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华商影像 让“失声”二胡复活的人 十几年来使数千把乐器恢复原调,如今蜗居“斗室”难收徒

华商报 2017-08-20 06:42 大字

刘红孝修理二胡时一丝不苟华商报记者 陈团结 摄

西安西大街都城隍庙东侧的一条小巷里,“隐匿”着一位二胡匠人,他就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收录在列的刘红孝。

结缘二胡半个世纪

今年68岁的刘红孝与二胡结缘已半个世纪。50多年前,17岁的刘红孝在老家白水县雷牙乡拜师学习民乐器制作。刘红孝回忆道,学了几年杂艺之后到了该挑选行当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做二胡。

上世纪70年代,刘红孝做二胡的名声逐渐从雷牙乡传到了外乡。2000年,刘红孝老家遭遇变故,他带着妻子和年幼的孙子到西安谋营生。起初几年,他在一家乐器店打工,几年后乐器店关门,刘红孝索性自立门户。几经周折,最终落脚到了都城隍庙旁边。现在一家三口的生活开销都由乐器作坊的生意支撑,每月生意不好时有几百元,红火时也能赚个上千元。

刘红孝说,一把制作精良的二胡售价虽在1万元左右,但光是木材成本就达到了7千多元,而从挑料、抛料到尺画、推刨的繁琐制作工艺,更需要花十天左右的时间,“机器上漆显得琴亮、好看,但是夏天人手一出汗再握在漆上,手感就不好,所以我都是手工把琴杆和琴筒抛得光光亮亮的。”

蜗居“斗室”难收徒

走进刘红孝家,第一感觉就是“小”,一间不足30平方米的房子,既是卧室,也是厨房,还是乐器制作间。墙上,挂着2011年6月获得的“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金质牌匾,但这个耀眼的牌匾并没有给刘红孝的生活带来改善,反而让老人觉得肩上多了一份沉甸甸的使命感:不能让这技艺断在咱这一代身上。

说起这份手艺的传承,刘红孝叹了口气,“现在的年轻人没人学这,这是个慢活细活,又赚不了啥钱。”据刘红孝介绍,西安目前还坚持手工制作二胡的匠人估计最多有五六位,刘红孝是唯一一位名列陕西省非遗传统乐器手工制作技艺的匠人。

因为二胡制作的周期长、成本高、收益小,虽然十几年中也陆续来过一些二胡爱好者愿拜刘红孝为师,但由于家中地方小,实在无法教学,他只能一一婉拒。十几年来,刘红孝手工制作的二胡有1000多把,还让几千把已经失声的二胡、大小提琴、三弦、大阮、中阮、扬琴、小号、园号等乐器恢复原调。西安各大剧团、秦腔茶楼、自乐班的乐器,好多都是经过他妙手回春的。刘红孝说为了这门手艺不失传,他一心想把手艺传给孙子,现在正在潜移默化。

据了解,制作一件二胡、板胡需要经过选料、开料、加工、雕刻、蒙皮膜、作弓、调试等十多道工序;所用材料为木质坚硬的杂木,尤以小叶檀、紫檀、楠木、红木乌木最佳,其制作结合了造型、彩绘、镶嵌、雕刻等多种工艺手法;制作工具有锯、凿子、锤、砂纸、抛光器、上皮器、刨子、手工钻、木刻刀等,计九大类百余件。数百年来,传统乐器手工技艺支撑着广大乡村自乐班和专业戏曲团体的演出,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新闻推荐

有光就能有收益 白水“废砖窑”的脱贫路

清晨,随着第一缕阳光洒下,白水县雷牙镇北乾村的光伏板,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默默发电、照亮北乾贫困户的脱贫路。从建设到运营贫困户全程受益北乾光伏发电厂主要位于北乾村老废砖窑和废旧学校两处,同...

白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白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