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馒头香小年要辞灶
陶钝的诸城老乡王意坚(笔名姜贵),身居孤岛,创作了长篇小说《旋风》。其乡风乡俗,无一不在摹写故乡;而有关春节的文字,俨然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期诸城乡间的年俗纪实。
馒头蒸好吃一月肉鸡煮熟冷藏用
“年关近了。方冉武因为新卖了田,手头宽裕,‘过年’的兴致颇高。从腊月初八吃‘腊八粥’开始,揭开了过年的第一幕”。在作家姜贵笔下,过年是从腊月初八开始的。
方冉武是姜贵长篇小说《旋风》里的主人公之一。《旋风》以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山东为背景,描写了胶东半岛的小镇——方镇的一个大姓家族的衰微和没落。姜贵1908年生于诸城相州,原名王意坚。姜贵笔下的方镇,其实就是他的家乡相州镇;《旋风》中描写的过年景象,就是相州一带旧时春节的情景。为叙述方便,还是称姜贵的原名王意坚。
相州镇与陶钝家乡昌城乡,是诸城县城以北相邻的两个乡镇。陶钝回忆,相州镇是诸城县城北20公里的一个大镇,“镇上有十多户王姓大地主。这些大地主,有人在北京做官,有人在省城里有差事”。这十多户王姓大地主就是有名的相州王氏家族,其源可溯至东晋世家大族琅琊王氏,其代表人物有东晋名相王导、书法名家王羲之。王意坚即出身相州王家。
王意坚写道:“月半起,厨房里就没有闲时候了。各房里丫头老妈子,凡能抽得出空来的,都临时调到厨房里做活。大小馒头,各样荤素馅子的包子,年糕,用大蒸锅昼以继夜的一笼笼蒸出来,凉透了,收到人一般高的大瓮里。这一面预备赏赐佃户穷人,一面留了自己家里吃,要得够从正月初一吃到二月初二。像方居易堂这种大户,至少也得蒸满四五十大瓮才够。”当然,贫穷人家没有这样的条件。
方居易堂是方冉武家的堂号。陶钝家乡徐家河岔村距相州镇仅十多公里,过年的习俗基本一致。但是,王意坚描写的方家有自己的习惯:不吃牛羊肉,也很少用鸭和鹅。方家的肉食以猪和鸡为主,有各种做法。寒冬腊月,他们将猪肉或鸡用大锅煮熟,用大瓦盆扣在背阳的阴冷处。那时,从腊月到正月,室外一直结冰不化。王意坚感慨:“老天给有钱的人家这一便利,让你尽量办下蔬菜,比放在冰箱里还可靠,绝不会坏掉。”
童谣曰:“过新年,穿新衣。”对于贫穷人家,一年到头没有钱讲究,到了过年,还是要有点“新气”。王意坚称,“这要是穷人家,还多一件,就是做新衣服”。其实,赤贫家庭是连新衣服也做不上的,最多打扮打扮孩子,大人的衣裳洗干净、缝补整齐,就算过年了。像王意坚家这样的大户,平日就都穿新衣服,箱子里有的是新衣,所以没有赶在年前做新衣服的必要。
辞送迎接灶王爷贫富之家各不同
腊月二十三晚上一项重要的活动是辞灶。这天晚上,灶王爷上天朝见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年中每一个家庭里的情形,作为玉皇大帝对于每个家庭的考绩资料,以便降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奖惩”。
进了腊月,走村串户送灶马的就进了门。民间风俗,卖灶马不叫卖,而是说送;买灶马也不能说买,要说请,还有像请财神等。所谓灶马,就是一张木版套色的灶王爷像加月份表。灶马的上半截称为灶马头,也就是农历年的月份表,印有12个月的24个节气,庄稼人按照节气或播种或收割,有必不可少的实用价值。灶马头上端,印着一个不套色的灶王爷骑马像,马作奔驰状。这便是灶马名称的来源。灶马的下半截是套色的灶王爷像。
辞灶的程序,先把灶马头上端的灶王爷骑马像整齐地裁下来,放在米缸里待一会儿,称作喂马,把马喂饱了,好驮着灶王爷赶回天庭。再把月份表裁下来,贴在屋门后,预备第二年看。套色的灶王爷,端端正正贴在大锅灶上方墙上,前面安放一张小供桌,摆上供品、两支红蜡烛、一炉香。
