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今追昔话健康 群贤毕集谋发展 渭南市第二医院“忆往昔、话健康、促发展”主题访谈实录
本报记者张晓玲
传承红色基因,勇担时代责任。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喜迎建院75周年之际,9月下旬,渭南市第二医院(以下简称“二院”)以“忆往昔、话健康、促发展”为主题,采取小走访、大座谈形式,对曾经在二院工作过的、正在二院工作的及关心支持二院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进行了集中访谈,“追忆来时之路,不忘初心;展望美好前景,共谋发展”。汇集智慧、凝聚力量,一起筑梦新时代、齐声唱响奋进歌。
忆往昔 不忘初心汲取前行力量
1944年的渭南老城,诞生了一所以西医为主的青年医院。这里是地下党秘密联络站,也是渭南解放的策源地。这就是渭南市第二医院的前身,一个有着红色基因、红色传承、红色文化的医院。
几次易名、几经搬迁;一路走来、一路光明。“医院经历了由私到公、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从规模、设备到人员、技术都在发生变化,而且越变越好”渭南市第二医院院长、渭南市眼科医院荣誉院长徐兆宏说,2018年,我们在市区两级政府的支持下搬迁新址。目前,医院总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在职职工1200余人,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80人,中高级人才218人,临床医技科室52个,行政、后勤、职能科室26个,国内外先进的各类诊疗设备300余台(套),是一所集医疗、急救、预防、保健、康复、教学为一体的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018年,我院还被评为‘全国百姓放心医院’。”
一路艰辛一路歌。二院的发展并非一路坦途,回忆过往的艰难岁月,已经退休但仍时刻关注二院发展的原妇产科主任雷宝云记忆深刻:“我刚被分到联合医院时,进门一看,条件咋这么差,全部旧瓦房,有些地方因漏雨还铺着牛毛毡,工作环境也很艰苦。”
她说,起初两位职工住一间9平方米的小屋,直到中医门诊部搬到医院里面,门诊部做了家属院,她才有幸分到一间房,还是漏雨的,这一住就是27年。到了1987年以后,医院逐步拆除了所有危旧房,盖起了楼房,面貌改观了,条件也改善了。1994年年初,我才搬进一个小两室的家属楼。“现在进院一看,呵,不敢想象,简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这样形容:小木船换大航母啦!”
和渭南市第二医院有着深厚感情,已经退休的老院长许变香说:“二院75年的发展历程,令人振奋,我作为二院曾经的一员为之骄傲和自豪。如此辉煌的业绩足以说明二院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精诚团结、运筹帷幄的领导班子;有技术拔尖,精益求精的梯队建设和精心呵护患者如亲人的医护人员;有无怨无悔理解和支持的子女家属。正因如此,长期以来医院得到的是患者的充分信任,同时也得到市、区政府的肯定和全方位的投入。时至今日,二院已步入新的时代、新的时期、新的起点,祝愿二院行稳致远、创新务实、医路前行!”
谈及二院过往的艰辛历程,深刻了解二院的原临渭区卫计局局长杜育民颇有感触,他动情地讲道:“二院发展历程是共和国发展历史的缩影,艰难创业百战多,一代代二院人栉风沐雨、担当奉献,在革命年代用智慧、生命和医德仁心,为理想信念努力奋斗而甘之如饴,为践行神圣使命苦干实干而初心不改。愿二院与渭南共荣,同祖国同辉。”
二院的发展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关怀与支持。临渭区卫健局党工委书记、局长杨晓锋说:“为临渭区100多万人的身心健康服务好,是我们管理好区、镇两级医院的动力。”
他说,抓好院长队伍建设是管好医院的关键。他评价徐兆宏同志是“临渭区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更是一名优秀的院长”,在二院工作近30年当中,先后被评为“渭南市十大杰出青年”“陕西省青年突击手标兵”“陕西省先进工作者”,2016年被中央组织部授予“西部之光”优秀访问学者称号,2017年被国家卫生计生委评为“全国卫计系统先进工作者”。担任院长后,他更是呕心沥血、以院为家,把全部精力和心血都倾注到医院的各项事业之中。“市二院近年的长足发展,徐兆宏同志功不可没。可以说,他是我们临渭区卫健系统的‘渭南标杆’,也是我们临渭区区、镇两级众多院长中的一面旗帜。”杨晓锋说。
对二院未来的发展,杨晓锋心中有着期许,他说:“成绩只代表过去。莎士比亚说,‘凡事过往,皆为序章。’二院搬迁新址后,应该说,责任更大了。当前,还要进一步做好规划,加快建设,强化管理,提升服务,为渭南人民的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见证二院发展,喜看二院变化。临渭区政协副主席王珺清道尽百姓心声:提起二院,老百姓的眼睛就会明亮发光,就像冬天看到了太阳,全身心都是暖融融的。多年来,二院救治门诊患者65万例、住院患者20万例,让患者光明重现,尽享人间美好。二院是渭南老百姓心目中的眼睛,是饥渴时的清泉和灿烂的阳光。“二院不仅有务实创新,担当尽责的领导班子和专业团队,更有一种心系百姓、救死扶伤、精准服务的家国人文情怀,是我们放心的人民医院。”王珺清说道。
