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澳时期“报章繁兴”(上)

青岛晚报 2020-08-03 06:40 大字

青岛报业发展始于德占时期,初具规模于青岛主权回归后。

据统计,自1922年12月10日青岛主权回归,至1929年4月15日南京国民政府接收青岛前,胶澳时期的青岛先后创办的报纸有17家,而济南这一时期仅8家。而这一时期,青岛常住人口在26.2万至33.6万之间波动,平均不到2万人就有一份报纸。

青岛报业发展始于德占时期,前后继起的报纸有12家,多为外文报纸。1914年11月日据青岛后,日文报纸接踵创刊,中文报纸寥寥。

青岛中文报纸初具规模,是1922年12月10日青岛主权回归后,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北洋政府允许私人创办报纸,青岛又刚刚被接收,一切都是个新的开始,国人抱有厚望,办报热情和兴趣被激发出来;二是青岛经历了德占日据,华洋杂处,是中国北方知名的港口城市,发展前景被一些外地成熟的报纸看好,他们或将报馆迁至青岛,或来青岛创办分支机构,或来青岛搞订阅,在交流碰撞中推动了青岛本土报业快速成长。

《胶海关十年贸易报告》载,“回忆十年以前,本埠仅有中、日报章各一种。降至晚近,报章繁兴,印刷鼎盛,以视前期,不啻相去十倍。至于定期刊物,亦颇发达。”

据统计,自青岛主权回归日至1929年4月15日南京国民政府接收青岛前,青岛先后创办的报纸有17家,而济南这一时期仅有8家。

伊筱农们的幸福时光

1922年12月10日正午,青岛主权回归,胶澳商埠督办公署旋即挂牌。对青岛人而言,一个新的时代来了。

《中国青岛报》社长伊筱农顺天应时,很快到胶澳商埠督办公署警察厅办理了报纸出版手续,一时有扬眉吐气之感。这家创办于民国元年(1912年)、社址在保定路19号的青岛本埠报纸,对开八版,周六出版。在1914年11月日本侵略者取代德国人强占青岛的8年间,因时局动荡和日本同行挤兑、打压,该报时续时停。

对伊筱农其人,目前青岛能查到的档案记录仅是:“伊筱农,北京人,貌似忠厚而内心奸诈,办报初期获青岛总商会支持,后秘密地接收日本人豢养的土匪孙百万、马文龙部的津贴。为装潢门面,扩大销路,时常刊登些顺应潮流、抨击时弊的文章。后该报在张宗昌统治山东时,肉麻地吹捧张是雄才大略的汉刘邦。因此,该报除获得张宗昌巨额酬金外,伊筱农还在山东督办公署挂上了参议头衔。”

顺便重提一句,胡信之在1924年创办《青岛公民报》前,曾在《中国青岛报》任记者,以泼辣犀利的笔锋,撰写了大量的社论、讲演、漫言等。

胶澳时期青岛首富刘子山的孙子曾撰文说:“伊筱农创办《中国青岛报》时,曾得到我祖父的资助,故二人过往甚密。伊筱农为旗人,与大多数旗人一样都说是北京人。他做过师爷,思想活跃,谈吐风趣,文笔风流。”

青岛市档案馆馆藏的“青岛总商会祝贺《中国青岛报》开业五周年贺词”中可推断出,经过一段时间停办,《中国青岛报》在1921年恢复出版。

该贺词写于1926年,具体月日不详。全文如下:

溯胶澳之接收兮,迄今四易寒暑。

惟贵报之复活逾五载兮,同欢欣而鼓舞。

五色国旗飞扬于本埠兮,若先后之交辉。

一纸风行无远弗届兮,俨殊途同归。

歌卿云与复旦兮,仿佛身游虞唐

黄河如带泰山如砺兮,民值国土重光

祝贵报之进步兮,永建业而无疆。

总商会会长隋石卿、青岛商事公断处处长宋润霖暨全体同人鞠躬

遗憾的是,《中国青岛报》没有像贺词期盼的那样“永建业而无疆”,它在不足两年后即迎来了寿终正寝。1928年9月16日,胶澳商埠警察厅厅长王庆堂就《中国青岛报》改组《新民日报》一事,呈文胶澳商埠局总办赵琪:

《中国青岛报》经理伊筱农呈称:敝报原为地方报性质,前于民国元年出版,迨青岛收还后,经照章呈准在案。嗣于本年五月敝人偶撄重疾,又以机器损坏,遂致停刊多日。既承多数阅报者来函催促,并地方人士赞助,更名为《新民日报》,拟于十月一日继续出版,以符众望。

有史料说,192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接收青岛后,伊筱农被捕判刑,《新民日报》被关闭。

