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洒余晖追逐法治之光——记宣城市宣州区“阳德之声”普法艺术团团长俞德忠

安徽法制报 2018-06-14 11:50 大字

[摘要]记宣城市宣州区“阳德之声”普法艺术团团长俞德忠

编者按:站在2018年奋进的崭新起点上,安徽司法行政人保持着昂扬勃发的跃然姿态。岁月如梭初心如一,榜样人物前行的脚步不变;改革的时代号角全面吹响,召集着更多人勇于担当作为。

深学好思,以榜样人物为镜鉴;笃定践行,以榜样人物为目标。今年以来,司法连线开设《榜样的力量》专刊,关注安徽司法行政年度榜样人物的敬业奉献故事。以他们的力量激励你我,努力做下一根标杆,成为下一面旗帜。上一期,人民调解员金其华坚守30年为民承诺的事迹传递了一种朴素的感动,本期我们一起聆听公益普法志愿者俞德忠的故事。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束光。光是什么?是一个更好的自己,是一份莫名的责任,是一次无憾的人生……每个人都想追逐自己的那道光,可有时候追光难免碰壁受阻。但偏偏有这样的追光者,不懈地坚持自己的信仰,执拗地追逐认定的目标,不计较付出得不到回报,不害怕奔跑到不了终点。他们一直在追,追自己认为正确的事。

俞德忠就是这样一名追光者,他追逐的是一个普法梦想。为此,他克服重重困难,牵头组建了宣州区第一支民间法治文艺队伍;他不计得失,主动担负起社区法治广场的日常维护任务;他身体力行,带领普法艺术团为群众奉献了一场场精彩的“法治盛宴”。

退休不退志组建普法团

“打快板,响连天,我是普法宣传员。‘法律六进\’说普法,兴高采烈走台前……”一段快板《普法进万家》,赢得村民拍手叫好。“王婆,不怕你笑话,我这小蚂蚱没见过世面,长这么大头一回进城,一见到大盖帽就吓得直哆嗦……”一曲普法花鼓戏《王婆卖瓜》逗得台下观众忍俊不禁;一个反映社会现实的小品《秉公执法》让人若有所思。

这是最近发生在宣城市宣州区孙埠镇合义村徐夏中心村文化广场上的一幕。台上演得热闹,台下看得认真。若是用心留意,不难发现有一个不再年轻却很硬朗的身影在台前幕后忙碌着。

他就是“团长”俞德忠,在台上倾情演出为村民送上“法治文艺大餐”的就是他带领的“阳德之声”普法艺术团。这个团有多么受欢迎,从村民们的“抢座”就能看出。演出还没开始之前,早已获知消息的村民们就拿着板凳开始“抢占”有利位置,将舞台围了个“水泄不通”。

“大家的肯定是我们团走下去的动力,看到大家脸上笑呵呵的,我们心里美滋滋的。我能想到的最幸福的晚年生活不过如此。”这份质朴的情怀恰恰是俞德忠组建普法艺术团的初衷。今年72岁的俞德忠,原是宣城县水电安装公司经理、党支部书记,除了本职工作,他在策划活动方面也是一把好手,在当地小有名气。十几年前退休后,按照他的计划,本来是去外地投靠子女再干一番事业。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他没能走成。

绊住他脚步的正是艺术团。宣州区鳌峰街道阳德社区是老城区中心,这里文艺气息浓厚,聚集了一些中老年文艺爱好者,吹拉弹唱样样在行。但当时因为没有经验丰富的牵头人,活动策划、编排总是不顺利。大伙听说俞德忠退休了,便出面挽留他,来担任团长。

俞德忠心动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他愿意出一份力。考虑到艺术除了要有丰富多样的形式,更要有实实在在、服务群众的内容,在宣州区司法局的建议下,俞德忠把艺术团的定位从单纯的文艺团队转向了法治宣传文艺队。按照设想,艺术团如果顺利组建,那就相当于一个“聚宝盆”,汇聚一群既懂法律又善创作的精英人才,通过每一次演出,让观众们在笑声不断中明白法理、净化身心、陶冶情操。

确定了组团方针后,俞德忠就开始风风火火筹备了起来。然而,万事开头难,摆在俞德忠面前的是三道难题:一无固定场所、二无启动资金、三缺专业人员。困难面前,他没有退缩,一个个攻克。为了争取场地,他把自己的想法向社区领导作了汇报,用言辞恳切的话语打动了社区领导,得到社区的支持。社区经过研究,决定将三楼近300平方米的场地提供给艺术团作为练习和活动场所。场地问题解决了,添置“家当”的事又迫在眉睫,俞德忠二话不说自掏腰包,从自己的退休金里拿出1万元购置了舞台音响设备和锣鼓乐器。

