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残疾人薛拴兴,小康路上自强不息—— “吃‘五保\’,更要靠自己!”

陕西日报 2016-02-25 19:51 大字

    本报记者 苏同敏

正月初三上午,薛拴兴家里炉火正旺,暖意融融。干净整洁的屋堂坐着五六个前来串门的村民,大家嗑着瓜子,你一言我一语地拉家常、话新春,有时也谈论“***”等共同关心的时事话题,个个脸上洋溢着过年的喜庆祥和。

薛拴兴是蒲城县陈庄镇西陈村人,今年57岁,是一位享受“五保”的残疾人。他2岁时不幸患小儿麻痹症,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有限,加之家庭经济困难,医治不及时,致双腿落下残疾,无法站立起来。

薛拴兴没有娶妻生子,却也从不孤单。自上世纪80年代父母去世后,他就和三哥一家生活在一起。长兄如父,长嫂如母,哥哥嫂子对他关爱有加,侄子侄媳也非常孝顺,让身有残疾的他,始终没有失去家的温暖。与此同时,和村邻四舍关系也十分和睦,大家都喜欢来找他聊天,家里总是热热闹闹。

“他这人很勤快,虽然腿脚不好,每天蹲在地上,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他很热情,每次来家里,都恨不得把所有好东西拿出来招待大家。”“他身残志坚,自强不息,这些年一直努力靠自己双手挣钱,不给家人添负担。”……说起薛拴兴,村民们交口称赞。

面对三哥三嫂的关怀备至,薛拴兴觉得,自己虽然腿有残疾,但双手完好,这么一双手不能光用来端饭碗,那样岂不太可惜,还是得用这双手有所作为才好,不能一辈子成为兄长的累赘。

为此,薛拴兴学习了钉鞋的手艺,开始坐街边钉鞋,力所能及地挣些小钱,贴补家用。虽然是小生意,但薛拴兴既不嫌钱少,也不怕活脏,力求完美地修补好每一双鞋,街坊们鞋出了问题总是喜欢来找他。这一修,就是十几年,残疾人薛拴兴修鞋远近出了名。

后来,随着田间地头和通村路都修得平整宽阔,薛拴兴便用积攒下的钱,购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农忙时,帮人从地里往回运输农产品;农闲时,上街拉些零活挣钱,一年下来也能收入七八千元。

薛拴兴享受着国家“五保”政策,同时每个月领取残疾人补贴,在农村基本生活不成问题。但他一直在努力通过自己的双手让日子过得更好:“我虽然吃‘五保\’,但更要靠自己,我的目标不是生活有保障,而是日子更红火。”前几年,在政府补贴和兄弟家人的帮扶下,薛拴兴也盖起了2间新房,有了自己独立的家。

薛拴兴表示,家里有亲情,社会有关爱,再通过双手劳动有所收获,他觉得自己活得有价值,很充实,很幸福。来家串门的村民们说,如今农村生活好了,村里小轿车多了,打麻将的少了,跳广场舞的多了。“现在国家政策真是好,小康路上不能让一个人掉队,残疾人更不能掉队,社会更应关注这些弱势群体。”村民张大爷如是说。

“是啊,我们真是赶上好时代了,县残联经常组织活动,还培训职业技能,组织交流学习。我决定今后要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尽量少给国家和家人添麻烦。小康路上,每个人都要使劲啊!”薛拴兴穿着侄媳妇为他买的过年新衣服,畅想着属于自己的梦想。

谈笑间,正墙上显眼位置的中国梦年画,在春日阳光的映照下,更加催人奋进……

新闻推荐

夜校办门口 资料送到手 蒲城农家人的“两学一做”

本报记者陈圣强通讯员甘泉杨建红“我自愿加入中国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日前,在蒲城县龙阳镇东王村80岁老党员朱桂琴家里,包联党员张悠峰正在给行动不便、不识字的老党员逐字句...

蒲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蒲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