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瓷窑址是“北瓷南传”技术线路之一、繁昌窑是青白瓷最早起源地之一 安徽古瓷窑 历史上赫赫有名
安徽地大物博,遗存丰富。就古瓷窑而言,迄今考古发现表明,安徽古代瓷器烧造从南北朝开始,发展到唐宋时期最为兴盛,金元时期衰败,先后持续了800多年。安徽现存瓷窑遗址数量众多,从南方依山而建的龙窑——繁昌窑,到北方的馒头窑萧窑、烈山窑,遗址分布有上百处之多。安徽省文物考古人员多年的调查与考古发掘,不仅证明皖北地区分布生产白瓷的瓷窑址是“北瓷南传”的技术线路之一,而且繁昌窑是我国青白瓷最早的起源地之一,“骆冲龙窑”更是我国古代分室龙窑最早的形式之一。
安徽古瓷窑绵延800多年
据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罗虎介绍,安徽古代瓷窑遗址从南北朝开始出现,发展到唐宋时期最为兴盛,金元时期衰败,先后持续了800多年时间。年代最早的宿州曹村窑,始烧于南北朝时期。淮南寿州窑规模最大,其创烧于六朝后期,历经隋、唐、宋等各阶段,早期产品为青瓷,唐代以烧制黄釉瓷而著名,被陆羽《茶经》列为唐代六大名窑之一。唐宋时期的窑址,重要的有霍山下符桥窑、庐江果树窑、繁昌县繁昌窑、宣州新河窑和里桥窑、泾县琴溪窑、绩溪霞涧窑、萧县白土窑等。就制瓷方式和技术传统而言,以淮北为代表的北方,瓷窑为馒头窑;而以皖南为代表的南方则流行依山而建的龙窑。就产品而言,北方的淮北平原和沿淮两岸烧制的瓷器多为青黄釉、黄釉、米黄釉和白釉;南方地区,除繁昌窑专烧青白瓷外,其余多数窑址烧制的产品主要是青釉瓷、酱釉瓷和黑釉瓷。南北方烧制的瓷器产品基本相同,主要有盏、碟、盆、壶、罐、碗、杯、钵、灯、枕头等各种生活用具,另外也有鸡、狗、猪、龙、龟、蛙、鱼等动物雕塑以及香炉、文房用具、佛像等产品。
唐早期萧窑已可烧制成熟白瓷
据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陈超介绍,北方白瓷起源于北朝末年隋朝初年,主要遗址分布在河北、河南一带。到了唐代白瓷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比如邢窑、定窑白瓷的出现,引领了中国白瓷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瓷器生产格局。随着制瓷技术的传播与交流,南方也逐渐出现了生产白瓷的产地,其中五代出现的青白瓷这一独具特点的釉色瓷,就是白瓷与青瓷技术交融的结果。
在安徽省皖北地区最早发现生产白瓷的窑址——萧县白土寨窑址,该窑址发现于上世纪50年代。1954年,江苏省文管会在萧县白土镇征集到一件瓷瓶,该瓷瓶上刻有:“白土镇窑户赵顺谨施到慈氏菩萨花瓶一对供养本镇南寺时皇统元年三月二十二日造”。从而开启了萧窑的发现与研究。1960年,安徽省博物馆的胡悦谦和葛介屏两位先生到萧窑进行田野考古调查工作,获得了一批重要的考古资料,其中在上层文化层中发现绝大部分产品是白瓷器,时代是北宋至南宋初期。后江苏省博物院的宋伯胤先生也于1961年前往萧县进行考古调查和试掘工作,同样发现了一些始烧于唐代,延续到南宋时期白釉瓷器。
陈超说,萧窑考古发现与研究的突破期是2015年欧盘窑址和2017年土寨窑址的两次考古发掘。欧盘窑址发现了窑炉、练泥池、澄泥池等重要遗迹,出土大量青釉瓷、黄釉瓷和少量白瓷器。其中白瓷杯和白釉褐彩杯比较有特点,时代是唐代早到中期,证明了萧窑在唐代早期可以烧制比较成熟的白釉瓷器。这一发现大大拓展了白瓷烧制范围。
2018年淮北烈山窑址的发现,又为皖北生产白瓷的瓷窑址增添了新材料。清理各类遗迹70余处,包括6座窑炉,出土了数以吨计的各时期陶瓷器和窑具。以粗白瓷为主,时代是唐代末期至元代。南宋周辉《清波杂志》“辉出疆时见虏中所用定器,色莹净可爱,近年所用乃宿、泗近处所出,非真也”。考古专家认为,该窑址很可能就是文献记载的宿州窑。
通过萧县欧盘窑址、白土寨窑址和淮北烈山窑址的考古发掘,不仅大致勾勒出皖北地区白瓷生产的发展脉络和地域分布情况,也说明皖北地区生产白瓷的瓷窑址是“北瓷南传”的技术线路之一。
寿州窑曾有两公里的“大瓷市”
