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生根的“蒲公英” 荣成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巧打“志愿信用”牌

农村大众报 2019-11-22 13:48 大字

王连街道东岛刘家村美厨娘志愿服务队在暖心食堂给老人准备午饭。人和镇韩家疃村信用典型表彰暨信用基金发放大会。王连街道东岛刘家村利民服务社志愿者袁桂芳正在给村民理发。11月12日,荣成市石岛管理区王连街道东岛刘家村村民刘春亭照例来到村里的暖心食堂吃午饭。今天的餐盘里多了一道菜,志愿者还买来蛋糕,蒸了寿桃形状的花饽饽,大伙儿一块给他过了76岁生日。

暖心食堂由东岛刘家村的美厨娘志愿服务队负责,随着志愿信用机制应运而生,为全村30多名70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午餐。

作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荣成市充分发挥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两大特色优势,探索建立志愿信用机制。将村民福利变为“信用奖励”,激发了群众参与村级事务、集体活动的热情,成为推进乡村治理、提升乡村文明水平的有力抓手。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蒲公英”在荣成落地生根,开出了美丽的花朵。

村民福利变“信用奖励”

扔在家门口的塑料袋没及时收拾,被罚了200元钱,还扣了1分的征信分。提起这段往事,刘玉贤有点不好意思。

刘玉贤是东岛刘家村村民,他们村是荣成市最早制定信用管理办法的村庄之一。去年7月,东岛刘家村党支部书记刘俊军找到王连街道信用办主任马军峰,探讨村级信用建设的可能性。

从信用管理的指标到应用,细则的制定用了一周时间。“我们取消了村民福利,改为‘信用奖励’,就是鼓励村民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村里成立了5万元文明实践信用基金,只有达到一定的分值,才能得到相应的奖励。”刘俊军说。

参加志愿服务、邻里互助、移风易俗等文明实践活动,被细化为200多项信息采集事项。东岛刘家村规定参加志愿服务时长4个小时,个人信用奖1分,在1000分基础信用分上,达到1005分的才可享受“信用奖励”。

再三斟酌,刘玉贤缴了这笔罚款。今年村里组织修山道、砌水沟、清洁家园,都能看到他忙前忙后的身影。信用分不光补回来,还超了正常奖励分不少。“咱村现在理发、洗衣服、吃饭、机器耕种都不要钱,给村民这么好的待遇,咱不能给大伙儿拖后腿。”刘玉贤说。

东岛刘家村的信用管理办法源于荣成市《农村居民信用积分评价办法》。2012年开始,荣成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为国内首个将党政机关、村居组织纳入信用管理的县市。为了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向农村延伸,荣成市出台《志愿者考核和信用管理办法》和《农村居民信用积分评价办法》,将群众参与理论宣讲、清洁家园、慈善捐助、扶老助残等26项文明实践活动与个人信用挂钩,纳入评先选优、福利待遇、享受便民服务的标准。

除了信用奖励,荣成市还推出了“信用贷”“信用医”等160多项守信激励产品,激发了群众的参与热情,保证了文明实践长久长效。今年22个镇街、868个村居设立文明实践信用基金2000多万元,变村民福利“一刀切”为志愿信用奖励,变按年发放为每月或季度发放一次。

村情不同,各村细则制定也有差异。市级层面有规定的,原则上使用市级评价标准;市级层面没有规定的,结合镇街重点工作、村情实际,制定村级评价标准,确保接地气、能落地。“白纸黑字定下来,给了村干部、群众一把标尺,让群众知道怎么做,干部知道怎样量。”马俊峰说,村里有专门的信息采集员和信用议事会,每月还会公示村民志愿服务开展情况。真正让守信者得“甜头”,失信者有“痛感”。

去年,东岛刘家村参加文明信用考核的883名村民中,达到1005分的857人,奖励大米等物品;1010分以上的151人,获得文明信用奖励300元、500元不等的奖励;文明信用等级1005分以下的26人取消福利。

志愿服务聚人心

免费理发、洗衣、修家电,免费收发快递、打扫卫生……东岛刘家村的志愿服务,渗透到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试点工作一年来,荣成城乡同样发生了深刻变革。参加志愿服务、热心公益的村民多了,引领了一波乡村新风尚。

“以前村民‘东家长西家短’‘没事抄着手说闲话’,很多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热情不高,甚至不闻不问,还有人认为谁参加多了就是出风头。”荣成市人和镇北齐山村党支部书记陈建明说,“现在大家凑在一起说的最多的就是‘你参加过多少次志愿服务,你的文明信用分是多少’。”

这样的转变是可喜的,也是不易的。东岛刘家村开始实行信用管理的第一件事是打扫环境卫生,第一次只有24人参加。刘俊军带着村“两委”干部挨家挨户找、村广播里吆喝,跟村民说清楚村民福利不再“一刀切”,而是跟参加志愿活动的信用分挂钩。

第二次活动40多人、第三次活动80多人,到现在不加分也人人参与。这样的变化让刘俊军治村的信心大增。

如今走在东岛刘家村的街巷,房前屋后整洁干净,哪怕是排水沟里,也难找到烟头和塑料袋。令人惊讶的是,村里没有保洁员。

“原来村里有4名保洁员,后来取消了,变成村民自己打扫,志愿者分片监督管理。村子不仅没变得脏乱差,反而更干净了,还省下来一年4万元的保洁费用。”这也是刘俊军深感自豪的一件事,“过去村里不好管、管不了的大事小事,都用信用管了起来。”

