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本使人爱读、耐读的史学著作 ——推荐清史专家卜键撰写的《国之大臣》

陕西日报 2015-06-12 18:53 大字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西北大学名誉校长、清华大学和西北大学教授 张岂之

清史专家卜键撰写的《国之大臣——王鼎与嘉道两朝政治》一书,70余万字,2015年6月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在没有读此书前,我只知道王鼎是今陕西蒲城人,在蒲城县县城的一条街上有一个牌楼,上写“将相故里”。将是指杨虎城,相则指王鼎。我用3天时间看完全书,才知道王鼎是科举出身,受过严格的儒家教育,官至清朝嘉庆道光时期的中枢大臣。而《国之大臣》一书实际是清代嘉道两朝的政治史、边疆史、军事史、河工史、海防史、文化史的综合。从此书的广度和深度可以看出:作者卜键具有关于清代学术研究的全面深厚素养,否则是写不出这样的著作的。虽然作者写此书只用了两年时间,但其学养积累可能是两年的十数倍了。

我读完这本著作,有以下几点感想:

第一,《国之大臣》一书内容厚重、言之有据,没有空话,是一本扎扎实实写清代历史人物及其政治环境的学术著作。

第二,从这本著作中可以使人真切地感受到历史偶然性与必然性二者的辩证统一;达到这样的高度,是很不容易的。

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教科书中可以看到这样一些论断:人们研究历史,如果否认历史的必然性,就等于否定历史的规律性;但把历史人物的活动完全归结为必然性,就会走向宿命论。实际上是,历史必然性是通过历史的偶然性才得到表现的。

卜键的《国之大臣》一书,其中对于王鼎这个历史人物的分析从海疆到边疆,从禁烟到硝烟,从天灾到人祸,从口门(黄河冲决的缺口)到国门,方方面面写了王鼎的一生经历,由此展现出清代嘉道两朝遇到的许多重大历史问题。最终,王鼎用“尸谏”给自己的生命画上了句号。从时代看,由此开始,清代由盛变衰,至1911年被辛亥革命埋葬,这体现了历史的必然性。

历史最吸引人的地方,或者历史最深刻的经验与教训,在于由史学家们去发掘并完整地阐述历史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统一。这需要有深厚的学养,有深刻的历史洞察力,又有很好的文字功夫,才能揭示出历史的丰富内容,从《国之大臣》一书来看,卜键的确有这方面的学养。

第三,卜键的《国之大臣》给了我们评价清史的具体知识。历史著作应给读者们以具体而丰富的历史知识,只有框架,或者只停留在若干理论名词的表面,那是不够的。《国之大臣》第九章,叙述了清代新疆南部地区的政治状况,以及道光时期的大暴乱。特别是其中第三节,选择出一些典型史料,使读者了解阿克苏保卫战的情况以及收复喀什的情况等等。南疆叛乱的平定,对维护祖国统一起了大作用。

第四,卜键在“跋”《请记住这个名字》中有这样一段说明:“阅读王鼎,认识王鼎,描写记述王鼎,也是一次灵魂的洗礼,是对儒家思想精义的再领悟。人民为什么赞颂屈原?正在于它对国家命运的焦灼忧惧,在于那能‘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守,在于其殉国、殉道的死之绚烂。王鼎就是清代的屈原!”

这样的比喻无可厚非,我们从中国历史中看出,秦汉以来历史的正面人物或对历史作出这样贡献和那样奉献的“君子”,大都受过儒学的影响。孔子宣传“谋道不谋食”,把人的理念、关于家国和自身的理念提到最高位置,给人以精神的动力,其功不可没。

我希望学界的朋友们能读读《国之大臣》,对文史有兴趣的朋友们也能读读这本书。

新闻推荐

蒲城巡特警紧急救治七旬老人转危为安

本报讯(记者母家亮通讯员张珊)7月8日中午11时许,蒲城县巡特警大队民警巡逻至县城中心广场附近时,发现一位年近七十的老妇人躺在被太阳晒得发烫的地面上,脸色发紫,双手捂着心脏部位不停地呻吟,表情十分痛...

蒲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蒲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