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之巅矗铁塔 电视信号传万家 纪念浮山电视台建台50周年

芜湖日报 2021-08-30 00:52 大字

繁昌城的东面,横亘着1座大山——浮山,又名隐玉山、浮邱山。此山主峰海拔432米,群山面积18平方公里,是原繁昌境内面积最大的一座山。然而,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浮山顶建设的电视转播台,知之者甚少。

浮山电视转播台的建设

浮山电视台即电视转播台,专业名称叫电视差转台。始建于1971年,至今已经50周年。很多人对她已经淡忘,更多的读者根本不知道浮山电视转播台的历史,也不知道她曾经的艰难与辉煌。

为什么要在浮山建电视转播台?说起浮山电视台,要从电视媒体发展的历史说起:中央电视台是1958年5月1日建成并正式开播。两年后的1960年9月30日,安徽电视台成立。自办两套节目,其中第二套节目是以模拟信号在全省传送。由于当时设备和技术限制,各地、市、县都没有卫星电视地面接收设备,在有线电视开通之前,所有的电视机都是接收从电视台或转播台发射的无线模拟电视信号。省台视频信号完全依赖无线传送,到皖南地区十分微弱,特别是徽州地区用户很难接收到省台电视信号。鉴于模拟电视信号传送“直线距离有限”的特点,为了让电视信号覆盖全省,省电视台准备在全省建立若干个差转台,将省台的信号转换成其他频道进行接力传送,既可以增加电视信号的覆盖面又可以避免同一频道不同发射台之间的互相干扰。

1971年春,省广播电视台派员来到繁昌,为建设电视转播台寻找地势较高的建设场地。他们先后到红花山、寨山和浮山进行勘察测试,经分析对比,虽然浮山海拔高度低于寨山和红花山,但是浮山自然条件较好,关键是山顶有两口水井,且水源终年不枯,是维持电视转播台工作和人员生活的重要条件。所以确定浮山顶作为转播台的首选建设场地,紧接着就开始筹建工作。

经过紧张的前期准备,1971年8月28日,浮山电视转播台正式开工建设。在山顶建设电视转播台困难重重,由于山上不通公路又没有通电。先采用“土高压”方式从山下联接农用电源,不够稳定经常停电,又购置了两台柴油机发电机组,保障用电安全。为省时省力,砂子和砌墙石块就地取材,其他建筑材料和设备只能用车运到山脚下,再以人力挑、抬上山。

经过4个月的紧张施工,建成电视转播机房1座,1幢10间值班室和宿舍。配置的1台50瓦黑白电视差转机等设备运达,即时安装。山巅竖立起避雷塔两座,1座25米高发射塔及22米铸管双层振子发射天线矗立浮山之巅。

项目一期工程于当年12月底基本竣工。1971年12月30日,转播机器接通电源,收到省电视台信号,差转成第三频道试行转播发送,并取得成功。1972年元旦,浮山电视转播台正式开播,将电视信号传送千家万户。当时覆盖区内黑白电视机调到第三频道,就能收看到浮山电视台转播的电视节目。

坚守高山奉献青春的“幕后人”

浮山电视转播台建设难,维持其正常运行更难。转播台处于远离城区高山之巅,交通不便,环境恶劣,工作人员生活的艰辛难以想象。

电视转播台是特殊而重要的工作岗位,进入这种工作岗位的工作人员,是默默无闻的电视“幕后人”。不仅政治素质高,耐得住寂寞,还要能吃苦耐劳。据几位老同志回忆,除刚开始3名上海下放知青中两人回城外,鲁世瑶、吴光来、高尚友等几位都是退伍军人,二三十岁上浮山,在山上工作一干就是几十年,他们克服困难,坚守岗位,直到退休,把自己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广播电视事业。

当时山上所需各种工具耗材都要山下带上山,换班或购物上山前,要带好生活用品及可供1周食用的粮食和生熟菜肴,先从家里步行或骑自行车到山脚,再从山下肩挑、背驮行李徒步爬山6公里。顺利的要走1个半小时,如遇恶劣天气、雨雪路滑,两个多小时才能到达。炎热的夏天,如果带生鱼生肉上山,走在路上就可能变质发臭,只能吃腌鱼咸肉;途中遇到雷雨交加,会让你恐惧惊慌;结冰的山路更难行走,跌倒了受伤、摔掉行李也是常事。山上的雪远比山下的大,即使雪厚过膝,也要上山,否则山上员工就要断炊断粮。山上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空气潮湿。冬天寒冷,夏天虫多。无论道路多么艰难,他们都要按时上班;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他们都要坚守岗位,把电视信号发送到万户千家。

近20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山上的员工生活、工作环境逐步改善。2002年简易公路通达山顶,上山下山不再完全靠步行。2018年初,县政府再次拨款18万元,对生活区的宿舍、食堂和其他设施进行全面加固和改造,增添卫浴设施,使山上员工欣喜不已。

