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谆谆嘱托·践行群众路线 蔬菜园里的笑声
本报记者 刘晓林
“园区就在村里,一天工资70元,一个月能拿到2000多元,不忙了还可以干自家的活,挺好的。”5月7日,在渭南市临渭区孝义镇什马村蔬菜产业园里,贫困户周银铃和同伴在蔬菜大棚里边摘西红柿边笑着对记者说。
什马村蔬菜产业园占地52亩,有温室大棚33座。目前,栽植的普罗旺斯西红柿红彤彤地挂在枝蔓上,像一个个红灯笼一样煞是好看。群众正在棚里忙着采摘销售,脸上尽是丰收的喜悦。第一茬西红柿买完后栽种的豆角和甜瓜也开始零星开花,再过半个月就能上市。
“今年园区主要种的普罗旺斯西红柿,我们打时间差为了卖上好价钱,同时节省劳动力。”什马村党支部书记贾西海告诉记者,因为他们这里的西红柿上市时间都集中气温较低的在深秋和冬季,大田西红柿基本没有了,再加上普罗旺斯这个品种口感好,他们的西红柿一上市很受市场欢迎,大部分直供超市,在地头被客商拉走的价位也在每斤3.5元左右,一亩地收入2.5~3万元。
在采访中,贾西海摘下已经熟透的西红柿递给记者。“你尝尝,这西红柿酸甜适中,好吃得很!外面市场上卖的普通西红柿和这里的西红柿就没法比。”他语气中颇有几分骄傲。
“不用洗就直接吃了?”记者疑惑地看着他。
“哎哟,原来你们是怕不干净啊。温室大棚蔬菜只要控制好湿度和温度,病害很少。”贾西海哈哈一笑说道,“如果发现有蚜虫,我们会用烟雾熏一熏。放心吃,绿色无污染。”
抵不住他的热情,记者掰开西红柿,吸上一口,味道酸甜可口。
正说话间,棚里进来几名中年女性。“我们专门是从城区过来的,前几天路过这里买了点西红柿,娃吃后不吃外面买的了,我今天没事就约几个好友一起过来了。”一位穿风衣的女子说道。
“城区超市每斤5块钱左右,有点贵,还是地头便宜,现摘也新鲜。开个车过来20多分钟,划得来。”同行的另一位女子说。
临渭区2018年的脱贫户鲁月玲也和丈夫在产业园种了两棚西红柿,一棚销售完,已经栽种了甜瓜,另一棚正在销售旺期。“以前我们种玉米和小麦,一年收入很低。秋季卖完粮食还账,口袋的钱还没暖热就完了。过年后又开始借钱、贷款,年年倒。”说起以前的苦日子,鲁月玲五味杂陈。
后来,鲁月玲和丈夫开始发展大棚瓜菜,虽然丈夫腿有残疾,但他俩一直坚持没雇人。“这活他坐在板凳上能干,我俩缓缓弄还忙得过来。有了这两个大棚,我们种西红柿、甜瓜、豆角……收入一年比一年好。”鲁月玲满脸笑容地说着。
目前,孝义镇有4个产业园区,通过“党支部+园区+贫困群众”的模式,持续推动产业扶贫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带动48户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同时,为让更多的贫困群众早日走上了富裕路,孝义镇累计发放各类产业补助资金26余万元,为241户贫困群众发展了长期有效产业、72户贫困群众发展了短期致富产业。
新闻推荐
了解农用酵素“农用酵素是很好的工具,生态农业技术和方法更加重要。推广简单、高效、系统、科学的生态农业技法,是我毕...
渭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渭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