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用海科技兴海产业强海生态护海开放活海 威海全力打造创新型国际海洋强市

大众日报 2021-02-05 09:54 大字

□记者 陶相银 报道

本报威海讯 日前,位于威海市区北部海域的海洋能海上试验场体系建设及运行维护项目通过专家评审。以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为核心的远遥浅海科技湾区是威海国际海洋科技城的三大板块之一。2020年,威海市确定了“一城三核、科技引领,多区布局、链式贯通,条块联动、全域覆盖”的思路,加速聚集科技、人才、资金和项目等资源要素,统筹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城。

近年来,威海市坚持“科学用海、科技兴海、产业强海、生态护海、开放活海”五个导向,全力打造创新型国际海洋强市,相继获批“国家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试点市”“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国家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示范区”,是全国唯一获批海洋领域五个国家级“试点示范”的城市。

威海市统筹沿海、远海、深海三个层次,构建远近结合、层次鲜明的空间新布局。在全省率先制定《海洋功能区划》《海域使用规划》等,建立完善的海洋区划规划保护体系。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海水养殖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制订《威海市海水养殖绿色发展实施方案》,实现海域功能由养殖向旅游转变。构建了全国规模最大的集中连片“贝、藻、参”立体生态循环养殖区,成功创建了首个国家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示范区。全市海洋牧场建设面积达8万公顷,国内首座无人智能深远海养殖试验平台建成投产,海洋牧场的“威海模式”全国领先。

威海市重点培育了海洋生物、海洋信息和海工装备等领域的涉海企业,全市涉海高新技术龙头企业超过100家。聚焦海洋生物和海洋高端装备产业,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和公共平台、产业孵化集聚等项目32个,推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增产值超过13%。

近年来,威海在国内率先制定实施《海岸带保护条例》,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和湾长制,建成海洋与渔业保护区30多处,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7个、省级以上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5个,保护区数量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实施了“蓝色海湾”“生态岛礁”整治修复工程,全市自然岸线保有率超过47%,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建设了人工鱼礁2600多公顷,海蜇、对虾和梭子蟹等生物资源已形成稳定鱼汛。海岸带综合整治修复经验在全国推广。

“十三五”期间,威海市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3%,占全市GDP的比重提高到33.1%。全市年产海产品270多万吨,居全国地级市首位;海洋食品产业全国最大,金枪鱼和鱿鱼等单品精深加工能力亚洲最大。远洋渔船达361艘,占全省67%,功率数全国第一;海带产量全国第一,海参和鲍鱼产量均居全国第二,牡蛎产量全国第三,是全国最大的海产品精深加工基地。推动造船企业发展客滚船、远洋渔船、多用途集装箱船、科考船和豪华邮轮等15大类40多个品种,客滚船、重吊船分别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和80%。

今后,威海市力争海洋经济持续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到2025年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750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超过40%。

新闻推荐

冲击新目标培育新优势实现新突破 威海新旧动能转换挂上 “高速挡”

□记者陶相银通讯员林晓飞戚真报道本报威海讯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启动实施以来,威海牢牢把握争当全省走在前...

威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威海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