如今,大院内的建筑物都已拆除,于2020年10月改建为田家炳中学的操场。
世事沧桑,白驹过隙。路宽了,楼高了。人流的熙熙攘攘,变成了车辆的络绎不绝,灯火阑珊的山城变成了火树银花的不夜城。对陈年往事的远远回眸,只不过是对流逝岁月的留念和不舍,可心律仍是要随着时代的大潮而搏动。
张家康
新闻推荐
传承红色基因 凝聚巾帼力量 板子矶红色学堂迎来46位女企业家
1月9日,繁昌区板子矶红色学堂开展了一场以“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巾帼力量”为主题的红色教育活动,来自繁昌区各行各业的46位女...
繁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繁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