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Π型”“密码”开启全新未来 哈工大威海校区走出全国首批新工科生

大众日报 2020-07-31 09:19 大字

□ 本报通讯员 谭璇月

6月20日,哈工大副校长、哈工大(威海)校长徐晓飞在“2020新工科再深化研讨会”上,面向线上线下逾两万参会人发布了“哈工大‘Π型’方案”,引发各界关注。

在哈工大威海校区刚刚结束的学位颁授仪式上,来自六个新工科专业的100余名毕业生尤为特殊,他们是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下走出的全国首批新工科毕业生。

绘制“Π型”人才“肖像图”

作为全国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首批“试水者”,哈工大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2017年起以威海校区为试验区,实行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

新工科专业究竟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哈工大威海校区从产业需求着眼,一点点勾勒未来学生的轮廓。

“‘头顶’精英素质与能力,专业+行业‘两条腿走路’,我们为学生绘制了一幅‘Π型’‘肖像图’。”哈工大威海校区教务处处长姜永远说,“按照‘Π型’肖像的轮廓,结合新工科的特点,我们把培养目标定为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

围绕这一目标,学校组织各牵头学院开展了多轮前期论证,每一个新工科专业,都面向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前沿。

“我们按照CDIO工程教育模式培养学生,这一模式继承和发展了欧美20多年来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系统提出了学生培养的12条可量化标准。”机器人工程系负责人李哲说,“培养过程中我们打破了传统学科和专业壁垒,学科交叉、师资多元,系主任统一调配来自机械、自动化、计算机三个学院的35位教师。此外学校新建了机器人概念等5个实验室,同时还可以优先协调使用三个学院原有的23个实验室资源。”

画好“Π型”教育生态圆

“从‘低头拉车’到‘看路拉车’,新工科打破了学校与产业、社会之间的壁垒,进入人才培养的‘高清时代’。”教务处副处长张策说,“高校对企业的需求‘高清’,企业对高校的培养过程‘高清’,学生对行业和岗位的要求‘高清’,形成了浑然一体的‘圆’。”

为更好地为新工科建设提供360度的支撑和保障,哈工大威海校区不断探索,推行完全学分制、转专业等机制和基于项目的学习计划,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与工程领军人培养计划,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开设新工科数学基础系列课程,投入数千万元加强新工科专业条件建设,建设六大书院覆盖全部学生公寓,加强教学信息化与慕课教学,与100多个国际知名高校开展国际联合人才培养。

解锁“Π型”“成功密码”

随着全国首批新工科毕业生从“Π型”“肖像图”中走出,哈工大在三年多的实践中孕育出的人才培养“Π型”方案也最终“出炉”。

“操作性强、切合中国高校新工科建设实际,是‘Π型’方案的最大特点。”姜永远说,“这也是哈工大实施新工科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成功密码’。”

“Π型”方案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模式、师资队伍、校企合作、国际交流、通专结合、学院书院等8个方面归纳出8个“Π模型”——以知识、能力为支点,拓展学生素质;以专业、行业为支点,培养精英素质;以通识、专业为支点,提升综合素养;以课程、项目为支点,培养问题求解能力;以学院、书院为支点,拓展学习成长空间;以国内、国际为支点,强化国际化竞争力;以学校教师、企业导师为支点,构建多元化专兼教师队伍;以学校、企业为支点,开展工程实践和企业实习。

截至目前,首批有毕业生的六个新工科专业一次性平均就业率在94%以上,学生去向多为国内外名校和名企。

新闻推荐

名校梦想从这里启航面对“最多的平行志愿可填报96个”有点蒙?高考志愿填报服务会今天“一次问个明白”!

●时间:今天9:00-16:00地点:济南报业大厦●人大浙大山大山师山财等数十所高校现场答疑●全国资深志愿专家、资深教育记...

威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威海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