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文化自信线戏的演绎不限文化、不限地域,艺人双手翻飞,提线木偶在他们手中时而坐轿、腾空,时而抡水袖、踢纱帽。在合阳提线木偶技艺中,那根挑动的丝线赋予木偶艺术生
王新兴正在雕刻偶头。
本报见习记者陈卓珂记者杜瑶
“既不愿,你就该完璧归赵;谁叫你,把雀鸟陷入牢笼……”舞台上,随着线戏艺人十指翻飞,身着戏服的木偶“杜十娘”神态哀婉。提线的艺人唱腔缠绵如泣如诉,木偶红袖掩面,似有“幽愁暗恨生”。霎时间,观众随着木偶的一举一动,进入剧情,为剧中人物的命运感到悲伤。
这是合阳县提线木偶戏《百宝箱》中的一段。常去洽川湿地的游客,总爱在芦苇荡中的戏台下,听上一段。合阳县提线木偶戏是陕西省首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地方戏剧。不同于其他地方戏大多面临濒危的处境,提线木偶戏在合阳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味元素。
1一线“提起”天下事
见到肖鹏芳的时候,记者起初颇感失望。她看起来平平凡凡,与一般农妇无二,正蹲在地上专心打磨着木偶的模型。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看起来没有一点大师风范。但随着采访的深入,肖鹏芳却给出了一连串惊喜。
“我12岁就学戏了,13岁登台。线戏就是我的命。”肖鹏芳说。30年前,肖鹏芳接过了爷爷的衣钵,从此把线戏当成终生的事业。肖鹏芳的爷爷是合阳县当地的线戏艺人,从小她就耳濡目染木偶戏的精彩纷呈。刚开始,年幼的肖鹏芳只是觉得好奇,“不知道为什么那个木偶就动起来了,小孩子对新鲜事总是跃跃欲试。”
“我们那个年代,没有严格的师承关系。我爷爷带着我到处去演出,慢慢就练出来了。”肖鹏芳说着,做出了一个提线的手势。她的手腕很软,双手如兰花般翻覆,顷刻间整个人也有了光彩。
整个青春时代,肖鹏芳和爷爷走遍了合阳县的大小村庄,练就了一副好嗓子和一副好身段。肖鹏芳说自己从事的行当是“忤逆行当”。“意思就是家里有天大的事,也不能耽误演出。”她字字有力,这也是她一生都遵守的原则。“最难忘的演出就是我怀孕的时候,挺着大肚子,七八个月了,还照常演出。”回忆起近40年的从艺经历,肖鹏芳仍连连感慨。
采访间隙,肖鹏芳总是时不时指点一下正在排练的弟子,回过头来也不说抱歉,只是反复强调一句,“什么事都没有演出重要。”
肖鹏芳的痴迷,源自线戏久远的历史。
一般认为,线戏“起于汉而兴于唐,盛于明清”。据史料记载,汉高祖刘邦在平城被匈奴单于冒顿围困。当时城中断粮,危在旦夕,刘邦的谋臣陈平利用冒顿妻子阏氏的嫉妒心理,造木偶女郎于城中街巷的开阔地翩翩起舞。阏氏信以为真,生怕冒顿得胜后歌舞升平,自己会失宠,于是说服冒顿从平城退兵,解了刘邦平城之围。
汉代传说,为木偶戏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至唐代,提线木偶戏已经成为宫廷戏剧。直到今天,合阳线戏的脸谱仍然延续了唐代的艺术特点。“尤其是这个旦角,鼻头浑圆,嘴唇小巧玲珑,这和唐代初期的女佛像、女菩萨造像一样,显得温柔秀丽,楚楚动人。”肖鹏芳说。
明末清初,“关中八高士”之一的李灌和线戏艺人过从甚密,对线戏的唱腔、音乐、剧目、服饰做出了较大的改革,使其更趋向于完整化和系统化。至清代乾隆年间,合阳提线木偶戏进入发展鼎盛期,有戏班五六十个。嘉庆、同治年间,规模较大的戏班多次前往苏州、扬州和北京演出。
