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0年前,潍坊大地上那些人那些事
潍坊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着8000年的人类活动史、1400年的城市发展史,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交汇点。基于传承潍坊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担当,为深入挖掘潍坊市悠久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和自然文化,潍坊日报社开设了潍坊文化大讲堂,邀请文化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就潍坊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专题讲座,并通过报纸、新媒体平台进行广泛传播和大力宣传。敬请关注。
近日,首期潍坊文化大讲堂在潍坊日报社融媒体中心演播厅开讲,邀请潍坊市博物馆资深研究员孙敬明讲解潍坊大地的那些久远往事。
2200多年前,即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从此,中原大地上有了第一个皇帝,有了统一的文字。而在此之前的历史,在历史专业研究领域,称为“先秦史”。先秦时期,依据中国历史大系表的顺序,经历了远古文化时期的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尧、舜、禹等时代。据《先秦史》云:“吾国开化之迹,可征者始于巢、燧、羲、农。”再到夏、商、周这段时期。先秦史研究的范围,包含了中国从进入文明时代直到秦王朝建立这段时间,主要指夏、商、西周、春秋、战国这几个时期的历史。
地处齐鲁大地、渤海之滨的潍坊,在秦朝建立之前的几千年时间里,这片土地上发生过什么?人们有着怎么样的生活状态?出现过哪些著名的人物和事件?
孙敬明先生以《潍坊先秦东夷文化之核心》为演讲题目,从考古学、古文字学、文献学的角度,对潍坊大地在先秦时期的文化进行了权威、精彩的阐释——
1
何为东夷?
“东方”“东夷”的说法,是到西周才出现的。之前的夏商王朝一直居于东方,并不称自己为“东方”“东土”“东夏”“东商”。到了西周,才对函谷关以东广大区域的人,称为“东人”或“东夷”。那时候称“夷”并没有贬义。
夷,甲骨文作“”、金文作“”,或释作“人”“尸”。许慎《说文》“夷,平也。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乃附会之言。考古证明“东夷”名称是后来的记载。文献记载五帝、夏商时期的“东夷”,这应是后人对前期历史的一种追记表述。当时有东夷人、东夷文化,但是不一定有“东夷”这种称谓。目前,统计商代甲骨文大约15万片,其中有大量征“人方”卜辞(换言之“人方”即是商代西周时期的“东夷”),仅有一片有“东夷”,即《甲骨文合集》编号第8410片的反面所刻“东夷”。但是,这个“东夷”,跟文献里边记载的“东夷”不同。我们分析,应该是具体的一个东方方国或族团,它跟商代甲骨文中的“夷方”“人方”以及西周金文中的“东夷”是泛指众多“东夷”方国部族迥异。
从宏观地理局势审视,夏商王朝一直居处东方,故自己并不称“东方”“东土”“东夏”或“东商”。只有到了西周,才出现“东方”“东夷”。这是因为周人一直居处西方,而对函谷关以东的广大区域则依据方位而称“小东”或“大东”(春秋战国乃至秦汉隋唐时期则称“山东”“关东”,而今“山东”作为行政区划名称实质则始于金代)。从西周开始居处函谷关以东者,则被称“东方人”或“东人”“东夷”。古代称“夷”并没有贬抑之义。战国时期才逐渐形成称四方“南蛮”“北狄”“西戎”“东夷”之谓,此时或稍寓贬抑。
2
潍坊曾是东夷文化的核心区域
