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脱贫路 临渭区崇凝镇以传统产业升级助力脱贫攻坚
本报记者李亚晓通讯员王秋萌
“你看这布鞋透气性好、吸汗性强、舒适度高、绿色环保,除汗、除臭、保健、吸潮、穿起来还轻便,投入市场后深受群众喜爱。”5月22日,在临渭区崇凝镇布鞋生产企业里,负责人正在网络直播间推介他们生产的布鞋。近年来,为将布鞋这一民俗产品传承发扬,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群众收入,崇凝镇以脱贫攻坚工作为契机,引进布鞋生产企业陕西盛和惠泽实业有限公司,运用“企业+农户”的合作模式,由公司统一采购原材料、专人进行技术培训指导,农户纯手工制作模式,通过企业加强对农户的带动能力,引导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走出一条“指尖”上的脱贫路。
走进布鞋生产车间,几名女工正在按照各自的分工忙碌着,有的在裁剪布头,有的在做鞋帮。其中一名女工正在案板上裁剪布匹,经询问得知,她叫张雪绸,家住靳尚村十一组,是厂里的技术员,负责制作布鞋每个环节的指导和检查工作。原先在外打工的她,上班离家远,很久都回不了一次家,无法照料家里老人。于是,便辞去工作,成为关中老布鞋生产厂的一名员工。
张雪绸说:“在这里上班,既能照顾家里,每个月还有1500多元的收入。”
记者了解到,像张雪绸这样的在崇凝镇较为普遍,她们忙完家里农活,来厂里打工,在家门口就业,不仅增加了收入,而且有效解决了照顾老人、抚育孩子等问题。从事布鞋生产逐渐成为当地群众打工、务农、持家三不误的致富新途径。
近年来,崇凝镇把发展特色富民产业与推进脱贫攻坚有机结合,邀请回乡创业的企业家李宁军来崇凝筹建“关中布鞋”生产示范基地,基地建设初期,就先在该镇靳尚村有计划开展“分工协作模式”试点制作布鞋,群众反响良好,短期内就在崇凝镇各村掀起了生产热潮。为了提高群众手工制作工艺和吸收更多群众加入到布鞋制作中来,该镇在全镇范围内开展大范围培训,推广“关中布鞋”制作工艺,首次参加培训人员达到850人左右。随后,为实现布鞋生产精细化管理,该镇又在政府会议室集中培训各村第一批制作布鞋的98位“关中布鞋”制作农户,作为每个村的布鞋制作示范户,规范生产工艺,每户带动3—5户。
“我们做培训的初衷是计划带领更多农村留守妇女掌握布鞋制作技术,提振群众通过发展布鞋产业脱贫致富的信心,实现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帮助她们早日走上致富之路。”采访中,崇凝镇党委书记冯宏康这样介绍他们的布鞋产业发展思路,按照“小产业、大带动”的发展理念,该镇通过招引兴办龙头企业、打造特色品牌、组织开展培训、鼓励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等举措大力发展布鞋产业,努力将该产业打造成富民强镇的支柱产业,让更多群众受益。
据介绍,今年以来,按照现场培训、按需培训、瞄准扶贫重点村对贫困群众进行培训的思路,对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愿意从事布鞋加工的群众进行了技术培训;组织群众到企业实地观摩学习,有效激发了观摩群众参与布鞋加工制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我从小学会了制作手工布鞋,掌握了一针一线制作布鞋的熟练工序,现在在厂里做技术员,负责生产程序中的监管,包括布料的选择、制作过程等方面,都进行了有效监管,这样,我们生产出来的手工布鞋质量就有保证。”工厂技术员杜润玲这样介绍道,我们厂子生产的手工布鞋能增强足部对周围环境的伸展性和适应性,进而实现对人体从足部到身体的保养,当地群众无论是生产生活都以穿手工布鞋为主,保养身体的同时还有利于平时的生产生活。
“我娃身体不好,得有人在家里看着,孙子上学还要人接送,每天除了干家里和地里的活,还要照顾她们娘三个,就从家门口寻点事增加点收入,幸好有小时候学的手艺,去布鞋加工厂领鞋底子来纳,纳一双可以有15元的收入,给家里贴补个油盐酱醋钱。”永庆寺村7组的王凤凤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四口人,女儿从小就残疾,家里还有两个孙子需要照顾,而她自己也是一个残疾人,为了撑起整个家庭她多种路径寻找致富办法。
“下一步我们还要在产品质量和样式上再做文章,发挥现在网络的优势,实现线上线下全方位营销方式。如果我们的布鞋年销售量达到50000双,就会带动700户群众劳动致富,用实际行动为实现精准脱贫和振兴乡村作出贡献。”关中老布鞋生产公司负责人李宁军对未来的发展信心十足。
一针一线“纳”出幸福生活。目前,崇凝镇的手工纳鞋底扶贫项目已经在全镇推开,更多贫困户正用勤劳的双手编织出生活的幸福与甜蜜,走上脱贫致富路。
新闻推荐
一幅现代农业的美丽画卷 临渭区以葡萄园区建设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见闻
本报记者李亚晓这里,园区风光无限。生态观光大棚宽敞明亮、万米葡萄长廊枝繁叶茂,中国龙葡萄树枝干雄伟、苍劲有力,枝条上嫁...
渭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渭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