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深处是平铺 繁昌平铺是个风景秀美小镇。关于平铺这个地名,还有平铺老街,都有着许多故事……
一
在繁昌,平铺一直有许多种不同的称呼,除了大名平铺之外,还有平沟、平沟铺、平嘎铺。之所以这样,也是事出有因:按老地名,应该是平沟;按铺名,叫平沟铺;1949年改名平铺。平嘎铺则是民间一种顺口的称呼。
先来说说这个平沟,它源于小镇地理位置的直观描述:西枕五华山,东临漳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五华山西端有一支山水由西北向东南流淌,10华里处逐渐平缓,进入一段南北走向的宽阔涧沟,其水势平缓落差小,而叫“平沟”亦叫“平溪”,俗名叫“涧”。涧水由南向北缓缓流淌,除洪水季节外,流入水量不大,看不出涧水的流动。
小镇老街沿着平沟(涧)东岸临水而建,形成“临水小镇”,街道与涧平行,南北走向。涧是南端接西边溪水流入,向北二百米到北端折向东,经道济桥流出,经汪家坝注入漳河。按照水流由南向北流淌方向,南为上游北为下游,与其平行的街道南头也就成了“上街”,北头成了“下街”。这与通常 “上北下南” 的叫法完全颠倒。
涧,是雨季行洪的通道,其他季节则水清见底,这是涧的特点。平铺的这条小涧是居民生活的水源,淘米、洗菜、洗衣服。挑水吃也十分方便,那时不但没有自来水,水井也没有。居民家中都备有一口水缸,缸的大小以家庭人口多少决定,五六口之家有三担水的水缸就够了,人们用水桶从涧里挑水倒入水缸,放一点明矾,杂质就会沉淀缸底,定期清除。
二
小镇的建立,聚集了人气。商人、工匠,开店、建坊。各种手艺人也需要在这里占一席之地。更重要的是,这里成为山区农民的竹木柴炭等山货与圩区粮油水产的交易集散地。那里的“早市”从拂晓开始,天大亮就收市。懒人到街上是看不到早市、买不到满意和便宜的。山区的农民总是在半夜挑担柴上街,卖掉后买点商品赶回家吃早饭下田做农活。
明代初期,都城设在南京,辐射全国的官方驿道四通八达,其中有一条从南京经芜湖,通往徽州的驿道就是从平沟通过。陆路驿道,主要是朝廷对外传递公文的官道,也是运输物资的商道。为了加快信息传递速度,公文传递实行“接力赛”的方式。为了加强传递时间和速度管理,规定5华里或10华里休息,10华里或20华里换人换马,这样沿途每隔5华里设置一亭,10华里设一铺,各铺的官方驿站可以休息、换人、换马。由此通过的驿道,在平沟设置一铺,名为“平沟铺”。平沟铺的北面有新林铺、蔡家铺、陶村(桃冲)铺;南面有箭塘铺、南陵县;平沟铺离芜湖七铺之遥,离南陵仅两铺之远。
“新林铺”,曾名新亭铺、杨察铺,清道光年前易名新林铺。平沟铺和新林铺,两铺相连,历史上区划调整分合多次。南唐时期南陵割五乡设繁昌县时,同属铜官乡,明清设铺也属同乡。1949年将平沟铺更名平铺。1952年划乡建镇,1958年平铺属新林公社,1961年秋与新林公社分开,另成立平铺公社,1984年改公社为乡,2000年3月平铺撤乡建镇,2003年12月新林乡和平铺镇合并,成立新的平铺镇。
三
平铺镇是个古老的小镇,古驿道从小镇通过,使小镇更充满活力。平铺老街很狭窄,两边都是徽派建筑,最高建筑也只有两层,都是砖木结构,灰砖青瓦马头墙,两边门面紧挨着排列,茶馆、旅店、糟坊(酿酒)、糖坊、砻坊(加工大米)、裁缝铺、剃头店、木匠店、铁匠店、杂货店、布店、百货店应有尽有。
老街路面中间是约50厘米宽,1米多长的麻石,两边用不规则的青石块拼砌而成。经过长期的使用,不仅中间都被独轮“狗头车”辗轧出一条小沟,其他青石表面经过长期踩踏,也都变得光可鉴人。
平铺老街的下街头,有两处紧挨的建筑值得一提:一个是道济桥,另一建筑就夏家大屋。
道济桥,又叫平溪桥。明朝初(1402年)本地人朱美先生修建,双孔三丈六长,双曲拱桥。历经300余年渐倾,其后裔朱智文于清雍正十二年(1735)重建。嘉庆八年(1803年)桥体再次颓坏,次年改建木桥,道光十年(1831年)桥木朽。道光十二年,泾县籍监生(国家最高学府读书资格人)兴连茹,独自捐款重建双孔平桥,更名“道济桥”,借道光皇帝的“道”字,“济”为济世善缘。该两孔平桥,中间桥墩侧身刻有桥名,迎水方向为角形水箭,桥面每孔用6根方宽约50厘米、长约6米的方形长条麻石拼放架空,两边齐桥面再各架一根同样麻石,算作“栏杆”,人坐在上面,如坐阶梯。为保护该桥免受船碰、人为毁坏,1842年12月,县衙专立石碑,告示禁止各种损桥行为。
道济桥是小镇下街进出的交通要道,也承载古驿道的重要节点。每到夏季,桥边还是下街居民乘凉的好去处。在没有电扇没有空调的年代,躲避室内闷热的方法就是搬一张凉床,排放在桥边,孩子们洗澡后擦些痱子粉、花露水,在凉床上听老人讲故事,这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每天晚上人们总是等露水打湿凉床、室内温度降下来后才肯回到室内,躲进蚊帐内睡觉,这是多少代人最美好的记忆。由于石桥的载荷不能行车,2008年,作为民生工程,政府投资15万元建成混凝土结构桥梁,更加稳固安全。
夏家大屋在道济桥南头西侧,是老街临水最高建筑,这座房屋具体建造时间未得考证。民间传说,房子建造者姓夏,是个大财主。建房下墙脚时,下面全部用松树下桩,树桩运到工地,每根桩上挂3个糯米粽子和20个铜钞。财主规定,谁能吃下三个粽子将木桩打下去就拿走20个铜钞。整个墙的基础都是用成型规则的石条砌成,用糯米糖稀拌石灰黏合,经过百年风雨和洪水浸浊,至今一直稳固。
平铺老街地势低洼,易遭水患,1998年10月,随着乡政府搬迁到新址后,居民、商户也跟随来到新区建房、居住、营业,平铺老街逐渐失去往日的繁荣。
伍先华
新闻推荐
7月16日,繁昌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带着一辆满载暖暖爱心慰问品的货车,对圩堤上连续奋战多日的部队官兵们进行了慰问,为...
繁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繁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