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正小学史上与三太爷庙的土地之争

烟台晚报 2019-11-20 09:14 大字

烟台故事■钩沉

郝有林冷永超撰文/供图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养正义学堂成立。这是清末境内废私塾、兴学堂的第一所由国人自费创办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学校。在烟台教育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创办者为顺泰号商行主人、粤商梁浩池(1862-1907)。清末时期的烟台,正值开埠后迅速发展的初期,洋人兴办的各类学校在烟台不断出现,他们虽然以传教为宗旨,但同时也对传统的私塾教育带来了冲击。梁浩池清楚地看到了私塾教育的弊端,洞悉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是人才的竞争,而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但在当时,本埠还没有一所由国人自己创办的学校。他毅然租下广仁堂所属张裕公司以北、东河崖以东大片义地,创办起一所具有现代教学意义的学校,名为“养正义学堂”。该学堂不收学费,所有费用均由梁浩池负担。当时学生报名颇为踊跃,在校学生达200余名。

养正义学堂初期校舍北面紧邻的是三太爷庙。

三太爷庙,也称胡三太爷庙,始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不知何人所建。“在东马路张裕路北,祀胡三太爷并南海大士等神。胡仙来历无可根据,闻系狐仙之变名,在北方各省祀之者弥多,尤以妇女界及妓女界为伙。每逢朔望日,凡前往烧香讨签者络绎不绝云”(《烟台要览》1922年,郑千里)。由于三太爷庙位于养正义学堂租用的义地之中,在以后的30多年时间里,养正与其发生多次冲突,土地归属权纠纷不断。

拆戏台筑新楼养正校舍首扩建

民间信仰中有很多古老的自然崇拜,其中对动物的崇拜主要体现在对“五大仙”上,包括狐仙(狐狸)、黄仙(黄鼠狼)、白仙(刺猬)、柳仙(蛇)、灰仙(老鼠),民间对它们又敬又畏,还根据其名称和特点赋予它们人的姓氏,常常附会为胡三太爷(狐)、黄二大爷(黄鼠狼)、白老太太(刺猬)、柳(常)四爷(蛇)和灰八爷(老鼠),以示尊敬与亲近,不要给自己带来祸患。相传三太爷姓胡,欲求顺口,故去掉胡字。“往年,世居本地的烟台人几乎家家都设神龛,燃烛焚香,似乎敬鬼神但未远之,于是黄鼬闹宅或家人神经发作,姑无论真假,种种事由,莫不向胡三太爷请示,求箴,祈佑”(《烟台旧事》2005年,曲拯民)。

三太爷庙占地南北长约50米,东西长约25米,庙宇主殿坐北朝南,东西两厢各三间。主殿门前有两个中间带斗的约28米左右的旗杆,正对约25米处有一个高挑戏台,坐南朝北,面向三太爷庙。建筑形式是三面敞开,只留一面与后面的平房相接做后台。屋顶带帽设计,斗拱层次上叠,旋收至屋顶穹井造成回音共鸣,四周建有外墙。胡三太爷庙在山东其它沿海地带也存在过,如长岛、崂山等地。但是烟台的这所庙宇规模相比其他地方的也算是较大的了。东河两岸,景象迥异,西边是外国领事馆建筑洋气十足、趾高气扬;东边是国内传统庙宇寺院,晨钟暮鼓、民众信仰依旧盛行。这种强烈的反差现象,在开埠已经70多年(指1934年时期)的烟台,很值得思考,这也充分反映了清末民初时本埠民间群体的信仰取向和力量。

养正义学堂的位置建在三太爷庙戏台以南地域,建有平房16楹,在东、南两面,呈南北和东西走向的L型布局,戏台背面的外墙作为校园的北外墙,校园布局为封闭凹形,校门朝西开,通往张裕路(现解放路)。建校初期,由于所办学堂为初级,四年毕业,学生数量与校舍容纳量之间的矛盾并不突出,梁浩池也没有和庙方发生争执,所以在以后的数年内与庙方相安无事。

1913年,养正义学堂改名为养正小学校。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烟台商号林立,钱庄盛行,洋行引领趋势,实业参与竞争。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初级小学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高级小学、中学、商专学校,以满足社会各行业发展的需求,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然而办好高级小学,势必要增加学生数量和校舍,原来的4年课程增加到6年,而现有的校舍,已经无法满足学生数量增加的需要。因此,只有对现有的校舍进行扩建改造,拆除学校北部的三太爷庙戏台,在拆除后的位置上,新建一栋教学楼,就成了当务之急。

养正小学第一次与三太爷庙的土地之争开始了。

1928年,“养正同学社”正式接管养正小学的一切事务。这是一个以养正毕业校友为主的社会组织,其骨干成员有:李瑞文(字麟绂),建国小学校董,曾主持过烟台市第一女子学校校务;姜子训,养正小学毕业,任美利行经理,长期担任养正小学常务校董并担任过3年的养正校长。还有尹凤璋、李乐臣等人。建楼计划做好以后,他们依据租地协议,与三太爷庙交涉,起初庙方反对拆除戏台,时值民国初期,反封建思潮极为盛行,庙方也不得不收敛气势,后在烟台商会晓以大义和多次劝说下,庙方表示支持学校建设,不久便达成拆除补偿协议,遂将戏台拆除。

