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万林:砥砺27载 构筑海港梦 凡经他手的项目,没有出现过一次质量问题
YMG记者盖鹏摄影报道
1992年,风华正茂的他第一次俯视烟台港时,宏伟壮观的场面令他心潮澎湃,高度机械化、电气化的港口装卸设备更让他感到自己的渺小,他暗下决心:要征服这些庞然大物,做一名一流的水运行业工作者。
从一个初出茅庐的职场菜鸟成长为攻坚克难的技术能手,从甲方项目管理转型为精益求精的水运监理行家,他兢兢业业工作、醉心科技创新、孜孜不倦地追求,用27年圆了自己所追逐的梦,他就是山东港通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王万林。
在平凡岗位上发光发热
时光追溯至1992年。那一年,王万林大学毕业,来到烟台港建港指挥部,先后参与烟台港二期工程配套和三期工程一阶段工作。
22岁,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但王万林每天接触的不是石头,就是泥沙、海水。提起当年艰难的工作环境,虽然已过去20多年,但他至今仍记忆犹新。王万林告诉记者,他经历的第一个大型项目,是烟台港三期工程围堰建设和港池航道疏浚工程。那时候,市区通往芝罘岛方向的马路坑洼不平,条件非常简陋。芝罘湾沿岸都是滩涂,施工时几乎无立足之地。由于陆路不畅,工程人员只能从一突堤坐船到达现场,来回一趟就接近两个小时。
潮水涨落有周期,为抢退潮作业,王万林和其他项目部一线人员每天工作时间被潮水分割成两段,每天凌晨两三点就得起来赶低潮位进行施工,等到上午涨潮后再撤回休息区,下午三四点到晚上十点又是一个轮回,睡觉和一日三餐时间全部被打乱。由于在海上作业,基本上每天回岸时套鞋内都是湿的,倒出来的水能装满小半桶。
随着围堰完工,王万林又转战烟台港三期工程一阶段。工作职责也从甲方项目管理转变为项目监理。当时,芝罘湾周围没有任何绿化围挡,一遇上大风天气,细沙漫天飞舞。王万林回忆说,去一趟工地回来,嘴巴、耳朵里全都是沙子。工作早期虽然环境艰苦,但看着烟台港一天天成型,作为建设者和见证者的王万林自豪感和成就感满满。“是否拥有深水泊位是国际大港的重要标志,过去由于烟台港的水深限制,10万吨的船进港就得看老天‘脸色’,一旦气象条件不允许,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客户转港。”王万林说,烟台港二期和三期一阶段工程适应了船舶大型化、集装化的发展需求,有效解决了深水泊位不足和超负荷运转的矛盾,投入使用以来,对烟台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助力烟台港全面改造升级
2002年,经过烟台港基本建设部分人力资源整合,王万林所在的山东港通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改制。凭借着“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钻一行”的劲头,王万林逐步成为公司项目监理工作带头人,也渐渐成为水运监理行业“一顶一”的高手。
烟大铁路轮渡工程是当时全国最长的一条轮渡工程,工程技术要求高、精度高。王万林作为总监理工程师代表,通过自学研究,夜以继日地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当时最大的技术难题,就是怎样保证火车顺利上下船。”王万林说,由于陆地工程做完以后会形成沉降,如果船和岸之间出现高度差,火车无法登船或靠岸,这就对水陆交叉点搭岸结构沉降要求非常高。经过与甲方、设计和施工方反复讨论,最终,确定铁路栈桥通过液压设备和电器控制系统,实现与渡船搭接与解脱作业,在作业过程中,陆区桥和船区桥的桥面始终保持直线状态,并跟随渡船上下运动,升降的幅度达4.86米,保证了火车运行中不会受到潮起潮落及渡船载重的影响。该工程先后获“火车头优质工程一等奖”、中国建筑业工程质量“鲁班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等。2005年,王万林转战烟台港三期工程二阶段。该工程是当时烟台港最大的码头,规模在国内也位居前列。为了尽早投产,项目工期由原先的两年压缩为一年,给施工和监理团队带来巨大的挑战。“码头上面是混凝土,下面是沉箱,沉箱是空的,要用浮吊半潜驳将材料填到底下去。”王万林介绍,水上施工最重要的就是工程船的标准和质量,当时施工单位只有一艘浮吊半潜驳,为了保证该船能按时投入使用,王万林提前半年参与到船只建造工作,多次来到乳山市造船公司跟踪动态。半潜驳投产后发挥巨大作用,使得港口不到一年时间就具备船只靠泊、装卸功能。该项目最终荣获水运交通优质工程奖。