浮山电视转播台的发展变化

浮山电视转播台建成后,由省广电局管理。主要担负起省电视台无线视频信号接力传输,并为周边城乡电视观众发送电视节目信号。刚开始电视信号较弱,转播覆盖面半径仅为35公里,电视节目频道少、播出时间也短,每周仅星期一、三、五晚上19点至21点转播两个小时。

当时社会上电视机也少,仅市、县、公社机关和少数大单位才有电视机,还要竖一根很高的天线对准发射台方向,才能收看到电视节目。对普通百姓来说,浮山电视台的作用并不明显。随着电视机的不断普及和群众对电视需求的提高,电视节目内容日益丰富,播放时间也逐渐延长,而且天天转播。

1979年,省广播局投资扩建,架设11公里10千伏输电专用线上山,淘汰柴油发电机设备,不再用“土高压”农用电源,确保了电视转播台用电安全稳定。

1980年,增建1座调频机房和1幢5间宿舍,台境占地面积达250平方米,增设1台1000瓦彩色电视机发射机、1台1000瓦调频发射机和1座50米发射塔,转播省电视台、广播电台的节目。覆盖面半径由50公里扩展到94.74公里。从浮山发射的广播电视信号,可以覆盖周边南陵、芜湖、宣城、无为等九个县,远在泾县的部分居民,都能收看到浮山电视台三频道节目。

1983年,省局改为广播电视厅后,把繁昌电视转播(差转)台列入皖南骨干台,加大建设投资,增加运行经费,工作人员增到15人。并将电视差转台更名为繁昌县电视调频台,台机关设在广播电视局,山上山下,工作联为一体。1998年浮山电视台由省级管理移交给县级管理,后浮山电视调频台更名为“繁昌广播电视发射中心”;从2018年开始担负转播中央12套、省台两套、市台1套、繁昌台1套,共16套节目无线地面数字传送任务;2020年底将原中央一套、安徽卫视和繁昌台《新闻综合》《文化娱乐》两套节目的模拟信号关停,改为地面数字无线信号进行转播发射。每天早上4:50开机转播,深夜2点多钟停机。

浮山电视信号传播千家万户

浮山电视台刚开播的1972年初,县委赠送给浮山乡农庄大队1台“北京牌”14英寸黑白电视机,同时各乡镇亦分配1台,这是繁昌最早使用电视机记录。随后县直机关、学校等单位陆续购买了各种品牌的电视机,作为公共财产集体使用。

1972年的初夏,笔者发现平铺公社办公楼边栽了一根粗大的毛竹竿,在毛竹梢上捆绑着天线,我还以为是气象天线,谁知那是公社收看电视节目用的天线。“到公社去看电视”成为小镇街道青少年晚上重要的娱乐活动。若天气晴好,晚饭后一个个争先恐后跑到公社,为的是能占一个好位置,离电视机近一点。在公社办公楼下,两张桌子叠加,再将电视机放在上面,近百双眼睛盯着桌子上14英寸银屏。等到快七点,公社广播站的技师才接上电源,插上从竹竿上拖下来的馈线插头,按下开关键。先对上三频道进行微调,再不行,就转动那毛竹天线的方向,对准浮山电视转播台方向,直到电视图像最佳为止。

尽管如此,有时受天气和其他因素影响,电视信号也不稳定,经常出现雪花点、飘图、变形等情况。有时一个晚上视频都一直抖动,怎么也无法调试稳定,站了一个多小时也看不清节目内容。之后,大家逐渐对公社的电视失去了信心,看的人少了,公社的广播站干脆也就不再播放了……

1976年9月18日,毛泽东主席追悼会直播时,公社电视机在公开场合播放一次,那次电视画面特别平稳清楚,看电视的人们心情特别沉痛……

1982年以后,合肥电视机厂的“黄山牌”黑白电视机,在全省推行赊销业务,12英寸黑白电视机300多块钱一台,可以分期付款,激发了广大居民的购机热情。随着人们收入增长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上世纪九十年代,城乡居民家庭电视机(含彩电)拥有量开始暴发式的增长,浮山周边的繁昌、南陵、芜湖等县凡是有电视的家庭,都竖一根视频接收天线,方向都全部对着一个方向,那就是浮山电视转播台,那是浮山电视台的辉煌……

1988年元旦。繁昌卫星电视接收站建成使用、1993年10月有线电视开通,如今网络电视、手机电视更加丰富多彩,但“繁昌(浮山)广播电视发射中心”还在运行,工作人员还在坚守……

伍先华

新闻推荐

海螺集团董事长来繁考察 布局战略发展格局 推进双边合作共赢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赵翔)8月25日下午,安徽海螺集团董事长王诚一行来繁考察调研,谋划绿色低碳环保产业发展,布局完善海螺战略发...

繁昌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繁昌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