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洪富“脱贫记”

潍坊日报 2020-08-03 08:44 大字

杨洪富(中)在为榛子树追肥。程相义摄

□本报记者窦浩智

通讯员徐春光

仲夏时节,诸城市南部山区皇华镇胡沟山岭又热闹起来,游客络绎不绝。榛子树结满了果实,空气中弥漫着榛子特有的香气,“时间差的原因,咱这里的榛子比东北早熟半个多月,客商们都抢购鲜榛果哩!”说这番话时,杨洪富的眉宇间挂满笑容。

今年55岁的杨洪富是胡沟村人,从贫困户变成致富带头人让他感慨不已:“产业扶贫对头,脱贫有奔头,如果没有共好榛子种植合作社,我也不会这么快脱贫。”

“人多地少、结构单一,胡沟村脱贫最缺产业。”胡沟村支书杨健说,前些年,像杨洪富这样的贫困户不少,其中大多是缺手艺、因病致贫。村里土地贫瘠,种点小麦、花生刚够糊口,有能耐的早出去打工了。

胡沟村是省定贫困村,这里发展传统农业没优势。“榛子种植技术相对简单,管理粗放,抗旱耐贫瘠,适宜丘岗浅山区种植,合作社经过多方考察论证决定引入榛子种植,带动贫困户入股,发展脱贫新产业。”杨健说。

原以为接下来的种植推广会顺风顺水,没成想,一开始村民们并不买账。“在这连兔子都不拉屎的乱石堆上栽榛子,可不比养个孩子容易,能活吗?我们不想折腾。”杨洪富坦言当时的顾虑。

村干部一趟趟上门做工作:“老哥你看,咱有手有脚,躺倒吃救济还不让人笑话?”“工资直接打卡上,把心放肚子里吧。”

渐渐地,杨洪富心里的疙瘩解开了,带头把土地流转给榛子园。“咱庄稼人图踏实,靠双手挣钱,腰杆子才能硬起来。”他每天按时到榛子园上下班,“既能学技术,还有钱赚,在这儿干活,收入高了,也有了脸面。”杨洪富说。

政策引导,大户带头,技术跟进。榛子专家一次次进村,把技术送到田间地头。杨洪富边学边干,很快成了远近闻名的榛子管护行家,“多亏了合作社的帮扶,让我掌握了榛子的扦插、嫁接等管护新技术。”

有了示范带动,杨洪富踏实了,他把自家5亩地流转给合作社,自己到合作社榛子基地打工,他说:“在家门口挣钱,租金、工资、分红三份收入,全家脱贫致富稳稳的。”

受益的不只是杨洪富。如今,胡沟村榛子产业带动150多名村民就业、创业,户均年增收30000元以上,2016年底,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

胡沟村的榛子产业起了步,如何让扶贫产业做大做强?“要拉长产业链,也要带上贫困群众,让扶贫产业靶心准、实力强,成为高质量脱贫的有力支撑。”合作社带头人魏本欣说,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榛子产业富了胡沟村。但这在魏本欣看来,还远远不够:“不能光让农民靠下力气挣工资性收入,还是要让他们继续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把榛子种植环节所有的收入,通过合理完善的制度设计,再返还给他们。”

从今年开始,魏本欣在合作社开始推行“土地返包”试验:加入合作社的社员,每5户为一组,可承包至少30亩榛子园,合作社提供农资、技术、收购等服务,榛子收货结算后,合作社扣下每亩300斤榛子的承包费和服务费,余下所有收益全归承包农民。

今后啥打算?杨洪富黝黑的脸上满满自信:“以前,总觉得咱这年纪,没啥奔头了;现在,咱靠双手干出了好日子,俺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眼下,合作社又出台了好政策,打算承包榛子园,摘了贫困帽,俺还要奔小康哩!”

新闻推荐

胶澳时期“报章繁兴”(上)

青岛报业发展始于德占时期,初具规模于青岛主权回归后。据统计,自1922年12月10日青岛主权回归,至1929年4月15日南京国民政府...

诸城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诸城,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