盖新校舍需要资金,为此他们分头四处募捐,筹集资金,社会各界捐款踊跃。校舍建设很顺利,1928年春天开工,至年底,一座新式的二层楼房在戏台原址上拔地而起。该教学楼设计风格中西合璧,砖石结构,局部混凝土,房间之间用板条抹灰。楼板采用木桁架,铺设地板。上下两层各8楹,坐北朝南。屋顶为两面斜坡,窗户为中式双扇内开式,朝南建有带屋顶外走廊,水泥钢筋楼梯紧贴西侧斜上接二楼走廊。新楼与原有的L平房形成了一个马鞍形状四周闭合的校园格局。新校舍的设计和建筑质量当时在全省境内也是属于一流的。1928年前后,山东著名教育家、有“山东蔡元培”之称的鞠思敏(1872-1944)在济南创办的正谊中学新建了两栋二层教学楼,与养正同期建造的教学楼在结构、设计、质量上极为相似。在落成时被誉为全省私立学校中最好的校舍,而养正的这栋校舍也毫不逊色。至此,养正校舍及校园的首次扩建改造工程完工。“闻当时出力最钜者,为姜君子训尹君凤璋诸人”(《养正小学校舍落成纪念刊》1936年,林秋圃)。

拆庙宇筑北院林秋圃彪炳史册

自“养正同学社”全面接管养正小学事务以来,先后采取更聘校长、重整校务、增建楼房、扩大招生等一连串举措,试图扭转经费短缺困境,带领养正小学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但是,由于资金不足,部分教员先后离去,一时学生竟减至70余人。1930年,养正名誉校长、“金主”孙曰温(字文山,乳山人1858-1930)去世,赞助顿失,学校陷入困境。

1931年秋,烟台各界名人重组养正小学董事会,董事长由时任烟台总商会主席、烟台生明电灯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崔葆生担任,董事会成员共有28名。其中,有本埠大名鼎鼎的德顺兴经理李东山,美利行经理、“养正同学社”骨干姜子训,张桐记东家张桐人,政纪公司总经理张本政,寰海行经理林秋圃,福顺德经理梁子薰,协泰号经理曹荫南,恤养院副院长王文萱,振华小学校长张敬唐等各界要人,还有养正小学的近邻、中国银行烟台分行行长兼张裕公司总经理徐望之,生明电灯公司董事申丹忱、萧兰亭,科长张乾若等,真可谓大咖云集、资金池满满。随之,董事会决议推举学校董事林秋圃为校长,董事会承担学校常年所需一切经费。

林秋圃(1890-1970),1922年创办烟台寰海商行,是烟台商界有影响的人士。1931年担任养正小学校长职务,自此,林秋圃不再专注于自己的生意,而把主要精力投向了教育。在他的领导下,养正很快扭转困境,学生迅速增加。1932年经校董会提名他又兼任建国小学校长。当时建国小学的校址在东马路(现大马路),作为同时担任两个小学校长的林秋圃很难兼顾到学校的日常教学和管理,为此,养正校董会提议,将养正小学附近的三太爷庙拆除,新建两栋二层楼房作为校舍和办公楼,校舍租给建国小学使用,以便于统一管理。拆除三太爷庙,是势在必行的选择。“拆庙建校”在当时也是通常的做法,更何况梁浩池在建校初期就已将这块地皮整体租下。养正校董会董事大多也是建国小学董事,此提议很快通过。于是,由林秋圃主持,募集资金,寻求社会团体、商号、个人的资助。就在林秋圃紧锣密鼓地张罗募捐的时候,三太爷庙方面以养正无权拆除庙产为理由加以阻挠。双方各不相让,争执达到白热化。

无奈,校董会出面,聘请本埠著名律师张孟甫、李菊人二人,担任诉讼律师,将庙方告之法庭,对簿公堂。由于证据确凿,几审下来,养正小学均获胜。然庙方又以胡三太爷像“无处存放、实为不尊”为借口,执拗拖延。校董会再次托请烟台总商会出面协调。因天后行宫当时已移归商会代管,而时任烟台特区商会会长的正是曾经担任过养正名誉校长的澹台玉田(1872-1959)。遂商会同意将胡三太爷像置于天后宫存放。“民国二十三年(1934),胡三太爷像亦经地方人士迁入(大庙)。像均泥塑,惟胡三太爷系香质”(《烟台概览》1937年,刘精一)。至此,官司完结。经过数次较量,养正和三太爷庙之间最终以“养正扩建、三太爷庙消失”的结局而结束纷争。

1934年,林秋圃大兴土木,拆除三太爷庙及其附属全部建筑,始建新楼并于1935年落成。由于新楼位于学校北部,习惯称之北校园。

新楼东临广仁路,北望广仁路西出口,西近东河,呈东西、南北朝向相交,形成L格局,另筑一围墙,成三角形封闭小院;校舍为中西结合风格,砖石结构,局部混凝土,楼板桁架铺木板抹灰,四面坡顶;设西、南两个外置楼梯通向二楼。校舍建好后,建国小学正式迁入,每年付给养正小学480元租金。同时建办公楼一栋,办公楼位于北校园以南新建操场以东,L 形布局,与北院出口相对。新开辟一宽大操场为学生活动、升旗之场所;校门朝东经过广仁里到广仁路(建国小学地址为广仁路)。

两校教师重新整合共同使用,教师工资由两个学校共同负担。自此,建国小学与养正小学开始了长达10多年的由分到合的相处模式。

在这个时期,烟台商人积极发展教育事业的思维理念已经摆脱了传统慈善观念的束缚,已经把教育和商运、国运联系在一起了,是真正的从关注社会发展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忧患意识出发而致力于现代教育的。

新闻推荐

强化课程建设促进内涵式发展

课程是落实教育理念、办学思想的主要载体,课程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今年以来,乳山府前路学校坚持以课程建设为...

乳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乳山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