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之关”临晋关

西安日报 2018-12-06 04:54 大字

临晋关遗址蒲州古城西门唐铁牛

■记者金石文/图

“地锁咽喉千古壮”

11月20日来到临晋关遗址,记者被这里特有的魅力陶醉:黄河北上波牵云天,南下浪打终南。鹳雀优雅地伸展着它那细长的柔颈和秀腿在粼粼波光上盘旋。黄河西岸,银色芦花茫茫,金色荷塘片片。黄河东岸,中条山淡抹东天,鹳雀楼轻落堤畔。

临晋关鲜为今人所知,但于古代是道名关。宋末元初史学家胡三省认为:西有陇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临晋关,西南有散关。秦地居其中,故谓之关中。

临晋关在古代不仅对关中影响巨大,而且以河作为屏障,与记者之前采访的主要以山为屏障的8个关隘迥然不同。

因宋真宗经过改称大庆关

从大的方位上看,临晋关位于陕西省大荔县赵渡镇和山西省永济市蒲州镇交界处,但具体位置,则随时代不同有所变迁,而且名称也多次变化。

根据《竹书纪年》、《帝王世纪》、《史记》等史籍,临晋关最早大约设于战国期间魏国占领时期,位于黄河西岸大荔一带。由于黄河东岸永济时称蒲坂,因此取名蒲坂关。秦惠王时期,连战连败之下,魏国将黄河西岸大荔等地方送给秦国。秦国为了自身安全,在黄河西岸设关据守。黄河西岸大荔时称临晋,关名称临晋关。至汉朝,汉武帝多次由京都长安经大荔过黄河前往山西万荣祭祀地母后土,为了保证渡口安全,重新在此立关。因该关位于通往时称蒲坂的津渡上,故称蒲津关,又简称蒲关。临晋关是以黄河为天堑的关隘,故亦称河关。至宋朝,宋真宗赵恒西出潼关,然后通过临晋关前往万荣祭祀后土。此行回去后,宋真宗十分高兴,不仅给文武百官加薪,而且准许臣民聚会饮酒三日。于是,宋真宗曾经过的临晋关改称大庆关,黄河西岸仍设有关卡。明朝万历年间,黄河向西摆动,到了大庆关的西边,人们只好在黄河西岸建新的大庆关,称东岸的为旧大庆关。

11月21日记者在赵渡镇大庆关村采访时,该村72岁李苏民回忆,直到上世纪50年代末,大庆关还作为乡名存在。

“关城雄地险,桥路扼天津”

临晋关位置,为何会选在赵渡镇和蒲州镇一带,而不更北或更南?

临晋关所在位置为华夏腹地。黄河西岸,是自古就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关中盆地,而黄河东岸是素有山西粮仓之称的晋西南盆地。宋代的陕西路辖有今晋南地区。晋南地区不仅方言和关中一样,而且有“房子半边盖”等“关中八大怪”风俗,足见这两块盆地间的交流十分广泛。记者从地形图上发现,关中盆地和晋西南盆地合起来,像一只展翅飞翔的雄鹰。晋西南盆地为这只雄鹰的右翼。临晋关正好处在此翼和雄鹰身体连接部。

细查具体地貌,临晋关之南,黄河东岸有中条山之阻,西岸有洛河、渭河之限;临晋关之北,黄河两侧为黄土高原,与黄河河道高差悬殊,行走困难,而且临晋关所在位置,黄河相对水面窄,水流缓,易于过渡,因此,此处是连通关中盆地和晋南盆地最佳位置,守住此处,就扼制住了关中盆地和晋南盆地构成的雄鹰。

唐朝诗人张说吟有诗句:“关城雄地险,桥路扼天津。”

“关西之要冲,河东之辐辏”

