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腿子”法官的百姓情结
????在调解一起异地离婚案时,高峰和????同事张勇平用起了微信视频的新花样
新闻提示
今年6月6日,中央文明办举办的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隆重发布5月“中国好人榜”,渭南市华州区法院法官高峰光荣上榜。高峰扎根基层24年,经常利用节假日和下班时间,或独自或与同事一道去当事人家中,和群众坐炕头、蹲田地,用拉家常的调解方式,让乡亲们欣然接受法律观点,许多原本对立、僵持、争执的双方最终归手言和。这些常年行走在渭北平原的基层法律守护者,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泥腿子”法官。
想办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原本6月16日下午两点半,在渭南市华州区人民法院杏林法庭审理的一起案件,最终并没有开庭。“调解成功了。”杏林法庭庭长高峰解释说:这件案子经过法官三次调解,最后原、被告双方达成延期还款共识,撤诉了。
华州区农民王某在2012年11月,向当地一家银行贷款5万元,准备用于蔬菜种植。孰料钱刚拿到手,就被儿子借去在生意场上救了急,结果把钱还赔光了。之后,王某夫妇向银行还了一部分本息,剩余3万余元无法按照约定时间一次性还清。
银行两次上门向王某催要逾期贷款。王某称自己当下没有还款能力,并拒绝在逾期催款通知书上签字。无奈之下,银行将王某诉讼到了辖区的杏林法庭。
这是一桩借贷非常明晰的民事案件,法院按照程序当庭就能宣判。被告王某如果再不按时还钱,法院可以在原告银行申请后,对王某启动强制执行程序。
“银行起诉时有调解意愿,只是双方没说下来。”高峰庭长思忖着应该把王某欠款不还的原因挖一挖,看能不能帮原、被告双方当事人想一个两全其美的解决办法,把欠账不还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了。
一个周日的上午,庭长高峰和法庭返聘法官郭政文来到王某正在干活的菜地,想了解欠账不还的详情。王某夫妇听说两位法官是为银行要账的事情而来,顿时就来了气。指责法官明摆着是当众丢自己的脸,一定是得了银行的好处,替对方跑腿说话的。
“任凭咱在地头表白了解事实的想法,摆事实,讲法律,老王就是不听,还说随便法院怎么判,反正是不会公道了。”当时围观群众很多,有些听了高峰的解释表示理解支持,有些人却说起风凉话。第一次调解就这样失败了。
几天后,高峰和郭政文第二次来到王某家,先不谈银行催款的事情,而是了解起老王种菜的艰辛,还联系镇上的农技员给老王家当免费技术员。老王看到两位法官给自家脱贫真切的在想办法,把看门狗拴到了后院,邀请两位法官进屋喝茶,聊聊心里话。
等到开庭这一天,王某主动提出调解。“用了10分钟的时间,老王种菜还贷款的三年计划就把银行说服了。银行表示还会继续支持他的蔬菜种植项目。”
主动上门的“泥腿子”法官
今年47岁的法官高峰大学毕业后曾经有数年坐在法庭做书记员的经历。从1997年5月开始,他在高塘法庭担任助理审判员。“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我跟着师傅郭政文学习办案子,调解的能力也是在长年累月的下基层中锻炼出来的。”
高峰说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许多像郭政文一样的老法官都是自己的人生之师,他们博学正直,淳朴能吃苦,除了有着丰富的司法实践经验,更对群众怀揣浓厚的乡土亲情,打交道做思想工作的方式方法是他们这些晚辈的实践读本。
“五个乡镇,七十多个行政村,村民大都住在山上坡下,沟壑之间。出家门到镇上,一半路程可以骑自行车,另一半路只能把自行车推着走。”高峰经常在时任庭长郭政文带领下,带上标有审判员、书记员字样的桌牌,步行在渭北平原上办案,以流动法庭形式方便原区群众诉讼。
每次出外办案,法官都要带上沿路群众的三四件案子,一个来回跑下来就是五六天。遇到集镇,吃住还能方便些,大多数的时候只能在老百姓家里找吃住。“没法洗澡,睡不好觉,脚上全是老茧、水泡。群众都称我们是泥腿子法官。”
面对恶劣的办案环境,郭政文向高峰坦言,自己心里也曾经打过退堂鼓,可是一想到群众能走到打官司的地步,一定是村里那些德高望重的能人都没把事情说下来,法官成了他们最后维权的希望所在。“当时为了给自己鼓劲,我俩睡觉前就把国徽挂在了床头上。这样醒来第一眼,就能知道作为法官的责任。”
2014年夏收时节,辖区两户村民为怕其他村民插队抢走约定好的收割机,便挤坐在座位上,以便随时能把收割机控制到自家地里。对于农忙时节的这种抢收模式,司机并未制止。结果,收割机走到地头时,司机在踩刹车时才发现,不知什么时候有人把扳手踢到了刹车下,导致刹车踩不下去了。司机和两位村民眼睁睁地连人带车摔到沟里,导致机毁一位村民重伤的悲剧。面对收割机赔偿和三位司乘人员的伤情救治,连同车主在内的四个家庭展开了扯皮战。
高峰和郭政文多次前往当事人家中,采取庭前调解的办法,终于做通了当事人的思想工作,解除了四方后期顾虑。高峰说,每一个调解的案子,也是向群众普法释法的过程,一个成功的调解案例,应该能影响一大片群众的学法、守法、依法维权意识。