“线戏每到一地,就会吸收当地的文化精髓,化为己用。比如流传至今的《打金枝》《西厢记》《秃子闹房》,这些剧目都综合了一些外地的人文风物。正是一线提起天下事。”肖鹏芳指了指剧院戏台上的对联说,“线戏的演绎不限文化、不限地域,艺人双手翻飞,挑动丝线就将天下故事娓娓道来。”
2两手“拨弄”古今人
合阳线戏的表演方法是提线。表演时,在戏台上搭建高约1.2米的长板台,前边用布帐围起,表演时,演员站在布帐后的木台上,手提木偶在帐前表演。提偶的线根据角色的不同,分别为5到10根不等。旦角线最多,除了头、耳、手、腰、脚之外,还有腹及肘、膝等关节处的加线,算下来有十七八根之多,最长的线有4米,操作难度非常大。
表演时,艺人需要巧妙地运用提、拨、勾、挑、扭、抡、闪、摇等技巧,悬控木偶做出走、跑、跳、坐、骑马、坐轿、舞枪弄棒、抡水袖、踢纱帽、闪官翅等复杂动作,赋予木偶艺术生命。许多动作栩栩如生,如旦角的杨柳腰、步步俏等。
完成一出线戏,仅有技巧还远远不够。线戏的成功还有赖于制偶匠人的技艺。也因此,肖鹏芳把她的搭档王新兴称作线戏的“灵魂人物”。
王新兴的工作室只有不到10平方米,一张桌子、一个木工台、一把椅子就堆满了这个逼仄的空间。他正在雕刻一个唐俑头,“现在木偶的身体部分都用聚酯材料,唯独这头,还是咱的老手艺。”
王新兴说的老手艺,是指以传统的柳木或者桐木雕刻木偶。在他的工作台上,还有一段长约80厘米、直径约20厘米的桐木,那是他一天的工作量。
“雕刻好一个偶头需要一天,今天的事情还很多。”王新兴说。说话间他头也不抬,手里的刻刀上下飞舞。不多时,一个平头唐俑的雏形就做出来了。“这是个旦角,面部就要给她打磨得圆润一些。”
砂纸打磨、刻刀勾勒,头做好了,还要涂底漆、画眉眼、绘脸谱。王新兴坐在窗口,迎着阳光,从身后的架子上取出颜料,开始给手中的偶头上色。“现在都是用油画颜料,不怕水。”他说着,也不用参考什么,便将人偶的面部表情勾画出来。“造型都在我心里。”
王新兴看起来不善言谈,相较于灵巧的双手,他的嘴显得有些笨拙。“我原先是个木匠,后来才入这行,跟着师傅学的手艺。”他用简单的一句话,就说完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其实,入行多年,他雕刻出的线偶多得灿若繁星。
制偶是线戏成功的基础,剧本的演绎则成为线戏表演当中的核心要素。
“线腔的剧目十分丰富,老艺人传说有五百余本。现在的一些老艺人还能唱一二百本,最受欢迎的是‘三箱二楼双钗\’。‘三箱\’指的是《百宝箱》《西厢记》《囊哉装箱》;‘二楼\’就是《谪仙楼》和《鸳鸯楼》;‘双钗\’是《金碗钗》和《双凤钗》。”合阳县线戏木偶剧团副团长肖成军说。此外,还有一部分艺人们即兴创作的线腔小戏,俗称“梢戏”,语言通俗上口,生活气息极浓。
在剧目的抢救和传承中,肖成军和他的同伴们经历了没有经费、没有艺人、没有场地的重重考验。
“2002年到2005年,当时县剧团每人工资一个月就200元,有时候甚至连这都发不出来。人都走得差不多了,和我一起学艺的4个人走了一半,剩下的白天都在外面摆地摊。演出也没有固定场地,附近的村里有邀请就去。”肖成军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一穷二白的县剧团始终没有停止演出,不仅抢救和保存了大量的传统剧目,还创新出与时俱进的木偶歌舞表演。直到2006年,合阳提线木偶戏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肖成军这才感觉到,线戏的春天来了。
“不是没想过放弃,我真的喜爱这个行当。线戏是用双手‘拨弄\’古今人,学艺的过程,也是我个人修炼的过程。和这些故事里的古人对话,就能更坚定地为了这份事业奉献。”肖成军说。
