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潼关美食篇 好一碗滋味悠长的“鸭片汤”

渭南日报 2016-08-04 21:03 大字

本报记者郭艳

“宁可食无菜,不可食无汤。”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无论走到哪里,不论是南方菜还是北方菜,汤羹在饭桌上都以其特有的姿态占据着一席之地。以汤命名的菜肴种类繁多,各有各的滋味。近日,本报记者来到关中的东大门——潼关,与当地最地道的传统美食亲密邂逅,感受来自这座华夏金城的“舌尖诱惑”。

“老板,给咱来碗鸭片汤!”

“好,马上来咧,您先坐!”

落座没多久,店家便从后厨端上来一碗热气腾腾、“混搭”着青绿色、亮白色、橘黄色的“鸭片汤”,那丰富的色彩看着就让人垂涎三尺。用汤匙轻轻一搅,碗中便露出晶莹剔透的小粉块,汤汁中那缕缕清润鲜美的香气随即扑鼻而来,令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如果单听“鸭片汤”这一汤名的话,您可能会以为它是用鸭肉片做成的,其实不然,那它到底是用什么做的呢?在“梁喜娃肉夹馍”店,潼关鸭片汤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梁多萍热情地介绍道:“我们的鸭片汤原名是烩里脊片,它是用新鲜的猪肉里脊加入鸡蛋清和其他佐料用心烹制而成的。你别看它只是一碗小小的汤水,但里面某些特殊食材的加入,却可以让人整个秋冬都滋润起来哩。”

“为把鸭片汤做成一种色香味俱佳的汤,每天早上我都会提前将肉片冒好,洗净各种需用的新鲜蔬菜并切好放于碗内,再用温火烙制好薄薄的鸡蛋饼切成菱形,有客人来时,只需在熬好的肉汤中加入食材煮沸,拌上调料,鸭片汤就可以出锅了。”在她眼里,鸭片汤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生活和记忆,难以忘怀。

途经潼关时,四大衙门(道台、协台、大老“税务”、县执事)的官员为讨好太后和皇帝,调度百余只木船,搭起浮桥,船头船尾均以黄缎遮盖,中间用板铺平,又有红毡盖面,各路官员和民众跪道接驾,好不气派,以至慈禧一行已到东门而不知已过黄河。四大衙门为了取得两宫欢心,宴请名厨演习满汉菜谱。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九月一日,慈禧太后返京逗留潼关,潼商道聚集名师烹调设宴,厨师赵来炮烹调烩里脊,太后品尝后,肉酥汤鲜味美,问:“这菜是鸭片吗?”侍从答:“烩里脊,用猪的里脊肉制作。”慈禧太后品尝后大为赞赏,说此菜味似御膳中的“鸭片”。因之,潼关烩里脊片从此得名“鸭片汤”,延至今日仍为潼关一大名菜。

冒肉、备调料、烹调……其实,想把制作工序看似简单的鸭片汤做得美味却并非易事,它的每一道制作过程都十分有讲究。首先要选取新鲜的里脊肉作主料,将它先竖后横切成小片状,放入碗中用蛋清调和;然后,等炒锅稍微加热后,盛入清油,不等油冒烟,将调和好的肉片加少许淀粉稠浆勾芡放入锅内,用炒勺不断搅拌,旺火升温,即“热锅凉油”。待肉片徐徐泛大,稍变白色即可出锅,去掉余油置放碗中。这样,冒肉环节才算完成。再用白汤(不加佐料的煮肉汤)适量,放入锅内煮沸,按一定比例撒入盐、姜末、葱丝,倒入炒好的肉片,出锅后淋上少许香油才算完工。

刚一入口,汤中清淡的姜香、葱香、肉香、鸡蛋香便顺着食客的舌尖蔓延,瞬间征服味蕾,一种酣畅淋漓呼之欲出。

如今,“潼关鸭片汤”的规模和名气越来越大,逐渐成为当地美味佳肴的“代言人”。更令人惊喜的是,这道蕴藏着道不尽的家乡味道的“鸭片汤”还荣获了“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

新闻推荐

落实“三项机制”推进“三次创业”

朱忠效省委站在从严管党治党的政治高度,研究出台干部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体现了思想建党、制度治党的发展创新,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激励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为我们加强领导班子...

渭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渭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