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印痕 搭禙子

烟台晚报 2018-10-30 09:27 大字

“肚子痛,找老宋,老宋不在家,找老宋他妈。老宋她妈在家搭禙子,让你肚子痛一辈子”。这是我小时学过的一首童谣,在当地流传较广。这里说的“搭禙子”,我相信如今农村的老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

早年农村人生活拮据,孩子又多,家里开销较大。不说别的,仅从穿戴来说,都是大的穿剩给小的穿,衣服是用白布染成的颜色,自家染得质量差,所以洗几水就掉色了,并且还是补丁摞补丁。胶鞋是买不起的,记得我上完小时,才买双威海产的回力鞋。所以多是穿着自家做的布鞋,而做这种鞋当然是离不开禙子。

什么是禙子呢?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每年春季,母亲总会找出一些破衣服、破布,把它们剪成一块块的,洗净晒干后,便用地瓜面打成浆,把布块放在面板上,一块块地粘在一起,有的厚些,有的薄些,在院中晒干。厚的作鞋底,俗称“千层底”,薄的作鞋帮。那时人们不懂得鞋还要分号,都是按照孩子脚的大小来做的。这就要有鞋样了,鞋样是用纸做成的,一些细心的人家,大小鞋样都有。按照鞋样剪好禙子,鞋底尽管是厚禙子,但因磨损力较大,因此必须加固,采用的方法是用细麻绳缝制。我记得我回家只要有点功夫,母亲就让我搓麻绳。我坐在小板凳上,按要求把麻绳从中间分开,把右腿露出,将麻绳放在腿上搓。起初没掌握好要领,搓后的两根绳总是一根紧一根松,后来经母亲指点才好些。母亲就拿着针锥,将麻绳有规则地在鞋底上穿行,扎几锥后,母亲还将针尖在头皮上擦几下,使锥子流畅。那时村里妇女们凑在一起,不是搓绳就是纳鞋底,或作别的营生,反正是没有闲着的。

鞋帮的表面需要糊上一层新布,男孩用黑色的,女孩用花布,鞋旁的底部需要挽块边,便于镶鞋底,而挽出的那块边漏在外面又不好看,于是便用块布条包起来,再镶在鞋底上,人们称之为“沿边”,有的喜欢用白布,黑白相间,显得美观,鞋的前头和后跟用力幅度大,所以制作时人们便在这两处用的是厚禙子。鞋的后跟部分是上口窄下口宽,想要一下子把脚伸进去要费些时间,于是便有了鞋拔子这种工具了。

记得当年我家用的鞋拔子是铜制的,长约半尺左右,头上有点弯,穿鞋时,只要把它贴近后脚跟往上轻轻一提,鞋很快就穿脚上了,不用时把它挂在门框上。鞋拔子形状奇巧,人们在一起说笑时常用这样一句话:“看你牛角长的鞋拔子样……”现在市场上卖的鞋拔子都是塑料制品,据说功能还是不错的。

烟台第二次解放前夕的1947年,当地掀起了“大参军、大支前”的热潮,村里不少妇女昼夜赶制军鞋,一时间,各家剩余的禙子都用上了,于是第二年开春,都在忙活着搭新禙子呢。房宗惠

新闻推荐

2018年第16届IPA国际摄影奖中国大奖赛揭晓

2018年第16届IPA国际摄影奖中国大奖赛揭晓威海图片库签约摄影师白淑珍的作品斩获IPA中国大奖赛3金、1银、1铜等奖项威海...

威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威海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