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胶东大鼓传承质朴美 初为盲人所创,至今已有250多年历史

烟台日报 2018-01-17 09:04 大字

胶东大鼓是产生并流行于山东东部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淳朴的乡土气息,入选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胶东大鼓初为盲人创始,至今已有250多年历史。最早演唱盲人调的盲艺人有乾隆初年荣成刘学义,再其后有乾隆五十二年(1787)莱阳徐尚厚,道光十八年(1838)福山刘行有,同治七年(1868)黄县丁戊辰,光绪二年(1876)蓬莱杨大田等。

胶东大鼓既有对当地民歌、小调的广泛吸收和传承,又有从戏曲、曲艺乐曲中的引进,所以具有曲目形成的多源性特征。既有本土乐曲,又有外来乐曲,长期并存,形成了本土和和外来乐曲的共存性特征。胶东大鼓的主要唱腔,有“三大腔”、“起腔”、“二板”、“平腔”、“快板”和“落腔”等形式。“三大腔”是胶东大鼓较早的唱腔之一。由三大句唱腔组成,节奏宽阔,音域宽广,大起大落,可以无限地延长,富有粗犷、高亢、婉转的山歌风味;“起腔”是开篇唱腔,一般由上下两句唱词组成,节奏平稳、悠长、抒情、委婉;“二板”是在“起腔”之后,“平腔”之前的唱腔,也由上下两句组成,唱法与“起腔”略同,起连接作用;“平腔”是胶东大鼓的主要唱腔,以上下两句反复演唱,节奏平稳、流畅、富有口语化和较强的叙述性;“快板”,老人们也叫“流水”和“贯口板”,有板无眼,一板贯底,速度快,情绪紧张热烈,用在全篇故事的高潮部分,全篇的结尾处也往往采用欢快、热烈的快板;“落腔”一般用在各段落之间和全篇结束之处。胶东大鼓对生产、生活中的客观事物,采用达意、传情、叙事等手法,构成相应的多种乐曲,又具有乐曲构成的摹拟性特征。胶东大鼓的调式和板式不像某些乐曲那么复杂、华丽,具有一种特殊的简约美和质朴美,因而构成调式和板式的简朴性特征。胶东大鼓伴奏乐器中的日月钢板为其独有,声音清脆响亮。其伴奏形式在早期盲艺人演唱阶段为自弹三弦、左右脚各踩绳槌反击固定在架子上的书鼓和钢板,从而形成了伴奏形式和伴奏乐器的独特性特征。

胶东大鼓在胶东民间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丰富多彩的胶东民间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在各个历史时期,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影响巨大。在胶东大鼓的书目中,除了传统书目外,还有一部分是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所创作的新书目。这些新书目充满爱国主义精神,讴歌了中国人民在对敌斗争中,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努力建设美好家园的革命斗争精神,在鼓舞人民战斗意志方面起到过重要作用。这些以宣传抗日根据地军民英勇杀敌、保卫家乡的胶东大鼓,开创了胶东大鼓演唱形式的新领域,被人们称作“革命大鼓”。

胶东大鼓不光是烟台的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刘岩峰是胶东大鼓的传承人,在2000年以前,胶东大鼓被文艺界看作是“永远无法登上大雅之堂的街头低层次表演”,刘岩峰却对其情有独钟。为了传承这门技艺,多年来他曾至少收了6个学生,但大多数没学多久就放弃了。他曾表示,现在的学生学业时间紧压力大,传统乐器几乎没有优势可言。致力于曲艺研究30多年的刘岩峰,为胶东大鼓的传承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未来,他希望可以通过政策引导改变目前的环境:“比如让一些传统艺术走进校园,让孩子们多认识,才可能喜欢。”YMG记者钟嘉琳《非遗项目———胶东大鼓走进录音棚》(作者:苗伟)

新闻推荐

不忘质量初心 牢记食企使命

威海新闻网讯(记者王静)“质量是泰祥人的饭碗,信誉是泰祥人的存款”,这是20多年来泰祥人始终不变的价值追求。从创业之初一个小小冷藏厂,发展成为辖属34家企业、拥有5000多名员工、年销售额超过20多亿...

荣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荣成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