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亲们跳起来

大江晚报 2019-01-28 01:18 大字

今天是“小年”,农历新年的脚步已越来越近。城市里,家家户户已经在忙着置办年货,而在繁昌县峨山镇东岛村,除了备年货,不少村民们还有更重要的事——那就是排练民俗节目。在村里的美丽乡村大舞台上,欢快的锣鼓响起来,淳朴的民歌唱起来,小山村里洋溢着一股浓浓的年味。

热闹的民俗表演打破山村的宁静

小年前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记者一行走进峨山镇东岛村。村庄里错落有致的民居,竹篱笆围绕的菜园,一派美丽宁静的乡村田园景致。行至村中心,一座印着京剧脸谱的美丽乡村大舞台出现在大家的面前,舞台上,一出名为“旱地行舟”的民俗表演正在热火朝天的排练着,不少村民聚在舞台前观看,热闹的氛围顿时打破了小乡村的宁静。

“旱地行舟”演出的道具有花船、桨、吹打乐器等。花船是用竹篾片扎成框架,船身装饰着彩纸和绸布。六名持桨的船娘伴船两侧,一边作撑船划船的动作,一边唱着民歌。站在花船中心的表演者,握住花船两边的扶手将船轻轻提起,伴随着鼓声和民歌声,一边行一边舞,而在船尾,还有一拿着破蒲扇的丑角,不时做着诙谐逗趣的动作。一场排练结束,台下一片欢笑声和喝彩声。

演出的道具大多是自己做

今年73岁的潘祥忠是东岛村老年学校文艺队的负责人,也是“旱地行舟”民俗表演的创作者之一。潘祥忠告诉记者,“旱地行舟”这一民俗表演在当地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他年轻的时候就曾参加过,流传至今,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形式,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每逢节日、盛会人们都可表演,既营造喜庆的节日氛围,也是图一个吉利、祥和。”

演出用的花船等道具,大多出自演员之手。“为了节约开支,除了演出服是托孩子们在网上买的,其它道具都是我们自己做的。”潘祥忠说,花船的框架是竹篾扎的,仅仅是扎花船,他们就用了两天时间。船桨是竹子和硬纸壳拼接起来再裹上绸布,装饰用的彩花也是用的家里多余的塑料布,就连划船“姑娘”的长辫子和小丑的胡子,都是用毛线制成的。“大家齐心协力,一起动手,最后总算把演出的道具凑齐了。”

70多岁的爷爷奶奶当主角

这群“旱地行舟”的表演者,几乎年龄都超过了70岁。虽然年纪大,但一进入表演状态,一个个精神十足,让人感受到了她们的年轻活力。

70岁的郭文菊扮演的是小丑的角色,最初她演的是船娘,但大家在编排节目时觉得加入丑角可以让演出内容更丰富,而且所有人都认为,郭文菊是最适合担任这一角色的人。“我个子矮,小巧灵活,自己喜欢玩也喜欢逗别人乐。”郭文菊说,孩子们都在外面上班,平时她在家也没多少农活,闲的时候就和大家一起排排戏、唱唱歌,心态好,感觉人也越过越年轻。“以前没演过丑角,也没人指导,我就自己摸索,想不到效果还不错,第一次表演的时候,台下观众笑得前仰后合,看到大家这么开心,我也很满足。”郭文菊笑着说。

81岁的李惠玲是表演者中年龄最大的,但她身体很硬朗,平时也喜欢唱歌、演小品。这次民俗表演的排练,她一次都没有缺席过。74岁的章金兰是站在花船中间的主角,表演时,她要提着花船一边跳一边唱。“花船十来斤重,节目大概五分钟,表演下来,还真有点吃力。”章金兰说,农村不像城里娱乐活动那么丰富,唱庐剧、演小品就是她最大的业余爱好,大家没事聚在一起玩玩很开心。

“一说到排练,大家热情都很高,所有人都准时到。”潘祥忠告诉记者,他现在住在县城,但每次排练都会赶回东岛村,大家一边排练一边商量完善表演内容。“现在年轻人都在外面打工,过年才回来,我们想通过民俗节目,让他们对传统文化民俗有更多的了解。”潘祥忠说,正月十四,他们就要参加峨山镇的文化民俗展演,届时,他们会用自己的表演为大家送去欢乐和节日的祝福。

记者 季鲲 实习生 王荣 文

记者 梅韬 实习生 唐知谦 摄

新闻推荐

一名“80后”派出所长身上的四个“关键词”

□本报记者赵丹丹“80后”的夏咸军是繁昌县孙村派出所所长。作为一名党员,他从警数年恪尽职守、甘于奉献,两获“全省优秀人...

繁昌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繁昌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