为了使队伍初具规模,俞德忠到社区挨家挨户走访一些志同道合的老朋友,在他的带动下,社区30多位热爱文艺活动、具备一技之长的退休干部、党员和教师凝聚起来,组成了最初的艺术团班底。

经过俞德忠的努力,2007年9月10日,“阳德之声”普法艺术团拿到了宣城市文化局的批文,俞德忠被推举为团长。这支宣州区首个民间骨干法治文艺队伍,自此走上繁荣发展之路,谁也没想到在今后的十多年里,他们不仅走出了宣城,还走出安徽、走向兄弟省份。

聚焦身边人演绎身边事

由于建团之初就确定了“普法为了老百姓”的理念,所以“阳德之声”普法艺术团从一开始就显现出了与“草台班子”的区别。该团创作的法治文艺作品在具备趣味性之外,还兼顾教育性,内容鲜活、格调高雅,而且注重从身边人身边事取材,让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有强烈的代入感,在欢声笑语中受到启发。

提及团里的节目,俞德忠就像收藏家谈起自己收藏的宝贝一样如数家珍:“我们创作的花鼓戏《审鱼》就取材于一个真实故事,一个小工厂排放污水,导致附近村民承包鱼塘里的鱼被毒死。村民起先很绝望,可是后来听说了法律援助,就找法援律师帮忙。最后,村民们获得了补偿款。小工厂也依法遭到了处罚,村庄又恢复了往日的碧水蓝天……”

艺术团的经典作品《王婆卖瓜》更是直接来源于俞德忠保护普法小广场的经历。2009年,宣州区在阳德社区谢眺楼下、木直街旁打造了社区普法小广场,作为普法宣传、法治文艺演出的阵地。每逢重大节假日,俞德忠和他的团员们就为辖区居民带来具有浓浓法味的文艺节目。但由于普法小广场地处市区最繁华的夜市一条街——木直街,每逢夜晚降临,就有小摊贩看中这里的人气,瞄准了“商机”,摆起烧烤摊、小吃铺,油烟缭绕、垃圾满地。有的夜市摊主甚至为了图方便,晚上收摊了还将一些食材随意摆放在广场上,留着第二天用,这给市容管理带来了不少难度。为了规范摊点,相关部门另择他处建设了一批集中摆摊区,然而摊主们却不太买账。

看着“变了味”的普法小广场,俞德忠十分痛心,他暗下决心:一定要保住这块来之不易的普法阵地!为此,俞德忠跑遍了小广场周边的摊点和经营户,一一上门耐心说服。有的摊主表示理解,可有的摊主却没那么好通融:“老俞,你一不是城管,二不是环卫工人,是不是管得太宽了?”平日里对方还尊称俞德忠为“俞老”,此刻连称呼都变了。性格耿直的俞德忠有些恼,可是为了普法小广场,他敛住了脾气:“这个小广场是大家的,不是我个人的,也不是专属于你们的……”一次劝说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最终,摊主们转移到了新的经营区,普法小广场保住了!

后来,这段故事经过艺术加工,被搬上了舞台。节目中虚拟人物王婆与执法队员的较量,正是俞德忠与小摊贩之间你来我往的生动演绎。该节目不仅获得省级文艺演出类二等奖,而且在每次演出中都能收获叫好和掌声,成了艺术团的保留节目。

其实,每一个节目的诞生都是团员们心血的凝结,少不了反复打磨、精雕细琢。通过不断的沉淀,艺术团创作出了多个品牌普法节目,如普法戏剧《火中情》、《“黄牛”事件》、《人间自有真情在》,黄梅戏《大山情缘》,快板《创文明城、做文明人》、《廉洁奉法理应当》,喜剧联唱《无偿献血无上光荣》等。

带着这些“看家”节目,俞德忠和他的团员们借助“法律六进”、“送法到基层”等契机进村下乡,为广大群众奉献了300余场精彩的法治文艺演出,渐渐打开了知名度,并常常受南京、芜湖、繁昌、池州等地邀请赶赴外地演出,“阳德之声”普法艺术团成为宣州区普法的一张响亮名片。

不图名与利坚守公益梦

俞德忠也随之成了名人,可接踵而至的却是四起的质疑声。“他办团是不是就为了出名?经常演出会不会有利可图?”俞德忠没有忙着辩驳。名声就像一条河,轻飘、空虚的东西会浮上去,而有分量的东西会沉下去。