潍坊得名于潍水,潍水最早见于《尚书》,而“潍”“淮”就是由商代的“隹”发展演变而来的。总之,从商代甲骨文到今天潍坊,其间演变关系是:
隹夷→夷维→潍(淮)水→潍水(县)→潍州→潍县→潍坊。
在先秦时期,潍坊是东夷文化的核心区域。
东夷文化是一种宏阔、动态、区域性的文化概念;孔子“欲居九夷”,然仅《古本竹书纪年》《史记》里,夷就有十五个;周厉王?钟铭文则称“南夷、东夷具见,廿又六邦。”它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展变化,所以我们今天研究东夷文化,就应该以文献和考古相结合,进行断代、分域,从而揭示文化内涵与特色。今日潍坊,在五帝之舜帝时代与夏商二朝以及西周早期是东夷文化的核心区域。
潍坊地处鲁中,山水相济,河海表里,沃田鱼盐,优越的地理环境是远古东夷文化得以发展的基础。考古证明,当地人类由后李文化而发展到北辛、大汶口、龙山文化,其间传承关系可谓正统一脉、连绵有序,这种情况,即令在山东乃至国内亦属罕见。诸城出土中西方所公认的,代表人类文明起源三大重要标志之一的文字,由此可见,潍坊区域文化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构成格局中的地位。
鲁国诗经《鲁颂·閟宫》颂赞:“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奄有龟蒙,遂荒大东。至于海邦,淮夷来同。莫不率从,鲁侯之功。保有凫绎,遂荒徐宅。至于海邦,淮夷蛮貊。及彼南夷,莫不率从。莫敢不诺,鲁侯是若。”这里罗列泰山、龟山、蒙山、徐州、东海,并称这广袤的海岱区域甚至包括今天辽东、朝鲜为“大东”,即“大东方”的意思。谈到淮夷、濊貊、南夷。其中的“淮夷”,就是“潍夷”。如《汉书·地理志》中将“潍水”也写作“淮水”;1949年初,安丘一部分设置“淮安县”,1950年,淮安县改称“潍安县”。今天五莲墙夼水库北部潍河边上,有“北淮河”“西淮河”,都是因临近“潍河”而得名的两个村子;还有现在潍坊市潍河两岸年长者,仍称“潍河”为“淮河”,像地方名产“淮河鲤鱼”等等。
著名学者李学勤指出,商末征夷方大致是沿安阳—兖州—新泰—青州—潍坊这一路线进行。征夷方所到的地点有齐、淮,齐即临淄、淮在今潍坊境内;还有“西隹夷”“北隹夷”。此可类比“西淮河”“北淮河”。
潍坊得名于潍水,潍水最早见于《尚书》,而“潍”“淮”就是由商代的“隹”发展演变而来的。总之,从商代甲骨文到今天潍坊,其间演变关系是:
隹夷→夷维→潍(淮)水→潍水(县)→潍州→潍县→潍坊。
仅从“隹夷”到“潍坊”的演变,即可证明潍坊在商代是东夷文化的核心。而在海岱东夷文化区域,也只有“夷维”“夷安”“潍坊”与东夷文化密切相关。尽管南淮夷也是从潍水流域南迁而去的东夷,但是因为区域方位的变化而被周人称作“南淮夷”“南夷”“南国服子”等等,也证明“东夷文化”是一种动态变化的区域文化概念。
3
先秦时期的古圣先贤
潍坊寒亭前埠下后李文化遗址的发现,是迄今所见在泰沂山脉北侧最东端此种文化的新类型,证明8000年前此地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最初阶段,这片土地上出现了不少古圣先贤的身影、足迹或传说。其中大家耳熟能详的有:仓颉、舜帝、后羿、嫦娥等。
仓颉
《说文·序》云:“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对于历史上仓颉其人,似乎没有产生过疑问。宋郑樵《通志》云:“仓颉石室记,有二十八字,在北海仓颉墓中,土人呼为藏书室。周时无人识,逮秦李斯始识其八字,曰‘上天作命,皇避迭王’。汉叔孙通识十三字。”民国《寿光县志》称:“世传仓颉墓有三,一即陕西同州府白水县;一山东东阿县西北三十五里有仓圣祠,祠在墓侧;一即本县仓圣墓。各有记载,真伪难定。如李(文藻)说似以华山有汉碑者为可凭,至孔子问经石室则李颇主《水经注》之说,以为即在寿光。《东阿县志》据《路史·禅通记》‘仓帝居阳武,葬利乡’,疑墓在寿光者为是。”该志还记载寿光县仓颉井、仓颉石室以及流传至今的仓颉书等。
