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潼关:用群众语言评好人讲好事

陕西日报 2014-12-03 00:08 大字

本报记者 陈圣强 本报通讯员 孙晓磊

   潼关县委、县政府面向群众、面向基层,通过群众讲故事,讲群众故事,讲故事给群众,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基本内容具象化,让“最美潼关人”、“潼关好故事”广泛传播,在全社会凝聚向上向善向美的正能量。先后涌现出典型人物600余人,1人获得“中华孝亲敬老楷模”荣誉称号,1人入选“中国好人榜”,2人入选“陕西好人”,3人荣获“第四届渭南市十大道德楷模”称号,1人被评为“最美渭南人”,4人入选“渭南标杆”。

纵向到底 “评好人、讲好事”逐步细化

今年以来,潼关县通过挖掘凡人善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抽象概念具象化到典型,把道德规范固化到事迹,广泛树立身边的学习标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落实到塑造人上,先后通过“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最美潼关人”“讲述身边好故事”层层细化的方式将“典型”的范围不断扩大和深化,透过群众的视角,凝聚浓浓的乡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道理”变成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懂、愿意听的小故事。

据了解,潼关坚持从基层群众中选拔宣讲员,用群众的语言,透过群众的视角,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述身边积极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感人故事。“老从电视上看中央提出的核心价值观,说实话有些抽象概念,但是今年县上用‘好人好故事\’等一系列鲜活的形式来宣传教育,让我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地影响每一个潼关人。”家住渭南市潼关县已经80岁高龄的汤大爷提起核心价值观感慨地说,几乎每一个潼关人都有汤大爷这样的感受。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教育人、感染人、激励人,引导着干部群众成为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最美潼关人”。这种纵向到底逐步细化的方式,使潼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取得了巨大成就。

  横向到边 各类活动全面覆盖

在潼关深入开展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以来,深入发掘“潼关好人”、“最美潼关人”“讲潼关好故事”是核心价值观在潼关具化的过程。如何让核心价值观落地,让核心价值观不仅仅局限于党员干部,而是深入到了社会各个阶层和方面。潼关给出了答案——积极搭建各种平台,开展各种配套教育活动,以此为载体使核心价值观真正地覆盖到了潼关每一个角落。

在基层群众方面,潼关开展了“美丽乡村美好家园”、“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好媳妇、好公婆推荐”评选及“孝老爱亲”典型披红戴花活动。开展了文明乡风培育工作,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引导农村制定符合村情,群众认可的村规民约,并在村文化广场、巷道广泛宣传,让群众自我约束、相互监督;指导农村加强村民理事会建设,通过村民理事会,积极倡导移风易俗,革除陈规陋习,转变农村社会风气。

为了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引领作用,推动形成崇尚好人、“好人好报”的社会价值导向潼关县财政每年安排10万元用于关爱帮扶道德模范,建立帮扶礼遇道德模范的长效机制。今年以来,潼关先后通过多个配套活动为载体,搭建群众广泛参与的核心价值观培育平台,发挥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引导群众将核心价值观说出来、唱起来、动起来,将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内化于心。让更多的人越来越好,让好人越来越多。

  凡人善举 用身边人讲身边事

潼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并不是单一的“自上而下”灌输式的参与,而是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使老百姓自发产生向往真、善、美的共鸣。

通过不断地挖掘,潼关产生了一个人数不断扩展的凡人善举群体,这里不仅有小商贩李建民30年如一日照顾与自己无亲无故的老人何志华,并将老人养老送终;不仅有乡村基层工作者,最美乡村医生刘永生38年扎根农村,用自己的仁心仁术守护着潼关寺汾塬上的乡里乡亲;还有在下乡途中将交通事故中受伤群众及时送往医院的卫生局局长赵晓奇;不仅有七旬老人王宽忍不求回报,坚持17年清扫村中道路,为村民创造了干净整洁生活环境,还有最美孝心少年刘杨照顾双目失明父亲的感人事迹。

在潼关县评选出的100多个“好人好故事”过程中,网上推举、电话推荐、前往县委宣传部亲自推荐是这些人物故事的主要来源。后期的人物、故事评选都是通过网上投票、潼关县广场投票箱投票,据统计仅潼关县广场投票箱先后有7万人参与。

新闻推荐

从七个镜头解读渭南民生建设

作为三级甲等医院——渭南市中心医院在实施搬迁后,不仅给渭南市群众提供了优质的医疗服务,而且还接纳了许多黄河金三角地区的患者。杨青山摄王忠杰陈圣强祖亮陈卓如果要为2014年渭南全面深化改革标...

潼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潼关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