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走马观花看“三夏”

陕西日报 2015-06-16 22:17 大字

    本报记者 王永锋

6月9日下午6点多,本是吃晚饭的时间,但在位于黄河滩的大荔县赵渡镇严通村的麦田里,机器依然轰鸣……

道路两侧,一台台收割机、播种机、旋耕机,正在一望无际的麦田里来回穿梭,鏖战“三夏”,丝毫没有停歇的迹象。走近一片麦田,三辆“谷王”牌联合收割机正在此片区做小麦收割扫尾工作,机器驶过,扬起层层灰尘。

一台收割机驶到地头,将刚刚收获的小麦,倒进一辆农用三轮车,随后调转车头继续忙碌起来。“今天我们已经收了600亩。”从澄城赶来收麦的三轮车主任有定说,黄河滩地小麦面积大、密度稀、机械容易操作,收割一亩小麦30元,比其他地方要便宜不少,他们已经收了2000多亩了。

主家老张今年承包了150亩滩地,全部种上了“矮抗58”小麦品种。“黄河滩边风大,这个品种抗倒伏,还稳产。从昨天下午开始收,今天就能全部收完。”老张说,等地里的麦草一拉走,就要播种玉米了。记者发现,用来夏播的60余袋“磷酸二铵”肥料已在地畔就位。大田里,一捆捆长方形的大草墩子坐落其间,马路上不时有装载草墩的卡车驶过。

“三夏”期间,除了抢收抢种,也是秸秆回收的高峰期。在不远处的陕西爱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整个院落堆满了整齐的秸秆草垛,一辆辆卡车正有序的卸车。公司管理人员雷刚介绍,1亩地基本能收160余公斤麦草,去年他们总共收了200多吨,今年肯定要少于去年。“现在大家都知道秸秆还田可以保墒,麦草越来越难收了。我们要和关系好的种植户提前打招呼才能收得到。”

晚上7时许,微微泛红的夕阳照耀着麦田,辛劳的人们仍在劳作,大型机械来回穿梭于田间,构成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

穿过一条马路,在已经收割完毕的一块麦地里,5台玉米播种机正在抢种玉米。每次往返,都要在地头补装肥料和玉米种子,机手高胜利趁机下车喝口水,舒展舒展筋骨。他说:“这片麦田昨天晚上才收完,今天早上6点我们就开始播种玉米了。”说话间,肥料、种子已补装完毕,他又满头大汗地钻进驾驶舱。记者发现,在这片大田里,秸秆全部得到还田。

行走于麦区,记者惊喜地发现一个新景象,各地都在对土地进行深松,这是往年所没有的。

10日下午,临渭区官道镇满寨村,片片麦浪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除了小麦联合收割机外,小麦秸秆捡拾打捆机、土地深松机、免耕精量播种机正在田间作业,一些镇村干部、种粮大户、农机大户、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等聚集地头,正在观摩新型农机具现场演示。

“深松机可在不翻土的情况下,疏松土壤,改善耕层结构,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改善农作物根系生长条件,从而达到增产增收。”顶着烈日,县农机局业务项目股股长李战伟,指着一台深松机,正向大家介绍土地深松的好处。他说,以往用旋耕机旋地,只能疏松15至18厘米土层,长年如此,土壤18厘米以下容易形成板结,不利庄稼生长。按照要求,深松机犁地深度要达到30多厘米,临渭区有13万亩的深松任务。

据悉,今年陕西省将对400万亩土地进行深松。每亩深松费用在60元左右,国家补贴30元。

作为农机大区的临渭,今年共组织3.6万台(套)农机备战“三夏”,将完成小麦机收面积60万亩、玉米免耕施肥播种面积56万亩、小麦秸秆还田50万亩。从9日开始,全区已进入大面积收割期,今年小麦平均亩产在500公斤左右。收割每亩小麦50元,比去年略有增长。

令人欣喜的是,采访期间,各地还随处可见“禁烧”条幅,记者也未发现一处秸秆焚烧火点。打捆回收、就地还田等秸秆综合利用率大幅提升;土地深松、新型机具推广利用等,使陕西省今年“三夏”呈现出鲜明的“环保”、“科技”新特征。

新闻推荐

胡悦在渭南调研基层人大工作

本报讯(记者耿薇)8月25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胡悦带领省人大常委会人代选工委、办公厅相关负责人赴渭南就省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决定》落实情况进行调研。胡...

大荔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大荔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