山东学者王树明研究指出:创造文字的仓颉氏,“应是一位东方人。”考古证明山东莒县、诸城一带是这些文字诞生的中心,而安徽一带的则是由此地逐渐传播过去的。即便最早的文字源头在此区域,而历代传承文献所记文字创造者仓颉的里籍在今寿光,应该是有其深层的历史原因的。
舜帝
《孟子·离娄下》载:“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汉代赵岐注曰:“生始卒终,记终始也。诸冯、负夏、鸣条皆地名也。负海也,在东方夷服之地,故曰东夷之人也。”
宋代苏轼知密州时有“相将叫虞舜,遂欲归蓬莱”的诗句。说明其对历史记载舜出生地在诸城之说法的认同。明代《职方地图》亦记载诸城为舜的出生地。清乾隆甲申(1764年)《诸城县志·古迹考第五》称:“县人物以舜为冠,古迹以诸冯为首。古之言舜生地者,自孟子始曰诸冯,且曰东夷人。”清代早期诸城著名文人李澄中《木芝庵记》、张侗《诸冯辨》亦均认为舜帝生地在诸城。就连当代人范文澜主编的《中国通史简编》也是认为:“舜生于诸冯(音平ping,今山东省诸城),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同样指出:“舜生于诸冯(今山东诸城),卒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从考古资料推断,先秦之诸应在今诸城西北石桥子都吉台一带。
后羿与嫦娥
“羿”与“后羿”两人;或者“羿”既是部族的,又是首领的连绵应用的通名。后羿为夏代东夷部落集团的杰出首领。夏王朝创建于东方,难免要受到东夷文化浸润与冲击。
有关嫦娥的历史神话故事极为悠远,其既然是羿的妻子,就与潍坊关系密不可分。而涉及其事迹的地下出土文献,最早见于1993年湖北江陵王家台出土的战国时期秦简。第307号残简云:“昔者恒我窃毋死之……”,第201号残简云:“(奔)月,而支(枚)占”,可见此处两枚残简所记为嫦娥奔月故事。
后羿取代夏王朝,寒浞烹杀后羿,代夏政三四十年,则嫦娥之故事自然而然的又与寒国、寒浞以及寒亭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潍坊夏代属于后羿活动的核心区域,又是战国时期神话极为流行的所谓“海上”,所以这种嫦娥与后羿的神话在历史演变中,自然而然地植根此地。
4
先秦时期的潍坊大地上方国林立
先秦时期的潍坊大地上方国林立,如:逢国、寒国、斟灌、斟鄩、纪国、亚醜、杞国等。
逢国
甲骨金文“逢”国族名作“夆”“丰”,文献典籍作“逢”或“逄”。“逢”“逄”通用。光绪《临朐县志》卷三之上:“西北境之山以十数,领胜标奇,各有异境而皆统于逄山,在县治西二十二里。”而此逄山一名,则是古代逄国封地所遗留的名称。商代晚期二祀邲其卣铭称:“王命邲其祝釐贶于夆田。”而夆国之地当在今临朐境,或即西朱封遗址。
寒国
《左传》襄公四年(公元前569年):“寒浞,伯明氏之谗子弟也。”杨伯峻注:“寒,部落名,今山东潍县治即旧寒亭。”《后汉书·郡国四》北海国:“平寿,有斟城。有寒亭,古寒国,浞封此。”
文献记载寒国为“妘”姓,由鼎铭证之,西周时期的寒国与夏禹之后姒姓国通婚。清陈介祺藏潍县东乡出土春秋晚期陈子子匜铭文曰:“唯正月初吉丁亥,陈子子作寒孟妫教所媵匜。用祈眉寿万年无疆,永宝用之。”是陈国“陈子子”为陈国“孟妫”所作的媵器。
斟灌斟鄩
斟灌、斟鄩为同创立于夏代初期的两个方国,均为夏禹之后,但在后羿与寒浞相继代夏之后,成为后羿寒浞附属。两国所在,史有异说。
《史记·夏本纪·正义》引《括地志》:“斟灌故城在青州寿光东五十四里。”《寰宇记》:“斟灌城亦名东寿光。”《齐乘》:“斟灌城,在寿光东四十里,今为斟灌店。”考古证明斟灌在今寿光县城的东北约25公里的斟灌店,城址犹存。
纪国
纪为先秦东夷古国,商代国都在今寿光古城,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国都在今寿光城南15公里。纪国之得名,自然与当地盛产蚕丝有关,《尚书》记载青州贡物为盐与丝,纪国为当地土著,且以丝绪命名,崇尚蚕丝。后来齐国又以盛产鱼盐与丝而强国得闻名于天下,这与齐春秋早期兼并纪国沿海疆域密切相关。纪乃土著东夷,并与周王朝通婚,懿王时还传因纪候进谮而烹杀齐哀公的大事件。
