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口山植树记

大众日报 2021-03-12 09:49 大字

记者(前)跟护林员一起植树。□ 本报记者 陶相银

本报通讯员 姜华峰

一场寒潮过后,气温终于在3月8日缓慢地回升,威海最高气温达到了11℃。这天上午,威海市环翠区森林消防三中队的护林员们来到里口山植树。

一辆面包车载着中队长董国清和几名护林员,一辆皮卡车载着21棵黑松树苗和工具,不多时便来到张村镇姜家疃水库旁的一处空地。空地面积不足一分,只能栽20多棵树。

首先要刨坑,每个坑一尺多深、直径约一米,两坑之间间隔一米半。记者领了铁锹,估摸好距离,铲除了杂草,扒拉开碎石,便奋力开挖。土被不久前的雨雪浸润过,倒也不难挖开,但一锹下去往往被土中的石块阻住。

搬树苗也是个体力活。黑松树苗不过铁锹把一般粗细,加上枝叶也不算重,但根部却裹有篮球大小的泥土,因此便比一大桶水还要沉。抱在怀中或扛在肩头,走不几步就得喘粗气。

植树时,董国清帮记者扶住树苗令其直立。填土过半时,记者被董国清喊停:“不把土踩实了,树苗一吹就倒。”记者慌忙踩土,却又被纠正:“用脚后跟踩。”

待填完了土,才发现挖坑、填坑是个技术活。其他护林员植完树,树下呈盘子状,而记者栽的两棵树下是土丘。董国清解释,树下呈盘状是为了在浇水时不让水流出去。见记者手忙脚乱地重新培土,他实在不放心,操起铁锹帮记者干完了剩下的活。“植树看起来简单,但其实这里面有很多道道。”董国清说,之后的维护才最耗力气,“得浇三遍水,一周浇一次。”距离水源地较远的地方或者山上,需要用高压水泵输水,若是近便,则由护林员们用担子挑,“一棵树浇一遍就得用两桶水”。

“山区没有大片的地方,咱们植树都是‘见缝插针’。”董国清说,“在山下,一般栽两米高的树苗。在山上,只能栽一尺高的幼苗。”山上土壤贫瘠,也没法浇水,树苗成活率全看降水多少。“去年雨水多,山上树苗的成活率能达到80%;要是干旱年份儿,成活率就很低。”所以,董国清他们每年植树的任务非常繁重,“除了在冬天土被冻住的时候,任何时间都可以植树。”

植树不光要提高成活率,更要防火,因为一把火就可能把所有的努力付之一炬,护林员更大的责任在防火。威海城区,三面环海一面靠山,这个山就是里口山。里口山作为威海市区的“后花园”,每年游客多达240多万人次,这对于肩负着护林防火任务的三中队来说,是个巨大的考验。每年10月1日到来年6月30日是森林防火期,尤其是2月1日到6月30日之间是里口山的戒严期,这就要求每个上山路口都有人24小时值守。“116个无人值守监控探头、26个流动护林员、14个定点护林员,还有32个卡点和检查站,必须严防死守。”董国清说,他和他的队员都是里口山下的当地人。他说:“这片林子饱含着祖祖辈辈的心血,不能在我们手里出一点问题。”

■ 记者手记

除了“威海蓝”,

还有“威海绿”

董国清告诉记者,山上的树木不仅成活率低,成长也极为缓慢,碗口粗细的树都有30年以上的树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今郁郁葱葱的里口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汗水甚至是泪水、血水浇灌成的。

“天蓝海碧”是威海的标签,“绿水青山”更是威海的不懈追求。多年来,威海高度重视城市森林建设,先后获得“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市”“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等荣誉称号,并于2009年被评选为“国家森林城市”,形成了“海在城中、城在山中、楼在林中、人在绿中”的景观特色和“林海相依、碧海蓝天、青山绿水”的生态格局。今后,威海将持续推进“绿满威海·四季多彩”绿化行动。据悉,威海今年将修复退化林和改造低效林4.5万亩。

新闻推荐

“犇”向新学期

保驾护航2021年3月1日开学第一天,一场突如其来的降雪,给全市道路通行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也给原本紧张的校园周边交通...

威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威海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