这些年俞德忠不是没有难处。维系一个普法艺术团谈何容易,每一场演出至少要花费1.5万元,舞台布景、灯光、道具、演员服装、往返路费等,哪一项都是少不了的开支,前些年政府的支持经费相对有限,俞德忠不得不拿出自己的退休金来贴补团里,实在不够还找孩子们支援。据粗略统计,这些年他花在团里的钱累计有二三十万元。可即便在最窘迫的时候,俞德忠也拒绝接受任何商业赞助。曾经有一家酒厂希望出钱来换取冠名的机会,被俞德忠一口回绝:“如果沾染了商业气息,就违背了我们的初衷。”

家人和团员们也见识过俞德忠的拼劲。2015年11月,当地要举办一场大型广场演出,大部分节目都由“阳德之声”普法艺术团表演。当时俞德忠正在生病,身体状态不好。但为了有一个完美的演出效果,他依然带病指导排练,有的艺术团成员感慨地说:“俞老啊,你都一大把年纪了,身体哪能吃得消啊!”“我不跟大家一起排练节目,心里不踏实呀。”简单的话语折射出的是他的责任心。还有一次演出在冬天,因为布景搭台需要,考虑在一片水池里放置支撑物。是时,天寒地冻,池塘里的水冷得刺骨。饶是年轻人下水,恐怕也会被冻得不轻。可俞德忠没有交代给其他人,他脱去棉衣,一下子跳进了水池。可想而知,演出结束后,俞德忠发烧了。

因为一场车祸与俞德忠结识的小慧(化名),对俞老的品行更是打心底里佩服。小慧是一名新手司机,今年3月在驾驶过程中占用非机动车道,将正在骑电动车的俞德忠撞倒,造成俞德忠手指受伤。他们一道来到医院,为了给小慧省去开支,俞德忠忍痛没有上麻药,咬牙接受了6针缝合手术。小慧为老人的宽容和毅力所折服,再仔细打量自己撞伤的老人,她猛然一惊:“我好像在哪里见过你,你是不是普法艺术团的团长?”俞德忠的大度淡然让小慧感到愧疚。事后,她拎着水果和保健品找到俞老家登门道歉。“道歉我收下了,东西带回去吧,记着开车要遵守交规。”

心中有丘壑,才不会斤斤计较。而这也是俞德忠对于下一任团长的一个要求。随着年纪渐长,近来俞德忠也感受到了岁月不饶人。他希望能把接力棒传递下去,但普法艺术团这块金字招牌不能丢,而且要越擦越亮。在他列出的团长就任条件上,舍得付出、有恒心是必备条件。

“有的人遇到挫折就乱了阵脚,逃避矛盾、蛰伏起来;有的人干工作浮在表面,看上去勤勤恳恳,其实心里根本就没有恒定的目标;还有的人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做不到一锤接着一锤敲。”俞德忠说,要办好普法艺术团,重要的是专注于目标,毫不动摇、勇往直前。心态一旦浮躁,注定难以走出浅尝辄止、兜兜转转的人生迷宫。“只要我在,艺术团就会一直办下去,为市民奉献更多、更好的法治节目。”

时间不语,却能铭刻实绩与作为。将公益之情存乎心、为民之责践于行,不图虚名、不务虚功,专注实干、踏实奋斗,这就是公益普法人俞德忠的追光路。

记者手记

个体立于天地之间,是汲汲于一时之得失、蝇头之名利,还是着眼远大目标、思虑公共利益,最能彰显个体的思想情操。如何看待名利,是检验一个人品格的“试金石”。有些人看之重追之切,而另一些人则视名利淡如水。

所以,读懂俞德忠的过程,必须褪去功利之心,回归善良朴素。而且越是走近他,越是感受到一种奇妙的重合。他年逾古稀,有着“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的人生智慧;可内心却依然年轻,乐观立事、豁达处事、坚韧做事、泰然成事,就像他的微信名一般欢快——“快乐的老俞头”,他用一言一行诠释了什么是普法战线上的“最美夕阳红”。

采访中,俞德忠告诉记者,他尤其喜欢“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这句诗。在通往法治中国梦的路上,他为信仰坚定前行,希望让懂法、守法、用法,蔚然成风在美丽乡村。

·本报记者周莹莹·

新闻推荐

三大区域将同步切入“美颜”模式

本报讯记者昨日从瑶海区文明创建暨城市环境品质提升推进会上获悉,今年该区将围绕城市环境高品质提升行动实施“八大工程”...

繁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繁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