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展现一个站在近代门槛上的王朝 步入千年画卷,感受现代生活
汴河虹桥
半岛全媒体记者张文艳
故宫六百年,青岛与故宫的故事继续。
来到栈桥湾畔,走进海上皇宫,探访故宫文创和故宫珍藏的那幅闻名世界的《清明上河图》,先进的科技,让我们看到一幅动态的宋朝画卷,走进复原的“孙羊正店”、铁匠铺,仿佛置身于繁华的梦境,穿梭在宋人忙碌的身影中,感受浓郁的市井气息。随后,落座环球影院,“乘坐”游船,游览运河,与岸边的洗衣妇、船工招手问候,夜晚,满天的星光,耀世而来,千年未变,这就是《清明上河图》的魅力。于是,我们通过采访,了解到《清明上河图》背后的故事,“一个站在近代门槛上的王朝”,熟悉而又繁华。正如宋代的板桥镇,船只鳞次栉比,贸易来往密切。
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
海上皇宫内景。
全景展现
站在近代门槛上的王朝
“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
皇帝贡品,历经劫难
众所周知,《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的作品,张择端是谁?目前所知的就是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石渠宝笈三编本”,后面第一个题跋者金代人张著的跋文,不到一百字的内容,寥寥记录了这幅不朽杰作作者的生平。
张择端(约1085年~1145年),字正道,琅琊东武(今山东诸城)人,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界画宫室。《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在宋徽宗朝任朝翰林画院画史时所作。长卷为绢本,淡着色,画幅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是一幅用高度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长卷风俗画。
《清明上河图》张择端进献给宋徽宗的贡品,宋徽宗赵佶酷爱此画,用他著名的“瘦金体”书法亲笔在图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加盖双龙小印(已佚),成为此画的第一位收藏者。这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在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零,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历经劫难,演绎出许多传奇故事。
它为何能够受到人们的追捧?可以说,《清明上河图》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宋朝视野。正如宋朝研究学者、《宋现代的拂晓时辰》作者吴钩先生,给半岛全媒体记者解读的那样,宋朝是一个站在近代门槛上的王朝,“现在很多宋代研究者基本上统一了认识,都认为宋朝是近代化开启的朝代,在它之前,都没有达到近现代化的程度,之后,尤其是明清时期,甚至出现了倒退。宋朝的一只脚已经踏进了近代社会”。所以,吴钩先生说,《清明上河图》价值就在于它将这种现代化的程度用细腻的笔锋给大家展示了出来,“《清明上河图》就像是一个生动的纪录片,立体地呈现了宋朝的街景繁华,是非常写实的”。
郊外风光,彰显宋朝绿化意识
在海上皇宫的二楼,《清明上河图》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清明时节,草木青青,蛰伏了一冬的人们出门踏青,用各种方式缓缓地步入画卷。从郊外的寻常巷陌、庭院人家,到城镇的熙熙攘攘、酒肆林立,由静到动,亦或动静掺杂,似乎除了视觉以外,我们听觉和味觉也被调动起来。这就是此幅长卷的魅力所在。
仔细观察图卷,吴钩先生以及海上皇宫工作人员石致豪先生,分别给半岛全媒体记者解读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汴梁世界。
整幅画卷描绘的是清明时节当时的民间风俗,像今天的节日集会,大致分为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
清明时节,开封汴河两岸的柳树抽出了新枝,从南方开来的漕船与商船,衔尾入汴,挤满了河面,将苏、湖生产的粮食运入京师,米行的牙人正在指挥脚夫从漕船往岸上搬货物,河市、街市一片繁忙。
吴钩先生说,寒食和清明节在宋朝都放假,寒食放假七日,清明放假一天,这一天对宋朝人来说,是热闹的时光。“虽然人们心头还有一抹思念先人的淡淡忧伤,但春光明媚,万物复苏,到青山绿水间游赏踏青,便成了宋人度过清明时节的习俗。”宋初的诗人晏殊看着这春天里络绎不绝的游人,写下了首小诗:“王城五百车马繁,重帷默幕纷郊原。游人得意惜光景,恣寻复树登高轩。”有趣的是,吴钩说,这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宋政府对绿化尤其重视。“我们展开《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到,不管是郊外的道路两旁,汴河沿岸,还是繁华都市内的街道两边,都是绿树成荫。这当然是宋政府大力推广绿化的结果”。
出门租马,也有廉租房
“画卷是从郊外风光开始的,从静谧到热闹,我们看郊外人不多,描绘了几幅有趣的场景”,石致豪先生说。郊外,稀疏的林间,溪水淙淙,路间一老一少赶着五头毛驴,驴身上背着木炭,也许是生活之用,也许为了到城里售卖。这支小小的驴队,少年牵头,老者殿后,吆喝毛驴前行,很快就要过桥了,离汴京城的繁华又近了一些;一支颇有声势的队伍,前有卫士开道,后有马夫殿后。夫人坐在轿中,轿顶插满花草,官人坐于马上,中间是担着东西的轿夫。轿子后面的第一个仆人,身上担着打猎收获的两只野鸡,清明时节打猎,这在当时是违反禁令的(《<清明上河图>里居然藏了50个小故事》)。
有人统计过,《清明上河图》上画了46头驴和骡子,马只有20匹。“这是宋代的真实情况,驴确实比马多。不过在京城开封,马与马车还是很常见的出行代步工具。和我们打车一样,宋人出行,也可以租马。”吴钩先生说。
接下来是民居,《清明上河图》画了许多民居,城外农村的民房很简朴,瓦房与茅屋相间,城郊则尽是瓦房。进入汴梁城,居民住宅就比较考究了,或庭院深深,或小楼耸立,多窗明几净。“在城市里,宋朝的砖瓦建筑比例应该是超过前代的。但大城市人烟浩瀚,人多地少,房屋自住率不高,许多市民都得租房居住。北宋初年,甚至连宰相也是租房住的。而且,宋代也有‘廉租房’。‘楼店务’管理的官屋就是廉租房,一间公租屋的月租金约500文。这个租金是低于市场上的私人出租屋市场价的”。
新闻推荐
今年以来,诸城市深入开展“十天冲刺、月度攻势、百日攻坚”行动,围绕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创新创业和特色优势资源,深...
诸城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诸城,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