《读史方舆纪要》《关中胜迹图志》等文献记载,魏晋南北朝、隋、宋朝时期都分别建过临晋关城,直到明朝嘉靖年间还重新修复过关城。

李苏民认为,临晋关肯定有城墙,因为关在黄河滩上,黄河发大水,就会淹没滩地。城墙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防洪水,避免洪水淹没城内,他儿时,位于大庆关西边的平民县城就依靠城墙防洪,可惜记者查阅多种文献未能找到明确的临晋关城描述。

赵渡镇鲁豫村位于大庆关西5公里左右之处。该村76岁李广恩告诉记者,大庆关掉黄河咧,他都没见过大庆关的关城。过去黄河河道不固定,东西来回摇摆,把大庆关淹到水下了。

不过有一处很有可能为现存的古关城之一。根据宋朝时期撰写的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临晋关距永济市蒲州古城仅为“二里”,如此之近,不大可能在蒲州古城西另建关城,估计蒲州古城就是当时的关城,或起关城作用。文中所说关,当指渡口关卡。

根据《永济县志》,古蒲坂县城,现已无迹可寻。现存的蒲州古城始建于北魏,始建规模不详。明初重筑内城垣,周长俗称九里三,城高三丈八尺,用砖裹堞,建城门四座,门上皆有三重城楼。面向黄河的西城门称蒲津。据现存遗址测量,全城东西长2250米,南北宽1650米。

记者在蒲州古城遗址看到尚存的西门、鼓楼、东门以及部分城墙。

唐朝左丞相张说赞临晋关:隔秦称塞,临晋名关,关西之要冲,河东之辐辏。

“铁牛相泊处,明月印城巅”

早在西周时期,临晋关就是陕西通往山西的重要通道。秦始皇时期,经过临晋关前往山西的临晋道,是秦朝著名的9条驰道之一。

然而过黄河,除了船只摆渡,还有用船连接而成的浮桥。临晋关处建于春秋秦景公时期的浮桥,是史载黄河上最早的浮桥。由于浮桥容易损毁,以后各朝代均曾因军事或经济、政治原因重建过浮桥。最有名的当属唐开元年间建的浮桥。当时为了使浮桥坚固耐用,将过去竹质的缆索换为铁链,两岸各造4尊铁牛、4策牛铁人、4座铁山、铁柱36根,作为地锚固定浮桥。宋朝时,黄河发大水,浮桥被冲毁,铁牛全部没入水中。陕西都转运使张涛组织人力,将铁牛拉上岸,重新恢复浮桥。宋仁宗时期黄河再次发洪水,西岸4只铁牛被冲入河中。僧人怀炳出主意巧借水的浮力,用船将3只铁牛从河底泥沙里拖出来,并拖上岸,重新连接成了浮桥。有篇题为《捞铁牛》的小学课文就是根据这个故事编写的。

据记载,至1886年浮桥已不存,只留下东岸的铁牛等。到1911年,黄河再发大水,东岸的铁牛等也被泥沙掩埋。

1989年永济市在蒲州古城西门外距城墙51米处发掘出铁牛等。

记者看到,那4尊铁牛鼓般大的头颅面向西,人脸大小的双目圆睁,四蹄前蹬,雄壮的身体向后倾斜,一副用力拉索的架势。

大荔县范家镇有村名乌牛。该村支书范王建告诉记者,他们村人古时居住在大庆关附近,因关上渡口的铁牛为黑色,故名乌牛村。

清朝诗人杨万清有诗:铁牛相泊处,明月印城巅。

“遐标碧空,影倒横流”