做好一件事,难;做好监理这一件事,难上加难。监理是工程的“管家”,可就监理工作本身而言,施工现场永远是一个艰苦的环境。王万林和监理团队每天都重复着不知道重复了多少遍的枯燥工作,坚守在单调的工地。东奔西跑,手持对讲机,一项项记录,一遍遍地核对……他不仅是项目监理中的一面旗帜,还是公司监理序列的排头兵。
勇于创新屡破难题,敬业精神造就好口碑
“只有技能变成本能,才能在工作中做到精熟于心。作为监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切以规章制度说话的原则,容不得半点差错。”参加工作27年,从事监理工作19年的王万林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9年来,凡经他手的项目,没有出现过一次质量问题。
2011年至2018年,王万林转战烟台港西港区,担任烟台港西港区一期工程、烟台港西港区顺岸19#20#通用散货泊位工程、烟台港西港区30万吨级原油码头工程、烟台港西港区防波堤二期工程项目的总监理工程师。其中让王万林印象最深的是防波堤二期工程一标段,该工程是当时省内最大的防波堤项目,自然水深为-17米,在国内属于超大水深。传统防波堤大多采用抛石结构,需要石材较多,但受客观条件限制,材料无法满足要求。
眼看就要做无米炊,王万林立刻召集甲方、设计方和施工方,从成本和安全角度出发,3个月内拿出了五项前期方案,最终创新性地采用抛石斜坡堤式与直立式结构相结合的办法。“这种办法对用料要求与原先相比节省1/3,既降低了成本,工期也不会耽误。”王万林介绍,该工程比原定工期提前半年完工,随后进行的二、三、四标段也采用同种结构施工,今年7月,全长6219米的防波堤二期工程全面完工,形成了西港区的整体框架。期间,王万林参与监理的烟台港西港区30万吨级原油码头工程、烟台港西港区一期工程分别荣获“水运交通优质工程奖”,为烟台市西港区升级改造做出了卓越贡献。
把顾忌担忧留给自己,把信心决心传给他人
在西港区工作8年,王万林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每天清晨7点,他从家里赶到工地,开始一天的工作。烟台港西港区工程点多线长面广,项目攻坚期,王万林一个上午要跑完全线,每一块工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接手项目以来,他奔走于工地每个角落,忙碌于项目推进的各项繁杂事务,几乎很少休息。作为公司副总,晚上7点,他还要从工地驾车返回公司,梳理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充分征求和听取各参建单位意见,总结一天的工作,部署第二天的任务。每天一来一回就是100多公里。在工程推进过程中,加班像家常便饭。可即使身心透支,他脸上也没有露出一丝难相。熟悉他的人都说,他总是把顾忌、担忧留给自己,把信心、决心传给他人。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是做好监理工作的首要条件。在行业技术发展层面,王万林参与了水工行业《水运工程施工监理规范》及《水运工程环保监理规范》的编制工作,为水工行业技术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他还积极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最前沿的行业技术,不断充实自己。有时还会到别的施工标段去观摩学习,学习他们的先进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与同行交流切磋,以达到“博众家之长,补一己之短”的目的。
天道酬勤,不欣喜于以往的任何成就,时刻准备着解决各种难题、积极应对可能面临的挑战。这就是王万林,一个27年始终如一地坚守在水运岗位的建设者。回望走过的路,王万林感慨地说:“我为自己是一名水运监理人而感到自豪,努力为施工‘战场’打好每一仗。”
新闻推荐
阳光体育节10月23日,凤林学校体育节开幕。开幕式上以呈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历史事件方式,举行了盛大的开幕表演,...
乳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乳山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