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古代就有“劳动节”,你知道有几个
“五一国际劳动节”就要到了,这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的节日。我们都知道“五一劳动节”是现代的产物,但却很少有人知晓,其实古人也有“劳动节”,而且还不止一个,古代居然有“五个劳动节”。
农历二月二在西周时期,周武王在每年的二月二率文武百官亲自躬耕,并将这天定为“春龙节”。这一点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有明确记载。
到了唐代,二月二被正式定为“耕事节”或“劳农节”,有了合法的节日身份。皇帝们依然要率领百官至田间劳作,虽然可能只是象征性的动动锄头。补充说明,为了配合节日的喜庆气氛,农民们在下地播种时,也都要在农具上绑上喜庆的红绸。
清朝规定:“凡七十以上耕者,免赋税杂差,劳农节赏绢一匹,棉十斤,米一石。”这就是劳动人民在劳动节的福利,像我们现代人春节单位分猪肉。
关于二月二,古代还有抢神牛的传统。各地区的官府会组织百姓们一起祭祀,并把当作祭品的泥牛敲碎,让农民们争抢。传说谁抢到了这些泥块并放置家中田地,就会有一年的好收成。
清明+谷雨有谚语云:“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这说明清明至谷雨这两个临近的节气之间,是特别适合劳作播种的。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侗族地区,就有着“清明下旱种,谷雨撒迟秧”的生产习俗。为何此时适合播种?《农候杂占》就载明了缘由“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在榕江地区的侗族,人们在清明前后撒种时会捋几根鸡或鸭的羽毛夹在竹竿或五倍子树上插入田中,以保佑秧苗顺利成长。而天柱地区的侗族人民则在播种时于田边点香烧纸祭祀土地神和谷神。
视线从南方转至北方,每年4月20日都是山东省荣成市的渔民节。此节日就起源于谷雨,延续2000余年后至清道光年间被易名为“渔民节”。沿海的渔民们会在谷雨这天向海神娘娘敬酒后,扬帆出海捕鱼,以祈求海神保佑,出海平安,鱼虾丰收。可见不管是农民,还是渔民,只要是劳动人民,都非常重视“清明”和“谷雨”这两个节日。
农历七月七七月七除了感天动地的牛郎织女故事外,汉族民间称其为“乞巧日”。其源于汉代民间做各种面点陈列于庭院,邀请天上织女来品评,以促使自己变得心灵手巧。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写道:“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豳风·七月》)描述的就是一幅古代劳动人民的农耕图。
在一年中最热的农历七月,劳动人民虽能晚上过乞巧节,白天仍然要下地劳作。继耕地松土、播种插秧后,浇水施肥、精心照料也是丰收必不可少的前提。
农历九月九 对于九月初九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中《季秋纪》记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经历了春耕、夏耘,秋收也是一年之中的农忙之季。辛劳了许久的劳动人民,在这个“晒秋”旺季,是劳动一年获得回报的日子。(晒秋:农民晾晒农作物于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悬窗屋顶等场所,是传统农俗之一。)
而与“二月二”开始一年的劳作不同,“九月九”大抵是结束一年劳作的日子。在收成看天的古代社会,重阳为“辞青”日。草木随后逐渐凋零,气候并不利于大部分农作物的生长,劳动人民也因此才能有机会稍微得以喘息,以全家出游来过一个节日,不过这是在有好收成的前提下。(来源:华西都市报)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省第三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就群众反映的“升平街云龙幼儿园北侧公共健身广场附近,露天的垃圾箱臭气比较严重,一刮...
荣成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荣成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