话健康 仁心仁术共筑医者梦想
红色基因、医脉相传。“团结求实、继承创新”的二院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二院人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断开发新技术、新业务,创下了一个个令人瞩目的佳绩,填补了一项项市级空白。
渭南市医学会腔镜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渭南市第二医院肿瘤、胸外科主任李力鹏说:“选择了‘微创’就一直走下去、做下去,不断挑战、不断超越,生命才有意义,活得才有价值。2008年,我们创建了肿瘤、胸外科。2011年,我们走出去学习微创技术。次年,微创技术在全院全面展开。紧接着,我们的胸、腹部肿瘤,甲状腺肿瘤的腔镜手术开创了渭南市微创技术先河。目前,肿瘤内科、外科,加上即将建成的放疗科,一个肿瘤诊疗中心框架已经搭建起来。想必,做东府微创腔镜技术的领跑者不是梦。”
有着“李一刀”之称的李炳义,是渭南市医学会男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渭南市泌尿外科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渭南市第二医院泌尿外科主任。他从事泌尿工作30余年,不仅手术做得好,还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才,不仅理念新,而且是一个行动派,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致力于微创技术的应用与引进。
李炳义说,提起“李一刀”这几个字,是喜悦的,又是酸楚的。“李一刀”是传统外科时代的产物,那时的设备落后,要求一医多能,在那个时代,不光会产生“李一刀”,也会出现“王一刀”。如果说传统外科是“匠人”,那么现代外科就是“精英”。“人能不如物能,现代外科拼的不仅是技术,还有设备。反过来讲,先进的设备,也要有与之匹配的技术。方向划分也越来越细,对亚学科要求也越来越高。要做好专科,人才储备和梯队建设非常关键。目前我们的泌尿专科框架已经搭建起来了,人才队伍格局正在不断完善中。我们的目标是:打造渭南一流的泌尿专科。”李炳义说。
“万年的亲戚”是一个患者和二院的真实故事。朴实无华的一句话,是情感的凝结,更是高超医术、医者仁心凝结成大医精诚与医患和谐的体现。渭南市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渭南市眼科医院执行院长权菊玲回忆道:“‘亲戚’这个词是一个患者说的,她是阳郭镇安岭村的贫困户严会侠。在义诊活动中检查出她是双眼白内障,在我们医院参加‘全国百万贫困白内障活动’项目,免费做了双眼白内障手术。做了第一只眼睛的第二天揭开纱布的一瞬间,她抱着旁边的护士大哭起来,大家还以为出了什么状况,这时她告诉大家‘六七年了,终于能看见了,你们救了多少老百姓,你们是我的亲戚,是我万年的亲戚’。”
权菊玲说,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眼科医院通过国际克里斯朵夫防盲协会、彭年光明行动、中国民促会白内障活动、香港圣保禄慈善基金会爱心白内障复明活动、全国光明扶贫工程等项目免费为广大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康复手术。“目前,我院开展的眼科手术有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每年3800例左右,全国白内障上报系统中我院在陕西省排名第四位。在渭南市率先开展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切割手术;率先开展了激光近视矫正手术,已经有成万人成功摘镜;率先开展了多焦点人工晶体、散光人工晶体的植入,进一步提高了白内障手术患者术后视觉质量,这些技术已达三级医院水平。说句不谦虚的话,我们现在是人人能手术,个个是专家。”权菊玲说。
“一切为了人民健康”“要毫不动摇把公益性写在医疗卫生事业的旗帜上”是渭南市第二医院始终坚持的宗旨。三秦最美医务工作者,副院长吴农田说:“在学科建设的同时,医院更注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微创技术’‘介入治疗’是我们精准医疗的利器,填补了市级多项技术空白。我们还和18家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立了医联体服务,形成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区’的就医新模式,实现了‘分级医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诊疗新格局,极大地减轻了患者负担,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与共享。”
“把医院建好,把人才招好,加强内部管理,加强院长队伍建设及医生队伍建设,抓好内涵发展,搞好医疗体制改革,就能基本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临渭区人大副主任王永宏说,二院用了3年时间进行迁建,地方大了,医疗条件、设施设备改善了,医疗队伍扩大了,解决了地方小,设备陈旧,设施落后,人员短缺等问题,有力地提高了服务群众的能力。
