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澄城刺绣飞针走线绣出个多彩世界

华商报 2015-12-30 16:15 大字

澄城刺绣市级传承人郭化丽正在绣《团花》

郭化丽的《百子贺寿图》部分图案

澄城刺绣《凤戏牡丹》发夹澄城县文化馆 王炜民 摄

郭化丽正在绣《百子贺寿图》

澄城县安里郊城堡村刺绣艺人们正在刺绣澄城县文化馆 王炜民 摄

澄城刺绣以其细腻的针工、简洁明快的花形、和谐大气的配色,充分体现出黄河文化粗犷豪放的特征,备受人们的青睐,2008年5月,“澄城刺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结婚 生子 过寿 送礼少不了它

澄城刺绣是一种民间手工艺术,当地妇女用绣针、彩线将花纹、图案通过运针绣制在各种布料上。澄城刺绣和当地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不管是婚丧嫁娶、生子庆寿都有澄城刺绣。

古老的澄城刺绣主要以服饰为主,童帽、云肩、围涎、背心等物品都有它的影子。添丁,亲戚朋友都会给孩子送“虎头帽”、“虎头鞋”、“虎头枕”等,这些刺绣借以虎威驱除邪气,护佑孩童;结婚,亲友会送绣着富贵牡丹、龙凤呈祥等图案的纺织品,祝愿新婚快乐;过寿,会绣一些松柏、仙桃、仙鹤或者福字、寿字等有长寿寓意的形象。

澄城刺绣协会会长刘秀华说,以前澄城刺绣是嫁妆的一部分,姑娘们个个都是刺绣能手,小时候就跟着长辈们学习刺绣,结婚的嫁衣都是自己绣的。结婚后,家人的衣服、鞋垫、帽子、被面都自己绣,亲朋好友结婚生子、婚丧嫁娶也会做一些绣品,当做礼物送给亲友。

花形 针工 配色 寄托美好憧憬

澄城刺绣的施针和用线配色不拘一格,刺绣图案、花样都是刺绣者自己琢磨、设计的。“花形、针工、配色是澄城刺绣的精髓。”刘秀华说,澄城刺绣针工十分细腻,刺绣的图案像刀刻一样齐整,线与线之间几乎看不到缝隙,似乎是平贴上去的。澄城刺绣的针法分为平针、滚针及打籽针(拨子针)等,不过一般以平针为主。

澄城刺绣市级传承人郭化丽说,澄城刺绣的花形图案有花鸟鱼虫人物,有动有静,有疏有密,有平铺有跳跃,显得简洁明快。澄城刺绣内容多为子孙繁衍、功名利禄、祈福消灾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每幅澄城刺绣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倾注了刺绣者的审美趣味和纯真情感。”

郭化丽说,现在正在绣的《百子贺寿图》已经绣了一年多了,由百子活动组成一个寿字。

传承人少 缺乏创新成制约发展因素

澄城县文化馆馆长韦亚莉表示,澄城刺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县政府及县文化馆曾多次举办刺绣

培训及相关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刺绣爱好者的兴趣,该县还相继成立了澄城刺绣协会、培训班,来抢救和保护澄城刺绣。

2013年成立的澄城刺绣协会现有会员50余人。今年8月成立的澄城刺绣培训班常年招学员,聘请专业教师,免费教授澄城刺绣技艺,学员现已有60人。但在70岁的刘秀华看来,目前澄城刺绣传承人非常少,年龄都在40岁以上。其中县级传承人有9人,市级传承人也只有4人,而省级传承人就只有她和另一位86岁的老人张雪兰。

“培训班的学员大都是农村妇女,年龄在30-50岁之间,”刘秀华说,“学员也基本都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绝大部分人从事刺绣,也只是绣个东西卖了挣点钱,只在换取经济利益的层面。很多学员都不能按时上课学习,很少有人能够独立设计并进行绣制,通常也只能绣出一些简单绣品,刺绣创作缺乏创新、创造,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澄城刺绣的创新发展。”

结合旅游业搞创新设计一批民俗作品

澄城刺绣爱好者武麦花称,她是刘秀华老师的徒弟,10月份代表老师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参加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究、研习培训,通过与刺绣方面专家的学习交流,她深刻体会到澄城刺绣已到了亟需创新的时刻。她准备结合陕西旅游业,以陕西的民俗文化故事为题材设计一批作品,像水杯套、吊牌等小物件,可以送人或自己留念,让澄城刺绣走进千家万户,走出陕西,走出中国,让全世界的人都看到澄城刺绣的美。“我要把澄城刺绣打造成渭南甚至陕西的名片。”武麦花说。

韦亚莉称,10月份,澄城县文化馆和劳务局在安里镇郊城堡村组建成立了澄城秦之韵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吸收全县刺绣爱好者参与,让更多人知道、并加入到澄城刺绣中来,澄城刺绣一定会有一片新天地。

华商报记者康菲

新闻推荐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澄城面花

...

澄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澄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