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个区级图书馆的“突围”之路

大众日报 2016-03-18 20:10 大字
□本报记者彭辉

本报通讯员王波张小寒

随着电子阅读时代的到来,读书日益边缘化。一些基层图书馆面临着资源闲置量高、硬件能力低、服务水平低、群众参与度低的“一高三低”窘境。

今年初,威海市文登区图书馆获评“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成为今年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基层图书馆。

“我们图书馆阅读人数不但没有因为信息获取多元化而骤减,反倒是持续增加,图书馆年服务超过30万人次,流通图书24万册次。”文登区图书馆馆长鞠建林说。

他们是怎么成功“突围”的?

好钢用在刀刃上,

好馆留给图书馆

2011年,文登投资2.6亿元高规格打造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的文登市民文化中心,文登区图书馆新馆就坐落其中。

新馆占地8000多平方米,馆藏图书43万册,阅览席位530个,设有借阅区、少儿借阅区、电子阅览区、报刊阅览区、古籍阅览区、自修区、视障人士阅览区等多个功能区室。凭借过硬的基础条件,虽为基层馆,文登区图书馆却已连续四届被文化部评为一级图书馆。

“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投入就是硬道理。说白了,有钱就好办事。”文登区图书馆馆长鞠建林说,道理虽简单,但做起来不容易。

政府层面的“开源”对于文登图书馆来说是最大的帮助。除了砸钱建新馆,文登每年拨专款用于图书馆建设。专项资金支持下,文登区图书馆不仅保持着2至3万册的年馆藏补充量及现代化设备持续升级,还在农村、城市、企业等建成20家基层分馆,按照农村地区图书交流机制建成全省首家农村图书交流中心,全面推行免费办理通用借阅证、免费借阅、免费电子阅览等“十免费”服务。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一个细节:在图书馆各处都能看到义务服务的志愿者。“能省一点是一点,把能挤出来的都给读者和图书馆。”鞠建林说,对于相对有限的资源,他们只能想着法儿地搞“节流”,为此,他们不仅通过加强内部管理降低了运营成本,还通过借力社会公益力量等途径省下了钱。

资金挤出来,空间也被最大限度地让出来。至今,图书馆管理服务人员也没有像模像样的办公室,就连最“体面”的馆长办公室也不过是设在中转书库角落里的几平方米空间,它的内部房高仅有2米。

“你选书我购书”,

按群众需求造“磁场”

周末单天,图书借阅量超过2000册次——这是文登区图书馆的常规数据。而对于基层馆来说,如此大的借阅量却是超常规现象。

是什么让文登图书馆有如此“磁场”?鞠建林认为,首当其冲的是结构合理、丰富的馆藏资源。“读者想借书却找不到馆藏,那肯定闹心。那我们就尽全力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即便没有馆藏,也要为读者弄来。这样一来,闹心就变成了舒心。”

针对公共图书馆存在的图书存量有限,更新较慢的问题,文登区图书馆推出了“你选书我购书”的购书模式,将选书权交给读者。读者可通过书店选订、图书馆现场订书、微信平台荐书等多种渠道向图书馆发出需求,图书馆根据读者需求集中采购和库存补充,最快一周即可到馆。

读者需求还左右着更大的变化——儿童和成人图书的馆藏比例调整。通过管理系统,鞠建林向记者展示了当前的图书借阅比例。“目前,儿童图书和成人图书的借阅量比重大概是55%、45%,如果还保持着以往不到100本的儿童图书馆藏量,那肯定是不行的。”鞠建林说,由于6岁以下的儿童图书价格高、易损坏、开本杂而导致上架摆放不美观、管理成本高等原因,之前的儿童图书馆藏基本空白。根据借阅需求统计调研,2014年以来,他们在拿出资金设置专门的儿童阅览区的同时,持续扩充儿童图书馆藏,更好地满足了需求。

绕着读者需求转,文登区图书馆将藏书副本量由之前的5本基准线变成了以需求为导向的弹性考量,提高了有效藏书量,避免了“僵尸书”的出现。

主动适应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文登图书馆还在优化馆藏、提升传统优势的同时,积极运用现代技术,升级电子阅报动漫点击书等现代化设备,开设微信服务号,引入具有自助办证、自助借书还书、自助图书续借等功能的24小时图书馆,为读者提供365天全天候服务,不断优化着读者体验,形成吸引读者、引领阅读潮流的强磁场。

专心塑品牌,

不当图书“二传手”

记者采访中,鞠建林迎来了两拨客人。

先是他的一位老朋友突然造访,希望能“托关系”进入图书馆举办的周末韩语体验班学习。“你去看看吧,看能不能找个放脚的地方。”鞠建林的答复让来者哭笑不得。

接着,龙山街道办的干部也来了,希望能得到鞠建林的支持和指导,在他们新打造的大观园社区活动中心办个图书室,“只要老百姓需要,一定全力支持!”

鞠建林说,这几年,跟着图书馆沾光,自己突然成了香饽饽。“主要是群众越来越重视精神‘进补\’,而群众也认可我们图书馆的品牌。”

“品牌意味着对受众的凝聚力、对社会的影响力。图书馆需要塑造品牌,来更好地释放资源能量,服务社会。”图书馆工作人员坦言,不想只做借书还书的“二传手”。

他们仔细梳理了手中的资源。除了核心的馆藏资源外,图书馆还拥有场馆空间资源,图书作者、文化专长志愿者等智力资源,服务志愿者、部门联动力量等服务资源。就他们看来,最大限度地挤出这些“资源海绵”的营养,是打造图书馆品牌的关键。

图书馆四楼是这一思路的“实战场”。走进四楼一段狭长的区域,有限的闲置空间已经被精心设计隔断成国学馆、少儿绘本园、创客空间、读者沙龙、文化课堂等特色文化活动功能分区。而主持各功能区活动的则是来自文登各行各业的文化专长志愿者,还有特别邀请的图书作者、学者担任讲师。

最初可能谁也未曾想到,这些边缘资源的集纳,不仅让图书馆开展了国学诵读、文创交流、书法培训等一批长期免费的品牌互动式培训和体验式活动,还由此引发全民阅读、参与的高潮。

文登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文登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