人们对临晋关可能陌生,但对被誉为黄河第一楼的鹳雀楼一定熟知。唐朝诗人王之涣那脍炙人口,融景物、情感与哲理于一体的五言绝句《登鹳雀楼》,让鹳雀楼名扬天下千余年。

鹳雀楼就建在蒲州古城外西南角。根据《永济县志》等,其建于北周,距今1400多年。人们登此三层的楼上,“前瞻中条,下瞰大河”,有一种凌空入云的感觉,而且楼建成后,常有于黄河中食鱼的鹳雀在楼上栖息,因此人们称其为“云栖楼”或“鹳雀楼”。为何要在黄河边上建这么一座“遐标碧空,影倒横流”的高楼?有学者认为,尽管鹳雀楼后来成为文人墨客登高望远、吟诗抒怀的中国四大名楼之一,但当时却不是为了增加一个供人们游览的景点。那时正处在战乱年代,东部面对死敌北齐,北周没有心思在边疆耗巨资建供人游赏的景点,主要出于军事目的。鹳雀楼的具体作用,就是为保护北周东大门临晋关和事关蒲州存亡的蒲津浮桥。可以说鹳雀楼和蒲州古城一样,因临晋关而建,为临晋关而存。

鹳雀楼存在了600余年,至金末元初,两军在此对阵。金兵守将侯小叔在败退时,担心被蒙古军利用,一把火烧了鹳雀楼,同时烧了浮桥。

鹳雀楼被焚毁后,一些文人墨客将蒲州古城的西门当作鹳雀楼。清初诗人尚登岸写道:“千里穷目诗句好,至今日影到西楼”。

“地险关逾壮,天平镇尚雄”

站在蒲津关遗址之上,黄河横亘眼前汩汩流淌,似乎向记者娓娓诉说历史上曾经发生在这里的征战。

早在商代末期,周文王带领人马浩浩荡荡在临晋关一带东渡黄河,灭掉位于今山西省长治市的耆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东魏权臣高欢带领20万人马,趁冬季黄河水面窄和关中正遇饥荒,由临晋关西渡黄河,攻打西魏。西魏宰相宇文泰带兵不足万人,装着3天的粮食,北渡渭河,分两队隐蔽于东魏军队南边的芦苇之中。高欢听说宇文泰过了渭河,便以自己人多势众,不顾一切向芦苇丛中扑去。结果战鼓突响,西魏军奋起,杀了个东魏军人仰马翻。此战成为古代以少胜多的战例。隋朝末年,时为太原留守的唐高祖李渊在山西起兵,为了攻打隋都长安,从临晋关渡过黄河后,驻扎在临晋关西南原边上、始建于北周的长春宫修整。

长春宫遗址位于今大荔县朝邑镇北寨子村。该村63岁韩扩社告诉记者,安史之乱时,长春宫被安禄山一把火烧咧。

唐代诗人李山甫有诗称临晋关“地锁咽喉千古壮”。

唐玄宗赞临晋关:地险关逾壮,天平镇尚雄。

秦晋之好的桥梁

尽管临晋关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常有军事行动发生在这里,但是黄河东西两岸的秦晋之间,也以这里为桥梁,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交流。

春秋期间,秦穆公为了和东边强大的晋国搞好关系,娶了晋献公的公主伯姬,后又将自己宗女嫁给在秦国做人质的晋国太子圉。圉不告而别后,秦穆公又将在楚国避难的晋国公子重耳接到秦国,并将圉的妻子嫁给重耳。次年,又设法让重耳成为晋国君,即晋文公。晋文公执政的8年时间里,秦晋两国和睦相处,留下“秦晋之好”的成语。而这“秦晋之好”主要以临晋关作为桥梁。

自古山西盛产盐、铁、煤等,大量地通过临晋关运往关中和豫西。祖籍大庆关的大庆关村77岁黄长河告诉记者,解放前,商人就是通过大庆关过来过去在黄河两岸做生意、卖盐。

李苏民说,过去大庆关非常繁华,白天船帆密布,晚上灯火万点。

东西两岸的冷与热

由于临晋关位于三门峡水库库区之内,许多遗迹被泥沙掩埋,蒲州古城周围淤积了数米深的泥沙。

三门峡水库缩小蓄水量后,永济市不仅将唐铁牛发掘出来,而且建起了唐铁牛博物馆,供游人参观,同时在其东南重建了鹳雀楼。

与东岸热热闹闹场面相比,西岸在做临晋关文章方面显得冷冷清清,不要说利用其开发旅游,记者通过多个部门希望寻找对临晋关有研究的当地学者,都未能实现。记者还是通过走村串户,才了解到有位关注临晋关历史文化的农民李苏民。他告诉记者,他费了不少口舌,才恢复了大庆关村名。他认为,现在急需建设大庆关旅游景区,这不仅对历史是个纪念,也给当地群众多了一条致富的门路。

