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位农民半个世纪的新闻情缘

陕西日报 2015-07-30 18:46 大字

李进林在通联表彰会上发言。 张哲摄

本报记者 由文光

李进林是大荔县地地道道的农民,今年70岁,是陕西日报年龄最长的资深通讯员。古稀之年,老李原本打算停下新闻写作的笔,把机会留给年轻人,但在不跑新闻的那段日子里,他却常常失眠。他解释说:“新闻就是我的魂,执著热爱了50年,要想停下,真的舍不得。”

新闻写作给了老李新生。在上个世纪那个唯出身成分论的年代,中农出身的他,参军被拒,招工无望,连当个基本民兵也成了奢望。于是,他用读书来打发漫长黑夜,并开始动笔写诗歌、顺口溜和一些小稿件,并被县文化刊物和县广播站陆续采用,隔三差五地还能收到三五毛钱的稿费。

怎样把稿子写好,老李劳动时想,吃饭时想,甚至晚上睡觉也在想。他利用白天午休或雨天不劳动时到周边村采访,掌握一线素材,连夜加工编写,在天明时,就将稿件投入邮筒或亲自送到县广播站。那时,老李没有钱买稿纸,就捡包装的牛皮纸、废纸正反两面写;没有钱买信封,就用废报纸糊信封;没有钱买邮票,从家里拿几个鸡蛋换上几角钱;写稿件没有桌子,便趴在炕沿上写……这些在老李眼里都不算苦,因为他心里是快乐的。他说:“就因为我能写稿,村干部都对出身不好的我另眼相看了,给我派的活都比别人的轻。”

新闻写作伴老李度过了那段艰苦的岁月,赢得了尊严。日子慢慢好起来了,他的写作劲头更大了。

为了提高新闻写作水平,从1987年起,老李自费参加了省广播电台、陕西农民报、陕西日报、农民日报的通讯员培训。因为是农民,没有单位报销培训费用,近两万元开支,他不仅花完了家里的积蓄,还从朋友手中借钱,甚至卖了家中仅有的两头猪。回想新闻写作的艰难,老李十分感谢自己的老伴。他说:“尽管新闻写作对我一个农民来说只是业余爱好,但老伴清楚,我一天不写稿就魂不守舍,所以她多年来一直省吃俭用,默默地支持我。”今年是老两口结婚50周年,老李也“浪漫”了一把,搞了一个小小的金婚纪念仪式,算是对老伴的感激。

多少次有人问老李:“年龄这么大了,写稿图个啥?”老李哈哈一笑说:“图个乐趣,发挥余热。”在这五十年中,中、省、市多家媒体采用了多少稿件,上了多少个头版头条,老李没有统计过,他说:“那都是过去的成绩,没什么可说的。”

如今虽已迈入古稀之年,但老李仍然每天骑辆破自行车到处采访。他说他要跑到跑不动的那天为止。他还希望能把自己的写作经验传授给年轻人,希望能有更多的编外人员继续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鼓与呼。

新闻推荐

全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现场会召开 冯新柱讲话

本报讯(记者元莉华)9月24日,全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现场会在大荔县召开。会议围绕落实全国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会议要求,考察典型,交流经验,分析形势,部署农业调结构、转方式工作。与会人员现场考察...

大荔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大荔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