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从七个镜头解读渭南民生建设

陕西日报 2014-12-30 19:15 大字

作为三级甲等医院——渭南市中心医院在实施搬迁后,不仅给渭南市群众提供了优质的医疗服务,而且还接纳了许多黄河金三角地区的患者。 杨青山 摄

王忠杰 陈圣强 祖亮 陈卓

如果要为2014年渭南全面深化改革标注一个特点,关注民生无疑是不二选择。

渭南全面深化改革,最大的受益者是普通百姓,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始终把民生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位置,使渭南凝聚起拥护改革发展的强大向心力。

截至11月底,在人民群众最关心,联系最密切的促进就业、提高收入、全民社保、教育提升、卫生健康、文化惠民、保障房建设、消除贫困、改善生活环境、生产服务等十个民生领域88类项目共完成投资122.6亿元。

“政府这两年确实下了很多功夫,咱老百姓能切身感受到,如今的渭南最漂亮的大楼不是学校就是医院。”在渭南生活了多年的李大爷深情地说。在渭南一系列得人心、暖人心的民生工程,初步解决了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劳有所得的问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高。为此,通过2014年7个普通群众来切实感受渭南民生建设的点点滴滴。

 “一卡通”:惠农便民到万家

    镜头一:大荔县韦林镇长城村村民张海朝搞起养殖,但资金不足是他面临的最大问题,适逢“一卡通”担保贷款业务开展,他用自己的惠民“一卡通”作为担保,通过信用社申请3万元贷款,资金周转难题得到及时解决。

渭南开展的财政惠民补贴资金“一卡通”项目,面对长期以来存在的财政惠民补贴资金条块管理、发放渠道多、群众领取不便、监管难度大等问题,渭南建立了财政惠民补贴资金支付中心,将多部门分散管理、以现金形式发放到城乡居民的41项生产性、生活性补贴资金,全部纳入“一卡通”发放范围。自“一卡通”推行以来,累计直接为群众发放共制发惠民补贴卡145.3万张,通过“一卡通”发放各类补贴资金20.1亿元,已在全市12个县市区全面推行了“一卡通”担保贷款业务,累计发放贷款9.08亿元,惠及全市4万多户农民。农民讲,“有了惠民‘一卡通’,几项补贴都在里面,而且还能担保贷款,实在是又实惠又方便。”

 就业:创业带动18余万人有了工作

镜头二:下岗后创业的渭南市民李玲通过相关创业政策扶持,得到了3万元贴息贷款,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经过几年的经营,她创办的家政公司规模越来越大,今年她又通过就业局申请了30万元的小额贷款,准备开第六家分公司。她的公司先后帮助4250人实现了就业。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占总人数的85%。

就业是民生之本,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渭南注重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和利用人力资源的产业和生产服务领域,不断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加大产业园区建设力度,引导和鼓励产业园区开发就业岗位。挖掘创业资源潜能,营造浓厚创业氛围。加强创业公务服务效能建设和金融支持力度,形成了“以创业培训为抓手,以小额担保贷款为平台,以信用社区建设为基础,以后续跟踪服务为保障”的工作模式,全市共建成创业孵化基地41个,实训基地39个,创业园区32个,通过创业带动就业18余万人。

 保障房:建成一批入住一批

镜头三:富平县身有残疾的居民杨六喜现场领到了钥匙,即将入住一套50多平方米的廉租房,成为了廉租房的受益者。杨六喜说,“做梦都没有想到我能住上宽敞明亮的廉租房,感谢党的惠民政策,感谢政府对我们这些低收入、低保户家庭的关怀和照顾,我真是赶上了好时候啊!”

2014年,渭南开工建设4.7万套保障房,推行保障房源、分配过程、分配结果“三公开”制度,着力提高群众满意度。面对资金问题,渭南除中省补助资金外,为解决建设资金不足问题,与市生保障融资公司签订协议融资,目前已经全部到位并下拨各县市区,为保障房顺利实施奠定坚实基础。面临保障房大量竣工、分配入住的实际,渭南进一步加大保障房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建设力度,确保了保障房建成一批,入住一批。同时在全渭南范围内积极推广合阳模式,确保了住房保障信息平台终端设备得到充分发挥。渭南还落实了廉租房和公租房并轨运行的要求,实施了渭南市公共租赁房管理办法,规范保障房申请、初审、审核、公示、发放等程序,完善科学合理的准入、退出机制,增强透明度,提高公正性。

 教育:“331”模式构建大学区

镜头四:“今年秋季,临渭区将相距一公里左右的北塘小学与办学条件较为薄弱的沋西小学、铁路小学合并。原来3所学校的人事、财务、资产全部纳入北塘小学统一管理。三校合并盘活了现有教育资源,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规模,现在全校4300多名学生分在3个校区,班额降到了55人。”北塘小学校长宋盈说。