“关设蒲津执两公式”

位于大荔县和永济市之间的临晋关像其他关隘一样,历史上曾发生过许多重大战事。元代诗人王思诚云:“关设蒲津执两壖,城临天堑控三边。”蒲津关在古代战争的作用极其重要,谁控制了临晋关,谁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秦晋之争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向东扩张的第一个对手就是强大的晋国,因此与之在临晋关一带的争夺非常激烈。

秦穆公曾派兵渡过临晋关,讨伐黄河东岸的晋国,大败晋军。然而之后,由于秦国内部混乱,秦桓公时,晋国闯进临晋关,带领其他诸侯国联手讨伐秦国,直把秦军赶过泾河才返回。秦景公时期,晋国再次带领诸侯国攻打秦国,这次一直打到泾河西边才罢手。就这样,至秦献公即位时,晋国夺回了晋国曾经送给秦国的黄河西岸土地。但到秦献公时,因内部产生矛盾,晋国分裂为魏、韩、赵三国,秦国再次东扩。至秦惠文君,魏虽然将黄河西岸的土地送给秦国,但第二年,秦国就跨过黄河。从此,秦国在黄河以东的领地日益扩展。

活捉魏王豹

秦末,由于在征战秦军过程中立下战功,魏豹被项羽封为魏国诸侯王。当刘邦拿下关中,从临晋关东进时,魏豹携魏国归附刘邦,并跟随刘邦东下攻打位于今徐州的楚首府彭城,结果汉军大败。魏豹感觉楚实力强大,汉前景渺茫,便向刘邦告假,说是回魏国看望生病的双亲。他回到魏国后就封了临晋关,断了与汉的往来,投靠项羽。刘邦在派人前去劝说无效的情况下,只好令“战必胜,攻必取”的大将军韩信前去讨伐。由于魏豹派重兵严守临晋关,无法过黄河。人说韩信用兵多多益善,但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用兵不是靠人多势众蛮干,他最喜欢的是“谋战”。韩信在临晋关黄河西岸虚张声势,停泊大量船只,摆出一副要强渡黄河的样子,悄悄带奇兵绕道北边位于今合阳县洽川镇的夏阳渡,偷渡过河,打了魏豹一个措手不及,并将其活捉。

日寇始终未能西过黄河

抗日战争期间,为阻止日本侵略军进入关中,中国军队在临晋关等黄河西岸严守,并在位于原边、号称“天下第一仓”的丰图义仓设有陕西抗战河防指挥所。孔从洲任旅长的警备第二旅还大力扶持临晋关西边平民县义勇渡河抗日游击队,支持他们到黄河东岸抗日。

1938年,孙蔚如带领扩编为第四集团军的陕军,从临晋关东渡黄河,先是在蒲州古城一线“血战永济”,阻击南下的日寇,虽然失陷,牺牲惨烈,但为中国军队在中条山集结、布阵争取了时间和空间。之后他们又进行了“六六战役”、“望原会战”。孙蔚如当年有诗云:“凉风午夜长河渡,扫尽强权见大同。”

祖籍蓝田县的离休干部孟世忠生前告诉记者,1942年至1945年,他随16军预备第3师8团3营先后在夏阳渡和大庆关镇守。大庆关即临晋关。由于当时只有14岁,他在营部当通讯员。他曾为顺利端掉夏阳渡对岸日寇两座哨所,装扮为当地农家少年,到东岸侦察地形。1944年,他们营驻扎到大庆关。由于日寇在山西运城有机场,日寇飞机轰炸西安、重庆等地经过大庆关时,见下边有人就用机枪扫射,经常有人中弹。为此他们挖地下通道躲避。他们在黄河滩建的哨所还时常被黄河洪水和龙卷风毁坏,但日寇始终未能西过黄河。

