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重“巧” 现代重“情” 芜湖人七夕的习俗变迁

大江晚报 2018-08-14 01:06 大字

七夕将至,很多人对七夕节的理解,还停留在“中国情人节”上。但实际上,自古以来“七夕节”就拥有着丰富的内涵,绝不是“爱情”二字就能概括的。记者从芜湖市档案馆获悉,古时芜湖人有着本土特色的七夕习俗,会在七夕节前夕举行乞巧活动。你对七夕,究竟了解多少?你知道古代芜湖人是如何度过七夕的吗?

七夕曾是“乞巧节”

在我国,农历的七月初七被称为“七夕”,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浪漫气息的传统节日。“七夕节”是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个节日最早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由古籍记载可见,“七夕”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

古代人们认为织女是心灵手巧的象征,女性向她祈祷,乞求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可以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古代七夕的活动以穿针乞巧为主,也出现得最早。七夕这天,女子对月穿针,最先完成者为巧。除了穿针乞巧,还有一种喜蛛应巧的方式,这种乞巧方式起源于南北朝时期。

除了七夕女子乞巧外,读书人则“拜魁星”(相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一举夺魁”。

牛郎织女传说

缔造“中国情人节”

“七夕”被冠以“中国情人节”之称,与牛郎织女的传说不无关系。牛郎和织女作为一对恩爱夫妻,却因为仙凡有别被天庭王母强行拆散,天人久隔,每年只能在七月七日这一天鹊桥相会,即便如此,也不能改变二人坚贞不渝的爱情。牛郎织女的传说和“七夕”的融合,使得七夕节的爱情意味越来越重。

到了现代,最初的“乞巧”意义与习俗逐渐被淡化,取而代之的,由于商家的宣传和年轻人的关注,使得其“情人节”的意味愈发浓郁。在这一天,年轻男女们会相伴而过,或赠送礼物、情意绵绵。而商家则会在七夕到来之前宣传鲜花、情侣套餐、旅游产品或节日礼物,开发“掘金”契机。

古时芜湖人怎么过

由此可见,现代人其实已经将七夕等同于“情人节”。但记者从芜湖市档案馆获悉,古时,芜湖人过七夕显然更为讲究,不仅仪式感足,更是“有备而来”。

古时,芜湖过七夕节,姑娘们在庭院摆香案,供瓜果酒脯,并在案上供一盒子,内藏蜘蛛一只,天明时开视,如果蜘蛛在盒内结了网,便算是获得巧了。读书人也乞巧,他们在园内设供案,在案上放一碗水,第二天日出时,见水上有油翳,放一根针浮在上面,照在水里的影子是尖形的像笔锋,即算获得了巧,考试便会高中;如果针是圆头的,像棒槌,即是没有巧,当然也就不会中榜的了。并且,芜湖的乞巧活动,皆于七月初六晚开始,而不是七月初七。这些在民国八年的《芜湖县志》中皆有记载。

除了《芜湖县志》,《无为州志》《繁昌县志》《南陵县志》中,对古时“七夕”的传统习俗均有描述。其中,嘉庆《无为州志》记载:“七夕妇女陈瓜果于庭,结綵緀,穿七孔针乞巧,或椀水曝日,以针卜之。”民国《南陵县志》记载:“七月七夕,陈瓜果作乞巧会,驻看巧云。”道光《繁昌县志》记载:“闺秀设茶果于露地,乞巧诘朝有蛛丝罗其上者,谓之得巧。”

记者 李婷维

新闻推荐

为了低保待遇谎称家中失窃

繁昌县新港镇居民李某的丈夫生病去世,现独自抚养一个上大学的儿子,家中生活条件十分困难,政府按照政策为母子俩办理了低保。...

繁昌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繁昌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