大白话普法让群众信服
华州区人民法院杏林人民法庭辖区人口约有13万人,法庭只有3名法官,2名书记员,年均办理各类民事案件350余件。庭长高峰介绍说:如果走常规诉讼程序,审结一个复杂案子需耗时几个月,虽然时间长,但法官工作量相对少一些;但是如果能调解,半个月到一个月就能结案,前提是法官要做大量的实施调查,运用法律打开当事人的心结,劳动量自然增加,加班成了习惯。
2013年8月,高峰被华州区法院调到杏林法庭当庭长,他点名要了两个人,“一个是年轻法官张勇平,小伙子法学底子厚;另一个就是退居二线有着丰富调解经验的老法官郭政文。”郭政文评价自己的徒弟高峰:虽然是科班出身,但是他依然很好学,业务能力强,能坚守法律的底线。2014年杏林法庭被省高级人民法院评为调解工作先进单位。
“华州区是一个小地方,人情和裙带关系是避免不了的。法官要是陷入其中,除了两面为难,判决难免有失公平。依法办案才是最低成本的工作方式。”高峰告诉记者,地域关系也有调解的好处,当事双方往往就是为了赌一口气,话说开了,事情反而更好解决。
作为大街社区的驻村法官,高峰主动担任起了社会治安信息员、矛盾纠纷调解员、治安防范指导员、法律政策宣传员、民事社区服务员,他说以自己的经验,这种前置治理,可以明显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在走访中,高峰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用轮椅推着瘫痪在床的梁大妈到镇政府申请办理了生活困难补助。利用法律专业特长,成功化解了育红小区废品收购站车辆堵塞交通和卫生费的矛盾。联系工队,让居民代表谈工价并负责质量监督,彻底解决了三门巷小区水道多年堵塞的难题。
在记者走访过程中,这些当事群众认为:高峰法官讲道理、说法律用的是群众能听得懂的大白话,他办的案子大家也容易信服。
体味法律威严也要感受亲情温暖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流动性日益增强,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寻找当事人的难度不断加大。在高峰看来,传统的办案方式已不能完全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今年1月,辖区村民李某称丈夫常年外出打工,前两年说自己并未赚到钱,也没有能力照顾妻子和两个孩子,最近一两年连电话都联系不上了。长期的分居生活,致使夫妻感情彻底破裂。李某遂将丈夫诉至杏林法庭,请求依法判令两人离婚。承办法官张勇平受理本案了解到这一情况,通过被告刘某的家人及朋友,终于打听到他的电话。高峰提出可以用微信视频的形式经行调解。
今年3月23日上午10时,张勇平法官和李某进行现场视频,庭长高峰在一旁展示相关证据和法律材料。“丈夫同意离婚,并放弃所有财产。妻子李某愿意担负起抚养两个孩子的责任。我们把相关文件邮寄给刘某,他签字后又寄了回来。”本来要亲自到现场办理的这件离婚案件,就这样很方便地圆满审结。
华州区法院法官告诉记者,案件数量逐年上升,案多人少矛盾日益突出几乎成了法院面临的共同难题;随之而来的“执行难”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无疑让司法权威受到影响。
高峰法官去年审结案件101件,在全院审结案件排名中名列第一,被授予陕西省法院办案标兵。去年杏林法庭共受理各类民商事案件349件,审结335件,结案率为95.9%,其中调解撤诉结案285件,调撤率为81.66%。三年来,杏林法庭审理的案件无一件上访案件发生,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定纷止争、案结事了、胜败皆服”的目标。
法学顾问张贵田强调,调解优先、调判结合是现在民事诉讼的一个原则,是个好方法,可以减轻社会矛盾,一般来说调解结案,利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是一味的判决,那么肯定有一方不服,可能还会上诉,打官司是费时费力的,而且定纷止争是我们的目的,调解可以做到这一点,一定程度上也是节约了诉讼成本。
“今年上半年已经受理案件255件,目前七成已经结案,调解率依然在70%以上。”高峰摸着自己的脑袋说,“头发也在这三年一下子花白了。好在我们法庭已经形成了老中青三代的法官队伍,调解是我们的传统,也是我们的优势。”
谈及24年的工作体会,高峰感慨:群众的要求其实并不高,只要法官有一颗实实在在服务的心,切切实实做实事,真真切切解决难事。群众自然会体味到法律的威严,也能感受到法律的温暖。文/图本报记者孙涛
新闻推荐
《关中记忆》片花截图52集的纪录片,堪称一部电视连续剧的长度。用如此长度的真实影像来展示关中地区的历史痕迹、社会风貌与民俗风情,更像是一本影像版的关中百科全书,这在民俗题材纪录片历...
华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华州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