谋发展 众志成城再谱时代新篇
光阴荏苒,75载的奋斗历程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见证了沧桑巨变,经历了激情燃烧的岁月,经历了医卫事业的峰回路转,洒下过奋斗的汗水,始终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满怀收获的喜悦走进新时代,二院人用行动诠释着自己的追求:“奋斗、奉献、创新”。
全国内分泌科普教育者,陕西省百名护理之星,渭南市第二医院内分泌科护士长沈娟说:“工作15年来,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二院能为每位职工提供一个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不以年龄和资历论资排辈,为所有想干事、能干事的人提供机会。而且在这个大家庭里我每时每刻都会被团结互助、无私奉献、奋发向上的团队精神所感染,员工能感受到尊重、快乐与激情。大家的归属感和幸福感暴增,全院呈现出一派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精神风貌。”
渭南市管拔尖人才,渭南市第二医院副院长兼内分泌科主任马英丽说:“我在二院工作了20余年,感触最深的就是二院人身上永远流淌着浓浓的爱院情怀及团结向上的氛围。这么多年无论遇到什么难事,所有二院人都会想方设法自觉凝成合力,默默付出从不抱怨,真正把医院当作自己的家,用心经营、用心呵护,这种主人翁式的感情随着岁月的流逝已经凝聚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二院精神,一种不断激励医院发展的力量,一种油然而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渭南市第二医院党总支副书记贠娜说:“来二院工作已经3年零1个月了,3年的时间二院这个大家庭带给我的是包容、是温暖、是成长!带给我最多的是感动!感动来自这个团队的敬业与担当,感动来自这个团队的团结与拼搏!无论是医务人员还是行政后勤人员,无论是保洁人员还是安保人员,他们身上都有一种特殊的品质,那就是发自内心的高效执行力。我深深地感受到执行力的背后是每一个二院人‘敬佑生命、守护健康’的职责所在,是每一个二院人爱院如家、爱岗敬业的充分体现,是每一个二院人对‘团结求实、继承创新’医院精神的凝聚与阐释!”
有的人退休了,拒绝了高薪聘请,毅然决然留在渭南市第二医院,以医带教、治病救人、培养人才。他们是二院的骄傲,是二院精神之所在。渭南市“名老中医”、退休返聘代表李治国说:“看着二院今天的辉煌,脑际中浮现出不尽的联想,思绪回到那遥远的岁月,踏着青春的步伐,迈入工农兵医院,开始打造自己的理想,艰苦的条件,磨砺着人生的棱角,艰难阻挡不住前进的脚步,终于度过二院的冬天,迎来春日暖阳,迎来百灵鸟的歌唱,二院今天坐落湭河边,职工好几千,新楼几十层,声名扬渭南,我们有优秀的领导,坚强的团队,代代传承的二院精神,二院的光芒明天会照向更远的地方。”
文化学者祁吉寿说:“‘二院’这个名字在我心中是个非常美好的字眼,一提起二院心里暖洋洋的,我用三个成语来形容我了解的二院,第一个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第二个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第三个是‘不忘初心、行稳致远’。”
他说:“我眼中的二院文化有两个特点:第一个是职业敬畏,是发自内心的,不是别人要求的,这在当今社会是非常可贵。第二个是人文情怀,我的感受有三个‘度’。一是有温度,充满爱的温度,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感恩的情怀,正是因为二院人一代一代传承的对先辈的感恩情怀,才使二院的文化更具温度;二是速度,即效率,这种速度源自于汗水、劳动、智慧和齐心协力的拼搏精神;三是力度,工作有力度。”
“这里不像是一个医院,更像是一个家。”中国医院协会医疗质量专业委员会原常务委员刘振华认为:二院的文化建设层次高,不只是口号,而是通过这些东西,可以潜移默化到人们的心灵中,自觉自愿地变成行动,这一点才叫医院文化。每个医院的文化可以不同,但立足点一定是相同的,就是如何为病人服务的问题。
新时代、新起点、新作为。院长徐兆宏道出二院人的决心:“我们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将继续加大建设和发展力度。未来十年,我们要把医院打造成一个立足秦东,辐射周边,学科齐全,特色突出,群众信赖,员工幸福,社会满意的三级综合医院。”这是二院人的奋斗目标,也是二院人面对新时代发出的铮铮誓言!
韶光不负创佳绩,未来可期铸辉煌。珍惜眼前的时光,相信站在新起点的二院人,必能不忘初心,行稳致远!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郭艳)9月20日,在渭运集团客运中心站站前广场,由市交通运输局主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市道路运输管理处协办的“防...
渭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渭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