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喊一声“改焕哥”
本报记者 张江舟
“当年我们下乡的时候,坐的是大卡车,三十来个人都挤在车斗里站着。从西安去澄城县要开八九个小时,一路上都是土疙瘩路,摇摇晃晃一整天,好多人晕车连胆汁都要吐出来了。现在修了高速公路,两个小时就能到县城,真是恍如隔世啊。”汽车在G5高速公路上安静地行驶着,姜华望着窗外熟悉的黄土地和数不尽的山坳沟梁感慨万千。
姜华女士今年58岁,现在和家人在浙江工作生活。1977年,当时在西安刚高中毕业的她响应国家号召,被分配到澄城县王庄公社侯卓大队下乡锻炼,借住在村民王改焕家中。两年多农村艰苦的生产生活,在姜华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她说:“陕西是我的根,过去的30多年,我无数次梦见回到了澄城县下乡的地方。忘不了当年格外照顾我们的大爷大娘和改焕哥,忘不了那几口小小的窑洞,忘不了每天劳动回去那一碗热腾腾的包谷糁子。”
凭着当年的模糊记忆,经多方打听询问,翻越无数沟梁,王庄镇侯卓村一组西丰洛终于找到了。
“就是这里,就是这里!”姜华终于摸到了那扇让她魂牵梦萦的大门,将近60岁的她开心的像小孩子一样蹦跳着。听到门口的响动,一位面容沧桑的老人在老伴儿的搀扶下迎了出来。
看着似曾相识的面容,老人觉得有些熟悉却又不敢确定,“你是,姜华?”
“改焕哥!”
40年前因为上山下乡结下亲情两双手,终于在40年后紧紧地握在了一起。“我们以为这辈子都不会再见到了,真想不到你又找回来了啊!”王改焕激动得热泪盈眶,而姜华早已经泪流满面。
用心的给每个人端上一杯热水,王改焕盘腿坐在炕上聊起了这些年的经历。“你大爷大娘很早就已经走了,1997年的时候我查出了心脏病,后来儿子也因为一场意外事故死在了内蒙古,之后生活就一直很困难。”王改焕指着放在墙角还没开封的米面油,充满感激地说,“这些是帮扶我们家的县上同志在过年前给送来的,还有几百块慰问金。多亏了政府和村上乡亲们的大力帮助,这些年总算是挺了过来。但咱也不能总指着别人帮助过活,等孙孙大学毕业工作了,我们就算熬出头了。”
聊起孙子王创创,老人的眼睛都在发着光。他指着贴满一面墙的奖状骄傲地说,“这些都是我孙孙学校给发的奖状,孩子知道家里不容易所以特别争气,学习努力,成绩一直都是全县的前三十名。他今年就要参加高考了,孩子想去西安上学,说将来要把我和他奶奶接去西安生活。”
听着王改焕诉说往事,姜华的眼泪止不住地一直流,趁着王改焕转身倒水的功夫,她赶忙嘱咐丈夫悄悄去镇上给家里多买些年货,另外多取些现金给孩子包个红包。
姜华说:“当年我们从城里下来,就是一群啥都不懂的小丫头,承蒙你们家的关照才顺顺当当地走完了那一段路。我感激你们,这份情我一辈子都忘不了。这次把家门找到了,以后咱们可要保持着联系,有啥事情我们能给帮上忙一定要说,你永远都是我的改焕哥,西丰洛就是我在澄城县的家!”
新闻推荐
重数量更要做优品质 ——陕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系列报道(3)
多旋翼无人直升机在喷洒农药。陕西省高效植保器械的推广使用,大幅减少了农药的施用量。榆阳区鱼河镇圆梦家庭农场场主常四娃在察看水稻长势。通讯员王德鹏摄陕西省大面积实施秸秆还田,增肥地力。本...
澄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澄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