3自古“英雄”出少年
6月30日,星期三。又是刘佳上台的日子。这段《百宝箱》她唱得娴熟。虽然年纪不大,可她已经是合阳县提线木偶剧团里的老演员了。
“最拿手的就是这一段了。14岁来剧团学的第一本戏就是《百宝箱》。”刘佳笑言。她性格腼腆,说话间显得有些局促。说起提线木偶戏她有很多话想说,却因为故事太长,不知从何说起。
线戏的学员从艺前5年里,每天都要练嗓子。“五点半起床,不论冬夏,先去外面吊半个小时嗓子。”刘佳说。所谓的吊嗓子,其实就是提着丹田气对着空气喊“啊”。“唱腔是学好线戏的第一步,这个基本功的锻炼很重要。”
练好了唱腔,师父才会允许学徒学习“走路”,即学习对提线木偶的操作。“最开始就是先锻炼臂力,先提着木偶坚持半个小时。”刘佳说。线戏的木偶一般身高在80厘米到90厘米,重量在3.5公斤到5公斤。“看着轻,头是木头的,再加上衣服、头饰就很重了。”
最开始,刘佳连10分钟都坚持不了。“那时候觉得很苦,也羡慕人家唱流行歌曲的,但是入行越久就越痴迷这个行当,还是觉得有意思。”她说。让木偶动起来,刘佳需要从15根线练起,一直加到28根。“得先记住哪根线是哪个手指上的,先动哪根后动哪根,错一根都不行。”
和刘佳一样,每个学员都是十几岁就来剧团。这里面,王坤是年龄最小的一个。
“调皮得很,不好管。”肖成军说。王坤今年才17岁,学戏已经6年了,台下的王坤笑起来狡黠又可爱,坐在肖成军身边,像是一对父子。“从小就带着他,和自己的娃娃一样。”肖成军说。有一次,王坤演出的时候玩手机,他气急了,差点动手。“咱们这个行当对于表演是很严苛的,啥事都没有演出重要。现在这个手机对娃娃的影响太大了。”
王坤正处在变声期,肖成军就让他学乐器,在演出时伴奏。王坤学的是弦胡,这是线戏独有的乐器之一,音色苍凉悲壮、委婉细腻,颇有秦地特色。另外,为线戏独创的乐器还有铮子和马锣,别具一格,特色鲜明。
没有表演时,王坤就坐在台下,时而看着台上发呆,时而笑得玩世不恭。一听见集合的口令,他就迅速换上演出服——黑底红边的中式对襟长衫。登台时他的脸色凝重,仿佛是要迎接一场盛典。伴奏中他手脚并用,打着节拍,拉响弦胡,双目微闭沉迷其中。夏日里,一场演出下来王坤常是一身汗,他抬手抹一抹额间湿汗,又变成了飞扬的少年。
“王坤们”的出现,给线戏注入了新的血液。“就是他们提议说把那个印度舞改变一下,让木偶来跳,我开始觉得不太可能,传统木偶肚皮是不动的。”肖成军说。起初听到这个点子时肖成军觉得很新奇,但转念一想又觉得难度太大。
“想办法嘛!”王坤在一旁“起哄”,向他心里无所不能的“肖爸爸”笑得粲然。
肖成军和王新兴商量着,从木偶设计到提线演练进行改进。几个月后,他们终于在今年合阳县文化扶贫的演出中为乡亲们送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木偶戏。在他们的手中,木偶的表演活灵活现,高度还原了印度舞蹈的精髓。台上的印度人偶扭动腰肢,环佩叮当,台下观众连连叫好。
此时的王坤,脸上既得意更显自豪。也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提线木偶戏正是有了这样的“少年英雄”,这个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有了从深厚走向宽广的可能。
新闻推荐
阳光讯(记者李保锋)5月2日上午,合阳县新池镇西姚村贫困户76岁的老人家里迎来了一位特别的客人,县委书记李县平和他的秘书小张轻车从简,走村入户,应李继祖之邀,走进了他的家里。一进家里,便与李继祖家长里...
合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