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凌晨,爱心粥屋做义工

大众日报 2021-02-19 09:36 大字

本报记者郑莉(右一)在爱心粥屋采访。□ 本报记者 郑 莉

本报实习生 孙文婧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峰路有一个不起眼的门店,白天总是关着门,只有清晨才“营业”。在这里,志愿者们无偿为附近的环卫工人和困难群体提供一餐热粥热饭,人们称这间小屋为“爱心粥屋”。

不久前的一天,凌晨四点多,记者就来到爱心粥屋。没想到的是,粥屋负责人马俊强早就来了,已忙活了三个多小时。马俊强快言快语,干活也利索。她不断搅动熬制中的一大锅八宝粥,大米、红枣、花生等原材料“碰撞”出扑鼻香气。

记者试着帮忙,才知道这锅粥搅动起来需要很大力气,一会儿就热出一身汗。

凌晨5点,粥快熬好了,爱心粥屋的几位志愿者陆续“到岗”。志愿者王德和金玉芹夫妻俩很快处理好白菜、豆腐、粉条,马俊强麻利地把洗好的菜切好。切好的菜,由另一位志愿者于友谊来炒……不一会儿,一大盆白菜豆腐粉条汤菜就做好了。志愿者杨楠把提前订好的馒头摆放整齐后,又快步来抬粥桶。不到6点,一切收拾妥当,就等着“客人”登门了。

“只喝粥怕大家吃不饱,早上蒸馒头时间又不够,所以馒头都是订好的,早上送来。”杨楠对记者说,粥和菜也是换着花样给大家做。

6点20分许,环卫工人们陆续来到粥屋门口,自觉排起了长队。大家一边互相打着招呼,一边熟络地签到。两个热馒头、一碗热粥、一碗热菜,接过这份热气腾腾的早餐,每个人都会说声“谢谢”。

“之前,他们都是在粥屋里吃早餐。疫情发生后,为了安全起见,大家都是打饭带走。”马俊强说,自2017年年底爱心粥屋开业至今,参与粥屋志愿服务的已达7500余人次,已为66000余人次提供过爱心早餐。

“我和老伴已经在这里吃了两年多早餐了,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很感激。”高凤芹说。她和老伴儿都是环卫工人,每天凌晨4点多就要开始工作。在来爱心粥屋吃早餐之前,他们早餐都是随便凑合;现在,每天早上有热粥热菜下肚,他们感觉很舒坦。虽然收入不高,但他们怀着感恩的心,主动为爱心粥屋捐钱捐粮。

打完饭的环卫工人陆续离去,天也快亮了,爱心粥屋又恢复了平静。马俊强与志愿者们又忙着收拾厨房、洗刷碗筷……爱心粥屋成立以来,每个清晨,他们都是这样忙碌而充实。

■ 记者手记

一碗爱心粥,温暖一座城

威海腊月的凌晨极其寒冷,除了在厨房帮厨那一会儿,记者全程冻得手脚冰凉,但爱心粥屋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志愿者们对此已习以为常。而让记者最为感动的,是他们“火热”的心。他们有的是退休人员,有的是个体户,志愿参加这份零报酬甚至要自掏腰包的工作,为的就是把爱传递出去,让需要帮助的人在喝下一碗热粥的同时,感到社会的融融暖意。

粥屋没有任何收入,房租、买菜、电费等运营支出主要靠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捐款捐物,微信群里300多位志愿者经常自发捐款支持粥屋发展。三年多时间,1000多个日夜,粥屋办得不容易。马俊强说:“有人说,我们的一碗粥温暖了一座城。其实,是这座城温暖了我们的粥屋。”

新闻推荐

威海南海新区集中签约11个项目

□记者陶相银通讯员王晓根报道本报威海讯1月23日,威海南海新区举行2021年项目集中签约仪式,11个项目通过“线上+线下”...

威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威海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