2014年3月,渭南下发了《关于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消除大班额有关问题的通知》,采取“331”(3种途径、3项工作机制和1个规范)模式,全力化解城区大班额和择校热,一年来,渭南城区新建、改扩建增加学位12850个。同时渭南通过城区学校资源重组,以教学质量较高的实验小学为依托,与桥梁处小学、红化小学合作办学。此外还投入国家财政扶贫资金1455万元,计划资助2910名农村贫困家庭大学生。全市打破了义务教育学校行政区域界线,按照同类型、同层次学校和“优势互补、相对就近、城乡捆绑、区域联动“的原则,组件全渭南义务教育学校大学区。

 医疗:医疗服务县镇一体化管理

镜头五:潼关县太要镇太要村低保户王振虎因脑梗治愈在县中心医院办理出院手续时,通过医院医疗“一站式”救助服务窗口,领到了由医院垫支代该县民政局发放的787元医疗救助金,标志着渭南市11个县(市、区)已经全面启动了便民利民、方便快捷、规范的医疗救助定点医院“一站式”救助服务。

近年来,渭南累计投资15.1亿元,完成了包括市中心医院迁建、市中医医院改扩建,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288个建设项目。利用专项资金和国债项目,建成了规范化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3000余所。在全市推行了医疗服务县镇一体化及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逐步建立了“大院带小院、县(区)医院带镇(乡)医院”的新机制。出台实施便民服务措施34项,进一步简化病人就诊和住院流程,有效改善群众看病就医感受,截至10月份全市累计补助参合患者498.81万人次,补助总金额12.86亿元,其中住院患者44.14万人次,住院补助总额11.45亿元。

增收:连续六年农民收入增幅全省第一

镜头六:几年前,华县瓜坡镇的创业广场还是一片空地,几年后的今天,这里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村民李平弟以前住的村子离镇上有3里路,每年靠种大棚蔬菜能挣5000多块钱。之后,李师傅住进了创业广场附近的祥和花园小区,他和5个朋友在创业广场建起了一个4层临街商铺对外租赁。

今年以来,渭南市委、市政府以农民增收为中心,切实贯彻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促农增收六大工程,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步伐,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据调查资料显示: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65元,较上年同期增加963元,同比增长14.6%。渭南市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城乡一体、旧城改造等一系列富民惠民工程的推进力度,带动了城乡劳动力转移,吸收了很多外出返乡农民工就业,进一步提高了农民工的收入水平。渭南市委、市政府农民劳动技能的免费培训计划,把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劳动技能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为开拓农民的就业渠道,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据人社部门统计,2013年全市共转移就业130.3万人,获得劳务收入119.57亿元,人均达到9177元。渭南市工资性人均纯收入为3240元,同比增加434元,增长15.5%,连续六年渭南农民收入增幅位居全省第一。

扶贫:兜住底线让群众体面生活

镜头七:临渭区阳郭镇柳沟村2组村民康淑苗,全家5口人,曾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去年12月28日乔迁到阳光社区一套100平方米的新居。她家过去4间土房在村上的滑坡点,曾是人牛共居一室。“赶上好政策了!”康淑苗说,实施秦岭北麓移民搬迁,她第一个就报了名,全家享受搬迁补贴资金5万元。如今,屋内的瓷砖、地砖、马桶、节能灯、电子万年历等,都是政府免费安装的。

今年以来,渭南实施整村推进项目208个贫困村,着力解决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产业基础薄弱、村级环境治理滞后等主要发展瓶颈制约,加快贫困村整体脱贫的步伐。实施搬迁3658户、14140人,新建农村新型安置社区48个,为搬迁群众开拓出了更大的发展与增收空间。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项目已经完成培训计划的80%;脱贫致富带着人培训完成计划的60%。对于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渭南始终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截至10月底,全市城市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1.56亿元,;全市农村低保发放低保金3.51亿元。全市医疗救助共救助28256人次,累计支出8692.8万元,保障农村五保对象6506户6729人。

事实上,渭南的民生建设还不仅这七个方面。一年来,渭南在构建民生保障服务体系中,坚持让普通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在民生方面结出了许多硕果。

编后:改革做得好不好,群众说了算。渭南这些年来不断深化教育、文化、医药卫生、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领域改革,构建基本民生保障服务体系,年年确保公共财政的八成以上用在民生领域,特别是把保障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解决了一系列难题,让群众切切实实的感受到改革红利,使改革拥有了从上到下的强大向心力,可以预见,渭南全面深化改革在这一发自民间的强力推动下,必将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

新闻推荐

潼关升级改造36条背街小巷

本报讯(牛冬玲申盼徐井涛)6月1日,潼关县启动第六期背街小巷建设工程,城区36条背街小巷将得到硬化、绿化、亮化、美化。此次建设工程总长约4000余米,将铺设排污管道4000余米,硬化面积2万平方米。背街小...

潼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潼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