“船去船来几夕曛”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唐朝大诗人王之涣的这句诗,展示了临晋关的壮阔。然而临晋关的景色是多彩的,其春夏秋冬四季各有特色,古代诗人对此有精彩的描绘。

“春来津树合”

古代帝王写诗的不多,写关隘的诗更少,但唐玄宗李隆基名下有一首题为《早渡蒲津关》的诗,描写他从山西返回京都长安时临晋关景色:“春来津树合,月落戍楼空。马色分朝景,鸡声逐晓风。”蒲津关即临晋关。这首诗令人们看到临晋关春天清晨两岸茂密的树木,天边即将落下的月亮,听到远处追赶着晨风而来的鸡鸣声等等。

时为尚书丞相的张九龄为此诗奉和:“长堤春树发,高掌曙云开。”

中书侍郎徐安贞则奉和:“仙掌临秦甸,虹桥辟晋关。两都分地险,一曲度河湾”,“城花春正发,岸柳曙堪攀。”

左丞相张说亦有奉和:“楼映行宫日,堤含宫树春。”

“柳阴相对白鸥群”

“黄河城下水沄沄,船去船来几夕曛。老尽津头垂钓客,柳阴相对白鸥群。”元朝诗人曹之谦《蒲津晚渡》一诗,描绘了临晋关夏季傍晚迷人景色:关城下的黄河汹涌澎湃,夕阳下船只往来繁忙,白鸥成群地在水面飞翔,劳累了一生的老人在柳荫下悠闲地钓鱼。

“落日西风送棹讴,行人无数立沙头。”元朝诗人王恽在同名诗中亦让人看到临晋关渡口傍晚忙碌景象:奔波了一天的行人,夕阳下站在渡口焦急地等待坐船回家,船夫一边撑船,一边唱着歌谣。

对于行人急迫过河的心情,清朝诗人杨万清在同题诗中描绘的更是生动:“渡口还乡客,黄昏乱呼船。征心千里路,回首五陵烟。”

“菡萏迎秋吐”

四季景色各有千秋,秋天当然也不差。

“菡萏迎秋吐,夭摇映水滨。剑芒开宝匣,峰影写蒲津。”唐朝诗人陈至的诗,给读者展示了秋季临晋关处,黄河岸边荷花吐艳,荷塘倒映山峰的幽美画面。

“晴峰耸日当周道,秋谷垂花满舜田。”唐朝诗人殷尧藩在这首题为《和赵相公登鹳雀楼》诗中,让读者看到了临晋关秋季清晨旭日东升,黄河两岸金色的丰收景象。

唐朝诗人彦谦则在《蒲津河亭》一诗中向人们呈现了临晋关夜雨之后清澈澄净的秋色:“宿雨清秋霁景澄,广亭高树向晨兴。”

“冻开河水奔浑急”

“鸟在林梢脚底看,夕阳无际戍烟残。冻开河水奔浑急,雪洗条山错落寒。”晚唐诗人吴融在题为《登鹳雀楼》的诗中描写了临晋关冬季关城下黄河在冰中奔流,关城东面中条山雪后景色。

“独立大河上,北风来吹人。雪霜自兹始,草木当更新。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唐代诗人吕温这首《孟冬蒲津关河亭作》诗,令人想到1000年后英国诗人雪莱《西风颂》中的名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我们不能不感叹,原来在临晋关不仅仅产生过“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千古绝唱的情景交融的哲理诗句。

新闻推荐

大荔:实干硬干绘就脱贫新画卷 本报记者乔刚通讯员李华甘泉

本报记者乔刚通讯员李华甘泉黄菊枝头生晓寒。步入初冬,大荔县长安屯茶菊扶贫产业园200亩菊花的采摘已经进入尾声。“亩均...

大荔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大荔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