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做好文到做好人

渭南日报 2022-04-13 01:33 大字

临渭区西安路小学教师 张华鸽

如何实现学生从写好作文中去学习做好人,一直是我作文教学实践的努力方向。我以为,做好文和做好人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回望自己的从教生涯,我对作文教学思考、实践从未停滞。

创设场景,情境体验,提供素材,调动学生作文积极性。

我面对的学生大多是进城务工子女,孩子们淳朴、天真,但知识基础普遍较弱,写作无疑成了语文教学上最大的“拦路虎”。孩子们受家庭环境、积累浅薄、生活体验少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写作水平不高;加之孩子们对写作兴趣不高,有的学生甚至连一句完整、通顺的句子都写不出来。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是我作文教学的切入点。针对孩子写作素材少的问题,我用创设情景的方法帮他们积累写作素材。如在训练学生描写事情详细经过时,为了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写出感人的篇章,我拿出半节课堂的时间让学生们做情景游戏。在课堂游戏中,根据需要设定角色大转变,让参与游戏的学生称他们为“勇敢的挑战者”,观众被称为小采访者。我给学生规定不同任务,如小采访者的任务是用自己的摄像机(眼睛)把挑战者们在台上的动作、神态、语言、肖像等一一用心记录下来,尤其是有个性特色的动作、传神的语言。游戏结束时,我会安排学生互动。采访者可以对挑战者现场采访,如参加游戏时的心情;做游戏时最难忘的一刻;游戏结束时的感言等,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对人物进行细腻的心理描写,让人物形象更丰满;同时融入情感和感悟,让作品的主题得到升华,使文章富有内涵。为了达到不同的写作训练要求,我会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层面的观察。渐渐地,作文课竟成了学生最盼望的课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有了对作文的兴趣,作文自然成为学生最乐于完成的事情。

用心观察,鼓励学生做真人、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

记事作文训练时,我发现学生作文在选材时老套、单调,无外乎雨中送伞、雪中看病、床前照顾、考前帮助、误会和解等事例,少有人选材新颖或推陈出新,难以吊人胃口。但学生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套路式作文,写作不能建立在对现象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必将让读者感到空洞无味、索然无趣,难以唤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于是,我首先带头写起“下水作文”。同样是选择一个学生熟知的素材——雨中送书,其中有个片段是这样写的:灰蒙蒙的天,淅淅沥沥的雨。父亲光着背,将自行车放在教学楼下。正是课间时间,同学们在教室里乱作一团,有几个调皮的学生还大声嚷嚷:“爱华,你爸爸没穿上衣!”“爱华,你爸爸光着背在下面淋雨呢。”我羞红了脸,连忙跑到楼下。“爸,你怎么不穿背心就跑来啦,真是的。”我生气地嘟囔着,“我快上课啦,你跑来干什么?”“你的作业没拿,怕你着急,我给你送来了。”爸爸说着,从揉成一团的背心里掏出一个塑料袋,里面是我的作业。“我怕淋湿了你的作业本,就……快回教室吧。”他因为来得匆忙,连雨具都没带。想着自己对父亲的态度,看着父亲雨中远去的背影,我痛悔万分。这么多年过去了,父亲那一刻的背影依然萦绕在我的心里和梦里。我在课堂上读这篇文章时,引起学生极大的共鸣,学生们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我抓住时机引导他们回到“做真人、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地做人与作文主题上进行讨论。

发掘课本资源,突出人物个性,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人物写作训练时,我发现学生的人物肖像描写往往进入一个怪圈——千人一面。爸爸都是“古铜色的皮肤,黑黑的头发,浓浓的眉毛,炯炯有神的大眼睛……”老师都是“宽宽的额头,眼睛里透露着智慧,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很有学问的样子”。为了改变学生作文中的这种不良倾向,我着手从课本中探寻最有效的教学资源。课文《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中的人物描写就为我在此方面提供了最好的案例。在讲授《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我分析了贝多芬的肖像中所体现的坚韧无比的意志后,紧接着让学生做了一个“猜猜这是谁”的小游戏,再让学生根据文中作者对贝多芬的肖像描写进行仿写,之后在班级展示,让大家猜一猜写的是谁,比一比哪个同学写得最传神。《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让学生们了解到在塑造人物时应抓住人物本身独有的动作、语言、神态、外貌来表现不同人物的个性特征。有一次,我让学生以《我的老师》为题作文,学生的作文精彩纷呈。同事们不时翻一翻学生的作文,在他们惟妙惟肖的作品中了解自己在学生眼中的样子。

新闻推荐

用绿色装扮渭南

渭南日报记者马周宁4月11日,记者在连霍高速渭南西出入口看到花红草绿树秀处处生机盎然,错落有致的绿化设计,透出园林式美感...

渭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渭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