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他们在读什么?

华西都市报 2017-04-23 06:08 大字

伍立杨:

“ 阅读可以带我们到如此生活抵达不了的地方,达到无远弗届 的 境界。”

著名作家、民国史研究者伍立杨对近现代历史学钻研甚深。不管多忙,他总是忙里偷闲,阅读近现代历史学的著述。“像王桐龄、缪凤林、陈恭禄这些史学巨匠,他们现在很少被人提到,但他们的学术著述,并不仅仅是学术成果,更是值得欣赏的作品。他们的见识,文采,对历史事件所进行的举重若轻的高度概括,总结,都令人非常震惊。有文学评论家说,当代文学从整体上,并不在现代文学的水准之下,我同意。但是,这个观点,用在当代历史学上,就绝对说不通。我个人认为,当代的历史学研究,整体水准,要向前辈学习的还有很多。”

“读来犹如重返历史现场,感受时代的激情与回响”

《联大八年》西南联大《除夕副刊》主编

一九三七年,日军侵华,平津沦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奉命迁于湖南,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一九三八年,三校再南迁至昆明,旋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一九四六年,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联合大学之战时使命既成,于五月四日结束。联大八年,正是中国抗战之八年,“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始”。在西南联大宣告结束,三校返回平津之前,西南联大的学生社团《除夕》社的学生们,为使更多的人了解西南联大的这段历史,自发约稿、编撰,自筹经费出版,编成《联大八年》,书名由闻一多亲笔题署。《联大八年》初版于一九四六年,至今被学界公认为是关于西南联大最珍贵、最有价值的文献资料。美国著名汉学家易社强,在哈佛燕京图书馆偶然读到这本书,深感震动,下决心研究西南联大,写出《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尘封60余年后,《联大八年》由新星出版社首次再版。

全书由“历史回顾”、“联大生活”、“联大教授”三部分组成。“历史回顾”介绍了联大校史上一系列比较重大的事件,如倒孔运动、五四纪念活动、壁报活动、文艺活动等;“联大生活”包罗甚广,既有跑警报这样别致的“教授生活之一章”,也有衣食住行之类“片断的回忆”,还有助教、兼差、从军、译训、社团等各种生活实录;“联大教授”前三篇文章讲述了闻一多先生的事迹,《教授介绍》一文由学生写老师,刻画出联大教授在学生心目中的真实形象,读来别有风味。

三千五百里的徒步集体旅行,三千个日夜的弦歌不辍。关于西南联大的著述很多。伍立杨说,与其看后来人的发挥、解释、研究,不如直接看联大人第一手的原始材料。“看他们怎么从天津、北京,到长沙、昆明。大部分都是徒步,一路上住鸡毛店,每天的日记,很有趣味。读来犹如重返历史现场,感受时代的激情与回响。”

“有浩浩荡荡的抒情,可以直接嗅到草原、高山的气息”

《白轮船》艾特玛托夫 著

“读中国历史、古典的书多了,又突然对外国文学感兴趣,就想调节一下脑筋。我就把吉尔吉斯斯坦作家艾特玛托夫的《白轮船》重读了一遍。”读了以后,伍立杨说,“深受启发和震动。艾特玛托夫现在很多年轻人估计不太熟悉了,但比较年长一些的人,包括像张承志、路遥等作家,也非常推崇这部小说。张承志看了以后对中文译者说,他恨不得倒背如流。”

很多人知道《白轮船》,是在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中。书中引用了《白轮船》中的一支歌。“有没有比你更阔的河流,爱涅塞?有没有比你更亲切的土地,爱涅塞?有没有比你更深重的苦难,爱涅塞?有没有比你更自由的意志,爱涅塞?”这忧伤的基调、淡淡的心绪,正是这本讲述吉尔吉斯林区中一个小孩子悲伤命运的书的基调。《白轮船》是艾特玛托夫的代表作。发表于1970年,被认为是作家的巅峰之作,作家把神话、幻想与现实三条线索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深刻揭露了人与自然、善与恶这样的社会问题,由此也被评论界称为典型的自然哲理小说。“他的文学成就,在我看来,比很多诺奖作家还好。艾特玛托夫是抒情小说的天才。在他的文字中,可以直接嗅到草原、高山的气息。阅读起来,那真是浩浩荡荡的抒情。

蒋蓝:

“ 借用他者的视角,回望我们自己的过去”

作为一个在散文写作中表达了大量知识和趣味的作家,蒋蓝的阅读极其广阔。对近代史,尤其是西南、巴蜀地区的历史,他尤为上心。他说,历史是他写作之余的重大阅读兴趣,从常规的历史学著作到具体的地方志,特别是四川的地方志看得非常多,原来是无逻辑的浏览,后来变成有意识的主动的系统的发掘式阅读。蒋蓝尤为喜欢看,近代历史上,西方人来到中国,所做的实况记录。“从中我看到一个人‘穿越\’历史的重要性。100多年前,那些进入四川的西方人,用他们的眼光,看到了被我们自己熟视无睹的东西。今天的我们,可以借用他者的视角,回望我们自己的过去。”《从北京到曼德勒》庄士敦 著

蒋蓝最近在细读这本书,他说自己大为惊喜、振奋。”因为作者庄士敦在这本书中提到的内容,涉及到很多西南地区尤其是四川、成都的很多地理细节。在这本书里,我们能了解到20世纪初期,四川的很多实景街道、官员的状态,河流的样貌细节。看到外人对我们前辈的生活描述得如此细致,有一种特别的感动。”