亚醜
苏埠屯商代“亚醜”方国墓地在青州城东北10公里,自宋代以来此地就有青铜器出土,其中有铸“亚醜”铭文。1949年后,山东文博部门多次发掘。迄今带“亚醜”以及明确出自苏埠屯墓地铸铭文青铜器约近百件,无铭文者亦有千余件。这不仅为整个山东商代墓地出土有铭文青铜器的数量第一,而在全国除殷墟之外亦属首位。苏埠屯商代大墓的形制与规模,足可以与殷墟商王大墓相媲美;苏埠屯一号墓出土的两件体型巨大的青铜钺,亦是安阳殷墟王陵之外所见最大者,其中带有“亚醜”铭文的一件名列山东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首。从考古发现已足以证明其为商代东方实力强大东夷古国。
杞国
《左传》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记载晏子在向齐景公简述齐地的历史沿革时谓:“昔鷞鸠氏始居此地,季荝因之,”杜预注:“季荝,虞夏诸侯,代鷞鸠氏者;”结合多年考古资料证明鷞鸠氏之地在今潍坊昌乐东南。如杜预所注,季荝,虞夏诸侯,因袭鷞鸠氏之地,我们认为“季荝”与“杞”实为一国之异名。商代初年,杞国南迁到今河南雍丘一带,到春秋时期又辗转迁回今昌乐南部的缘陵(亦名营丘、营陵)。杞国处于商王畿的东南方,与淮夷、东夷的关系自然密切。在青州苏埠屯商代大墓中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亚醜杞妇”,证明杞国除与商王通婚外,还与其祖地的东夷方国联姻,这也是其后来回迁并始终保留诸多东夷文化特色的历史渊源。
主讲人简介
孙敬明 字鑑泉、号辰生,潍坊市人,1952年出生。先于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复入吉林大学参加著名古文字学家于省吾教授主办的全国古文字讲师研究班结业。1993年成为山东省文博系统最年轻研究员;曾任潍坊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主任等职。现为潍坊市博物馆特聘研究员,中国先秦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理事、中国钱币学会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社会科学专家库成员、山东省文物专家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博物馆特聘研究员、山东省文博系统高评委,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烟台大学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
其积四十年之功,致力于齐地古文字、古兵器、古钱币、古国史与古文明之综合研究,立足海岱,面对天下。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奉行王国维“二重证据法”。以坚实文物考古资料为基础,与古文字、古文献和民俗资料相结合,已对先秦30余个古国之历史文化悉心摭研,不惟齐鲁莒还对其他之文化特征与周边古国交往关系等自具识见。完成国家课题两项,其中一项获国家出版基金。迄今已在文物出版社、齐鲁书社等出版学术专著10部、论文300余篇,获国家级、省级奖43项。
新闻推荐
前期潍坊市出台《关于规范零工市场加快建设“零工客栈”的实施方案》,目前,奎文区、寒亭区、高新区、潍城区、坊子区...
诸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诸城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