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依次排列为:“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书中不仅把寿州窑列为唐代六大名窑之一,而且书中还说“寿州瓷黄、茶色紫”之句。《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也有论述:“江南寿州,唐时烧造,其瓷色黄”,说明寿州窑烧制黄釉瓷。根据考古调查和后来的试掘情况来看,寿州窑不光是烧制黄釉瓷、还有青釉瓷、黑釉瓷。
寿州窑的发现还得从当年安徽文物工作队的胡悦谦先生说起,胡老于1960年初到淮南的上窑镇进行考古调查工作,发现了许多瓷窑址分布于窑河两岸。该镇古代瓷窑,开始于六朝末年,由于瓷业的兴盛,窑场沿着高塘湖向下游发展,到了唐代,窑场由马家岗、上窑镇发展到余家沟、外窑一带,形成长达2公里的大瓷市。主要生产青釉瓷和黄釉瓷,产品是盘口壶、高足盘、碗、盏、瓷塑等。
陈超说,寿州窑比较重要的创举是始烧了区别于青釉的黄釉瓷,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行销海内外。据史料记载,寿州窑创烧于南朝的陈,历经隋、唐的繁荣期,北宋时期开始衰落,前后绵延约400年。
骆冲龙窑是我国古代分室龙窑最早形式之一
作为安徽四大名窑的繁昌窑,在历史文献中记载甚少,清代同治年间《繁昌县志·地舆志·风俗》仅载“犹忆庆历初年,民风简朴,土阶瓷缶”,通过追忆的口吻道出繁昌县古陶瓷生产的依稀线索。建国后,安徽考古工作者曾多次对繁昌窑进行调查和研究,但因为发掘面积小等原因,柯家冲与骆冲窑遗址关系如何?繁昌窑的具体文化面貌怎样?一直未能揭开。
2002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繁昌县文物管理所,对繁昌柯家冲瓷窑遗址进行发掘。此次发掘揭露龙窑窑炉1座、作坊基址1处、淘洗池2座及排水沟等遗迹。为认识和研究繁昌窑柯家冲遗址年代、青白瓷产品组合与特征、装烧与制瓷工艺等提供了基础资料,引起了学界对繁昌窑研究的广泛关注。为配合繁昌窑遗址文化公园建设,揭示繁昌窑青白瓷生产作坊结构与制瓷工艺流程,2013年11月至今,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繁昌窑遗址的柯家冲和骆冲两个窑址开始了持续的主动性考古发掘。
负责繁昌窑遗址发掘的罗虎告诉记者,考古发掘与研究表明:柯家冲窑址和骆冲窑址的青白瓷产品既有不少共性,又有各自鲜明的特点,共性是均属于繁昌窑。比较而言,骆冲窑址产品胎质更为细腻,釉色多偏白,胎釉结合紧密,开片现象少,大部分产品施釉至圈足,少数产品达到满釉。因此,骆冲窑产品更加精致、美观,除生活实用器外,还生产较为丰富的陈设品,其市场定位与柯家冲窑址有所不同,主要面向高端市场需求。柯家冲窑址的产品则主要面向中下层民众。
另外,考古人员在柯家冲窑址作坊发掘首次揭露了陶车基座、车辙、陈腐池等多种遗迹,为探索和复原南方青白瓷窑址的作坊布局与制瓷工艺流程提供了珍贵资料。从出土遗物和地层堆积关系判断,作坊区的使用年代与柯家冲窑遗址的时代基本一致,为五代至北宋早中期。从这点来看,繁昌窑是我国青白瓷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此外,考古人员发现骆冲窑址一号龙窑内设4道隔墙,分割窑室为5段,窑室内窑墙砖烧结严重,出土产品胎质细腻,釉色纯正,说明隔墙设施的启用是为了提高瓷器烧造质量采取的措施,处于我国分室龙窑的起源阶段。这是我国古代分室龙窑的最早形式之一,是研究分室龙窑的起源和发展的重要资料。
通讯员 罗虎 陈超 程蓓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王素英 文/摄
新闻推荐
合肥将加大查处涉排水违法行为 南淝河流域相关县区对存在问题全力投入整改
10月11日开始,合肥市开展了为期20天的南淝河流域水环境问题专项行动。10月31日下午,记者从合肥市召开的南淝河水环境问...
繁昌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繁昌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