庄士敦是英国苏格兰人,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外籍老师。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和牛津大学的庄士敦,1898年赴中国,先后在香港、威海卫的英殖民政府任职,是一位地道的“中国通”。《从北京到曼德勒》是庄士敦的一部长途旅行探险记。他游历时间为1906年上半年,旅程途经北京、华北、武汉,上溯扬子江进入四川。以后全靠骑行或步行翻山越岭,跨越云南西北部,进入缅甸,旅行终点为缅甸的曼德勒。书中写景抒情的段落,如对峨眉山的描述、对大雪山的深情,读来令人心驰神往。《扁舟过三峡》阿奇博尔德·立德 著

1883年2月,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成员阿奇博尔德·立德,乘小帆船从汉口出发,上溯长江直达重庆,历时一个半月,他对长江三峡的风光惊愕、赞叹不已,每晚写日记记述旅途中所见所闻,并以《扁舟过三峡》为名成书。1898年2月15日Little驾驶轮船从宜昌出发,自己导航自己驾驶逆航长江上游历经险阻于3月8日抵达重庆,是为越过三峡到达重庆的第一艘轮船。

蒋蓝说,中国人记录历史,多讲究留白,文字简洁。但往往缺乏细节。但是西方人游历中国的大地、河流、高山、平原,往往用文字留下很多精细描述的细节。这大概跟他们有严密的科学精神有关。他们在记述历史的时候,甚至动用了高超的精细线描技术,将一些场景精细地画下来。这都是非常珍贵的人类学资源。同时,他们的叙述文笔,往往也很好,是非常适合阅读的作品。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张杰实习生杨小涵

江南:读书时珍贵的好习惯

国内著名作家,著名出版人,两次入选作家榜首富,代表作有《九州缥缈录》和《龙族》等。可以说,江南的作品伴随着一代人的青春。为大家创作了不少好书的江南,也是一个“很重度的阅读者”。早在大学期间,他就在漫无边际的阅读中积累了很多关键词,研究了北欧和印度神话,涉猎了佛教和摩尼教的历史,还读完了全套的金庸和温瑞安。

在江南看来,阅读就像写作一样是种习惯,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养成,“习惯了阅读,就像生活里始终多一种让自己安静下来的方式,去学习和体会,短暂地置身于另外的时空间了。”江南说,“读书和旅行是唯二能够让人了解外部世界的方式,读书的人,他心里的世界要比不读书的人大,在这个眼界决定成就的时代,即使从功利的角度而言,读书也是珍贵的好习惯。”

阶段不同心境不同,读书的类型也会有所差异,“但无非两种,一种阅读是纯粹消磨时间,而另一种则是充满着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冲动,某种意义上说我觉得后者才能算作阅读。”小时候的江南喜欢读诗词和小说,现在他喜欢读历史,“不是教科书那样的历史,而是从某个特殊的角度去复刻某个历史时代和置身其中的人。”去年到今年读的两本书——描写法国大革命时期一个执行死刑的世家书《侩子手世家》和描写古巴革命前美国黑手党控制古巴赌博业的《狂欢至死》,始终让江南记忆深刻,“读完《狂欢至死》之后我还重温了《教父II》这部电影,艾尔·帕西诺饰演的第二代教父也在电影中参与了那场古巴变革,从穷奢极欲到流离失所,人性呼之欲出。”

江南是一个很重度的阅读者,而且基本只读纸版书。“这个‘重度\’不是说我读得多,而是今时今日我已经不是在任何地方都能读书了,我必须有足够充裕的时间,打开一本书,多数时间我会一次性读完。”江南的读书速度不慢,一本正常厚度的纸版书大约4到6个小时就可以读完。“如果这本书的内容容量太过丰富,或者有让人击节赞叹的情节,我会停下来去想,整个人在半个月甚至一个月里沉浸在一种想书中内容的情绪里,不过委实说这种好书真是很难找到的。”

可是,随着工作越来越忙,读书对于江南来说,已经成为一种“奢侈的享受”。“不好意思地说,过去一年里认真阅读的书籍不超过十本,我和很多人一样越来越多地花费时间在手机上,明知道手机上的碎片式阅读,对于自己除了放松心情缓解压力以外并无用处。”有时候江南也会无奈地想,“今时今日我的创作还要有赖于20年前密集阅读的时间段的积累,就有一种‘迟早我也会被耗空吧\’的恐惧感。”而且,“每当想到我损失了阅读的习惯和状态,就有点忧虑,觉得自己会变成庸俗的人。”

说到好书推荐,尽管江南称“很难找到一种办法真的把好书介绍给所有人”,因为“好书的界定是模糊的”,且“读书越来越是奢侈的爱好”,但他还是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书单:《马可·波罗行纪》,“它真的太老了,但那娴熟的叙事、宏大的格局,远比历史教科书更能告诉你那个早已消亡在历史中的大元朝。”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荀超

新闻推荐

10所高校综合评价招生下月报名, 本科提前批录取,高考成绩占比不低于50%

YMG记者庞磊昨日,省教育厅公布普通本科高校综合评价招生试点工作安排,今年试点高校增加了浙江大学,总计10所。截至目前,省内9所高校招生简章已出炉,共计划招生1011人。考生须在5月15日前完...

威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威海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他们在读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