在今天看来,伊筱农被捕判刑并非因言获罪,而是其与旧时代霸主张宗昌之流关系密切所致。

1924年3月31日,北洋政府交通总长、代理教育总长高恩洪接替熊炳琦出任胶澳商埠督办。上任伊始,督办公署人员、林学专家高秉坊(又名高春如)想自办一份报纸,高氏欣然同意。适值英文报纸——《青岛晨报》社长、日本人星野米藏拟退出报业,因高秉坊系个体,不宜接手,其好友、胶澳商埠林务局长凌道扬以单位名义出面与星野米藏洽谈,最后斥资将《青岛晨报》全部资材接了过来。经过筹备,9月1日,《青岛时报》英文版、中文版同时出版,山东省议员梁弼卿任报社经理,李春选任总编辑,社址在新泰路一号,中文编辑部由高秉坊擘画一切,英文编辑部由凌道扬主事,其弟凌达扬(私立青岛大学教授)担任主编。

不知何故,好景不长。1925年,《青岛时报》被卖给了英国人沙敦,沙敦委派英人士大贵接管,尹朴斋出任中文版总编辑,一年后,王子云接替。1926年秋,在青岛领导工人运动的共产党人邓恩铭赢得了王子云信任,在该报进行进步宣传,著文反对张宗昌创办的《讨赤报》,并在星期天增出特刊,发表瞿秋白等人文章。1927年初,因得罪张宗昌,王子云去职逃匿后,士大贵将《青岛时报》一分为二:英文版改名《青岛泰晤士报》,中文版《青岛时报》由尹朴斋等人合资接手,张博文任社长。

1928年,胶澳商埠警察厅厅长王庆堂就《青岛时报》社更换尹朴斋社长一事,呈文胶澳商埠局总办赵琪:

窃据《青岛时报》社函:敝报社本月十八日改组,前社长张博文辞职,此后所有一切事务由尹朴斋、李瑞卿二人同负完全责任。谨此呈明。

出任社长后,尹朴斋将《青岛时报》社址迁至兰山路17号,并接受军阀刘桂堂(即刘黑七)津贴,报纸由原来两大张增为三大张,销量由每月两三千份增至五六千份。

1925年8月10日,《青岛平民白话报》创刊,是其时青岛唯一的大众化通俗白话报,社长张乐古。

1928年4月20日,商埠警察厅厅长王庆堂就《平民白话报》改为《青岛平民报》呈文总办赵琪:

窃据张国光呈称,《青岛平民白话报》因登载失实,违犯警章,业被查封在案,现已自知错误,后悔莫及,惠蒙启封。谨将报馆改组更名为《青岛平民报》并更换社长,以利进行。

更名获批后,《青岛平民报》慢慢地赢得了读者,日发行量达3000余份。

前仆后继者众

伊筱农们在报业市场搏杀,有欢笑,也有泪水;有开张,也有倒闭。这些在投资者的眼里似是稀松平常的事儿,因此没有阻止他们进入这一陌生领域“尝鲜”的脚步。

1923年,《胶澳日报》创刊,日刊,对开,一张半。该报除本埠外,还向日本、朝鲜及欧美国家发行。社址在直隶路,由社长、诸城人王静一纠合数名商专派(山东公立商业专门学校毕业生,在青岛政府机关企业中均有人在,团结力颇强)创办,总编辑崔信功(安丘县人)。该报是非政党机关报,因此没有明确的宗旨和坚定的立场。

因为与社长王静一是老乡,受中共党组织委派由济南来青岛的王尽美,曾以《胶澳日报》编辑作掩护,联络青岛各界人士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在该报副刊连载《列宁传略》,刊登十月革命文章,颇受青年读者欢迎。后来,王静一谋得胶澳公立职业学校校长职位后离开,同乡郑吟谢接任社长,郑氏谋得青岛货物局大港分卡肥差后,编辑部不少人追随而去。1927年,因人手紧张且缺乏主心骨,该报关门歇业。

1923年10月,青岛总商会会长隋石卿投资创办《青岛晨报》,自任社长,聘请《中国青岛报》名记者胡信之任总编辑。

9月27日,《青岛晨报》面世前,青岛总商会发来祝词:

十月之朔贵报开幕提倡舆论先知先觉国之頀轩民之木铎笔携风霜胸罗丘壑发聋振聩暮鼓晨钟崂山之麓泰岱之东恭祝贵报声誉日隆

《青岛晨报》创刊不久,社长、总编辑意见不合,屡起冲突,1924年分道扬镳,报纸遂画上休止符。

1923年11月1日,《青岛晚报》和《东海日报》同时创刊,前者四开四版,社址在天津路;后者对开一大张,社址在胶州路37号,但两报均昙花一现。

1923年,《青岛一等邮局事务年报》载,《胶澳公报》在该年度青岛邮局登记发行,负责人是淳于树铭。1924年,《青岛一等邮局事务年报》载,《社会改良报》在该年度青岛邮局登记发行,负责人是王凤池。但两报何时创刊、何时终刊均不详,应该是“来去匆匆”。

撰稿刘宗伟

新闻推荐

夜市迎客 连吃带玩嗨翻天

十笏园文化街区打造不落幕的“庙会”,集逛街餐饮娱乐文化于一身本报讯7月25日晚,十笏园文化夜市试营业,冰糖葫芦、...

诸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诸城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