“现在村风民风很正,村民也不在乎这几分,最后福利也差不了仨瓜俩枣的,咱在乎的是这份荣誉。”东岛刘家村村民刘建德说,他现在是利民服务社的志愿者,免费给村民理发。去年底以1176分当选“诚信之星”,开大会时挂着红花,还给了荣誉证书,奖励了500元。

看着东岛刘家村发展越来越好,同一个片区的马岭董家村村民坐不住了。几名村民找到村党支部书记董文会:“咱们村什么时候收拾卫生?别的村都在弄,还有信用分。”

“村里刚开始实行志愿信用管理的时候,5天时间,环境就好多了。”董文会说,“开会的时候跟村民说跟东岛刘家还有差距,几个妇女不服气还专门坐车去了人家村,比一比看看到底好在哪儿。”

“参加志愿活动的村民越来越多,好人好事也越来越多了。”陈明建这样总结新时代文明实践开展以来村民的转变,“以前,做好事像做了坏事,怕被人知道。现在,没做好事像丢了东西,感觉吃亏。”

新时代文明的种子在荣成生根、开花、结果,人人争当志愿者的氛围愈加深厚,五颜六色的马甲更成为人人争抢的荣誉。目前,荣成市各类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达1270多支,注册志愿者14.8万人,在市文明实践云平台上发起各类活动1.4万场次,参与群众60多万人次。

在志愿者队伍的设立上,荣成市不盲目追求“高大上”,更加注重因村而宜。各个村、各个队伍,根据自身的实际,既设置传统志愿服务项目,又突出特点特色打造个性化服务品牌,做到大村有大村的风采,小村有小村的精致。

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树起了乡村新风,也聚起了人心。北齐山村作为首批试点村,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成立了“党旗飞扬”“建明盛世佳音”“木兰时代”“暖心饭盒”“爱心联盟”等5支服务队,打造了全市首家“暖心饭盒”流动送餐服务品牌,定期为村里的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配送可口饭菜;东山街道崮山前村等79个村取消了专职保洁员,村内的环境卫生由志愿者清理管护;今年荣成市“四清”整治,8万多名农村志愿者成为主力军,推动全市90%以上的村庄整体通过验收考核。

群众吹哨,部门报到

“要学会换位思考,邻里之间多些包容……”前几天,王连街道客岭村乡村夜校开讲。“原来晚上没事去打个牌,现在吃完饭就得赶紧来夜校抢座。”村民刘喜婵这样形容乡村夜校。

客岭村乡村夜校课程涉及政策讲解、农业技术、生活常识等。自从开办了夜校,客岭村有了不少新变化——锣鼓队、广场舞队成立了,十几亩的闲置地种上了金莲花、金鸡菊,明年就有10多万元的集体收入进账。

为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成为群众的“充电站”,荣成市制定了《关于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站)课程建设的意见》,排出6大项必修科目、12个规学课程及选学课程的充盈“课表”。

镇街分中心、村实践所每月安排一个课时组织学习,通过“讲、评、帮、乐、庆”等多种形式,常态化开展政策理论、文化惠民、扶贫济困等服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活动多了,不一定对老百姓胃口。为了避免镇街、村居文明实践活动的低俗化、形式化,荣成整合全市文明实践资源,建立起“群众吹哨、部门报到”的文明实践工作机制。

依托党校、司法等市直部门,荣成市培植起红宣讲、法润荣成等34支专家型志愿服务队,吸纳760多名专家型志愿者。各文明实践志愿团队通过云平台以“菜单”形式亮出服务项目,镇街分中心根据群众需求在平台“下单”,“下单”情况自动生成短信通知团队负责人。志愿者“接单”后,在约定时间深入镇街、村(社区)以及各类文明实践基地,开展理论宣讲、法制宣传、农业科技、医疗健身等服务,并与受众利用云平台进行后续点评及解答互动。

在这些志愿服务队中,有一支由退休老干部、老党员等组成的“银龄宣讲团”深受老百姓欢迎。每个月,人和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都会邀请他们来给群众上课。深入到树荫下、炕头上,老人们用本土化、接地气的语言,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叫响了“银杏树下话习语”的志愿服务品牌。

白天忙农活,晚上进夜校“充电”,这样的场景在荣成乡村天天上演。不光是专业志愿者,越来越多的普通村民成为三尺讲台上的主角。“光讲政策老百姓不一定听得明白,咱们的‘土专家’有笨办法,用自己的亲身体会传授给大伙儿经验。”陈建明就经常给村民讲解垃圾分类的知识,“咱家里不一定多有钱,但通过学习,村民学了知识、长了见识,精神面貌都不一样了。”

新闻推荐

威海打造样板片区,实施产业助推计划,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解决“三农”领域突出问题 “三字诀”撬动乡村振兴“拦路石”

村一级产业难以形成规模,资源禀赋难以取长补短;农村缺人缺钱缺政策,使得好项目难以落地;社会化服务缺失,使“农民老龄化、农村...

荣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荣成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