供奉灶王爷的供品一般是干果,而麦芽糖是必不可少的。“家家户户,一年到头,谁也不敢保不说一句错话,不做一件错事。而灶王爷上奏玉皇,是有闻必录的。于是大家在给他老人家饯行的时候,请他吃一点麦芽糖,糊住他的口,让他见了玉皇,说不清话,含糊了事,免得恶有恶报。”写到这里,王意坚解嘲道:“好像没有人希望善有善报。”的确,灶王爷糊住了嘴,不光汇报不了坏事,连好事也说不清楚了。
一般家庭,由家里的主人点上红烛,插上燃香,叩首行礼。但王意坚笔下方镇的大户人家,灶王爷的地位要大打折扣。“这些大户,似乎并不很看得起他,都不肯亲自给他上香行礼,而仅由厨子或老妈子代表,敷衍了事”。行礼完毕,从米缸里把灶王爷骑马像取出,连同纸箔一起烧掉,灶王爷就骑马到天庭汇报工作去了。
正月初三早晨,又要把灶王爷接回来,叫做接灶。仪式与辞灶的情形差不多,不过供品改用荤菜,并有酒。王意坚猜测,大约因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府降吉祥”的缘故,特别进行犒劳。
对于贴在墙上接受供奉的灶王爷像,小户人家一直贴着,直到第二年辞灶揭下来烧掉,再换新的。富家大户则不然,接灶结束就揭下来烧掉了。王意坚称,“其原因无可考。大约灶君司食,穷人家吃饭难,不得不对他老人家特别恭维。大户则满仓满廪,陈陈相因,吃之不尽,用之不竭,对于灶君也就不必太买账了”。
如此看来,灶王爷在富裕人家,辞灶、接灶时吃得好、喝得好,但接灶之后就不再享受供奉了;在贫穷人家,虽然这两顿饭吃得差,但一年到头都在灶前有饭吃。
相关链接
诸城作家王意坚海峡对岸写乡愁
1908年出生于诸城相州镇的王意坚,本名王林度,笔名姜贵,先后在济南省立一中、青岛胶澳中学读书,后加入国民党。1937年参加国民党军队,抗战胜利后在上海退役,1948年底举家到台湾,经商失败后逐渐以写稿谋生,著有20多部长篇小说,其中《旋风》《重阳》较为著名。
《大众日报》2012年4月17日刊发王瑞华的文章《相州王氏兄弟作家的两岸人生》,这样介绍和评价王意坚的生活及创作:
“王氏兄弟两人各自走上的不同的人生道路与一个人密切相关,那就是山东的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他们共同的六伯父王翔千。姜贵少年跟着王翔千在济南上学,从中国共产党创立之初就参加并目睹了他们的早期党内活动。
“其后,姜贵被王翔千派到王家的另一支、国民党人王乐平等在青岛创办的胶澳中学读书,原本希望他在国民党那边看看光景,做个卧底,没想到他趁势加入了国民党一边。
“姜贵在海峡对岸借助文学更深地走回了自己的家族,作品里常活跃着自己家族和家人的影子,不仅《旋风》前半部分几乎变成家族纪实文学,《重阳》中也时不时夹杂点家乡人物、典故。值得一提的是,姜贵在台湾、在写作中,经常处于的是对过去的、故乡亲人的怀旧中的孤独感,生活并不如意,晚景极为凄凉。
“姜贵虽然加入国民党,但并不是一个坚定的三民主义的信仰者。姜贵在《重阳》自序中说:‘我出身于一个小资产的药商家庭,我习惯于承认以合理的经营求取合理的利润,而要求享有不受干扰的个人的,以致家庭的私生活。’
“从他的自传也可以看出,与其说姜贵是反共,不如说他是反对伯父王翔千,而那个年代,反抗父权正是‘五四’以来青年人的重要思想潮流。他的小说更多表达的是自己家乡、家族的世俗、寻常生活,只是因为自己出身于历史旋涡中的政治家族,使他的小说无可避免地染上了政治色彩。他小说里的共产党员,不但正派,而且高尚,是台湾那个年代难得的为共产党员的正名。其实,他更多的是一个自由色彩较浓厚的怀旧、怀乡作家,一个充满着离乡游子的苦闷情愫的知识分子。”
新闻推荐
低声下气是小妾大难临头变英雄《妾杖击贼》奇人篇我国古体小说有“志人”“志怪”两大系统,《聊斋》兼而有之。潍...
诸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诸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