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华山红社火 中国民间的“万圣节”

渭南日报 2017-05-19 04:10 大字

  本报记者程瑾

  还记得去年秋天去平遥古城,除了古香古色的古城墙,明清特色古朴素净的客栈之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文庙里矗立于菩萨两旁的一排令人胆战心惊的开膛破肚、五马分尸之类的彩色雕塑。惟妙惟肖的塑像栩栩如生,许多小孩捂着眼睛不敢看。要去华阴采访血故事的时候,首先就想到了那些塑像,接着还联想到了西方的“万圣节”。“万圣节”人们打扮成各类可怕的魔鬼,而红社火似乎更为直接,“血”贯穿整个演出过程,其惊悚程度丝毫不亚于“万圣节”。

  华山脚下的西王堡村是华阴至今还在表演华山红社火的唯一一个村落。这个村子距离华山峪口5华里,长涧河与柳叶河萦绕东西,古魏长城遗址与华佗衣冠冢毗邻于东,风景绮丽。另外,古时的西王堡是因军旅屯营而得名,素有尚武的传统。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文化传统,为华山红社火提供了丰厚的滋养,从最初的祭祀山神功能至今天具有警示教育意义的民间文化表演,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这里的人们不断丰富华山红社火的表演项目,结合当地文化创作了“劈山救母”、“刮骨疗毒”这些特色节目,让人们通过表演了解了华阴的历史文化。

  据华山红社火省级传承人王守望讲,华阴血故事的历史渊源已经无从考证,但这种以“鲜血”为主角的表演多与古时血祭有关。血祭与人牲有关。所谓人牲,就是在农耕时代,生产力十分低下的情况下,人们无法抗拒自然灾害,于是,便有万物有灵,灵魂不灭的观念,为了避免灾祸,人们就把自然灾害当成有人格、有意识的实体加以崇拜。为什么要用血祭这种方式?人们认为,只有把最珍贵的东西奉献给地母、农神、山神,让他们喝人血、吃人肉,神灵们才会最大限度地消灾赐福。血故事社火以“血”为主角,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古时的这类文化现象。

  “所有的演员都会在表演的前一天,进行祭神,敬神以求活动过程平安。这是这么多年来始终延续的一个传统。从这一点来说,祭祀功能是从来没有丢弃的。”王守望介绍道。

  当然发展至今,华山红社火早已不只是对原始文化生态的单一展现,如今更多的是一种对人类的警示与训诫,尽管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场面格外惊险恐怖,但这种“血淋淋”的场面,更为直接地让人们感受到了假恶丑的“报应”,警示人们即使是在科技昌明的今天,在道德底线不断被突破的转型时期,人们对自然和社会还是要心存敬畏,假、恶、丑永远被无情鞭挞,而真善美从来都不会过时、过气。

  其实,在渭南民间,红社火并不少见,在大荔、蒲城、合阳都有类似表演,而华山红社火与这些又有什么区别?西王堡村村书记王战胜讲起这个话题来了劲:“我们华山红社火表演的特色在于,除了静态的定妆造型之外,还有动态的表演场面,这类故事要求在定点的现场完成格杀施行的行动,比如‘剁胫\’这个故事,主要是说殷纣王残虐平民的暴行,表演前受害者被反绑于柱子之上,一条腿伸出放置于木墩,施行者手持利斧站在旁边,表演时,施行者举起斧子砍断下肢,一时鲜血喷涌,受刑者表情狰狞,惨叫不已。因为表演场景尤为真实,而且极为刺激,每次演出都会引来大批群众围观观看。”

  欣赏华山红社火,除了本体故事之外,当地人们津津乐道的还有其声势宏大的阵容,报马、龙虎旗杆、百面锣鼓等开队,队后有老杆、后坠车、后坠驴等丑角的风趣表演。在这些仪仗和配角中,尤以鼓乐最有特色,它们有一套传统的地方古谱,气势雄浑激昂,节奏趋于紧凑,在配合红社火演出时,鼓手们头扎毛巾背插马刀,俨然如临阵对垒,为红社火表演打造了声势。

  在数百年的发展中,除了《开肠换斗》《武松祭兄》《活剥皮》等古代文学故事节目之外,华山红社火的一班传承人还不断创新摸索,将这项民间艺术与现代的剧目结合,例如《斩栾平》就是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处决栾平的故事。“之所以进行不断的创新,就是我们希望人们在观看完一场红社火之后,记住的不仅仅只是那些血腥、暴力的场面,引发人们兴趣的不只是化妆技巧,而是这段节目中所体现的一种历史故事与民俗文化。这是非遗项目传承下去的一个关键点。”王守望解释道。

  无论是前期的表演准备,还是后期的表演清场,红社火的表演大概比很多非遗项目要复杂得多。这样的复杂,难免制约它的传承与后续发展。华山红社火最近一次公开表演也是在两年以前全华阴市组织的非遗项目展示会上。

  “每次和其他非遗项目一起表演,我们都能抢了风头,周围群众挤得水泄不通,身布鲜血、装扮骇人的演员们一登场,人群里一片惊呼声和嘈杂声。前几年,我们想着既然群众这么喜欢看,那我们何不走出去表演呢?虽然不能像华阴老腔一样全国各地演,但在陕西总是可以的。我们就和白鹿原影视基地洽谈合作,可谈了几次,最终还是没成功。对方对红社火的安全性持怀疑态度,另外,后期的舞台收拾也是一个大问题。加之,表演一次华山红社火至少得投入5万元,包括服装、道具等的购买都需要资金。”王战胜颇显无奈。2010年,华山红社火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诚然攻心为上,只故事重演,愿借于戈助雅化;奇哉寓教以血,允逢场作戏,巧将恐怖化神奇。”这是在西王堡村流传已久的一副关于红社火的故事楹联,红社火固然面临着发展困局,但至少在这片土地上,这里的人们还挚爱着这样的民间艺术,隔上两年三年的一场演出,足以吸引十里八乡的人来观看。这场中国民间的“万圣节”,依然有着不可抵挡的吸引力,如果难以走出去,期望可以与本地的旅游产业结合,成为外界认识华阴的又一文化名片。

新闻推荐

家校合育模式在大荔全面铺开

  本报讯(记者李二娟通讯员王开社)自4月16日大荔县城郊中学首家家长委员会成立后,大荔县家校合育模式正式启动。截至5月16日,该县成立家长委员会百余个,家校合育模式在全县实施。ӌ...

大荔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大荔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