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化教学建起“十分钟文体活动圈” 威海高新区创新打造文化养老新高地
□记者 郑莉 通讯员 孙楣涵 报道
本报威海讯 日前,“摩罗丹杯”山东省首届老年大学文艺展演京剧表演一等奖花落威海高新区。该成绩的取得,源于当地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有效提升了文化养老水平。
威海高新区党群工作部把专家人才资源与社区文化养老需求精准对接,形成订单式服务。目前,全区共设老年大学分站6处、民盟“和美社区”服务站8处、“同心精致社区”服务站6处,共开展了书法、绘画和合唱等13项课程,参与固定授课的老年大学教授、盟员以及党外文化艺术工作者20余人,累计为社区老年群体授课400余节800多小时,1000多名老年人直接受益。威海高新区共组建合唱团、艺术团、民乐团和摄影协会等老年文艺团体50多个,参与演出400余场。今年,10余个离退休干部文体社团在省、市举办的老干部文体活动中,获得多个奖项。
威海高新区积极创新阵地建设,拓宽文化养老空间。在充分利用区老干部活动中心、区老年大学、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资源的基础上,利用林海公园毗邻国际海水浴场,环境优美、设施齐备等优势,致力打造“开放式、无围墙”的新式文化活动阵地,规划开辟老年活动专区,建设曲艺长廊、歌唱角和门球练习场等场所;将垛顶山和彩凤山等城区中心公园以及威高公园等7处公园纳入其中,建起了覆盖全区的老年人“十分钟文体活动圈”。目前,8处公园共设立文体活动点41处,配套健身器材72套。
威海高新区注重发挥各类老年文体协会的作用,组织指导文体活动开展,实行“包公园”到镇街、“包活动点”到村居机制,引导更多的老年人走出家门,参与到公园活动中来。目前,全区活跃在公园中的老年文体队伍有21支300余人,辐射带动了1000多名老同志经常参与其中。
威海高新区创新打造了一批文化养老品牌。组织有热情、有才艺的老干部,成立了“群众文化工作者联谊会”“民俗文化促进小组”,挖掘保护各类民俗技艺,收集整理乡土民俗物件,并定期举办“传统文化展演”“民俗技艺进课堂”等活动,叫响了民俗传承品牌;引导组建老干部志愿服务队伍,重点打造了田和“夕阳红”义务宣讲团等一批志愿服务品牌;发动老同志成立“融爱专家团”,建立“融爱基金”,深入学校、社区及企业举办“融爱巡回讲堂”,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成功打造融爱工程品牌,先后在学校、社区建立“融爱教育基地”6处,举办“巡回讲堂”25期,惠及1600余名师生。
新闻推荐
“小”站点聚集“大”温暖 威海市总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建设纪实
本报威海11月19日讯(记者陈乃彰通讯员夏丽萍)11月13日,初冬的威海,天气已经开始寒冷。环卫工人刘立洪做完昆...
威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威海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