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打造一批教育基地 “红色载体”激荡爱国心
□本报记者 张鹏 杨国胜
“那同志一只手哆哆嗦嗦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放着一小堆火柴。焦干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簇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动。
“‘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二,三,四……’一共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
这是王愿坚作品《七根火柴》中让读者印象深刻的一幕。
日前,诸城市相州镇中小学生组建的“红五月”话剧社团把《七根火柴》搬上舞台,以话剧的形式表演出来,让师生及家长真切感受到红色文学的魅力,潜移默化间将红色基因根植在心底。
王愿坚的家乡相州镇近代以来红色名人辈出,涌现出王统照、王翔千、王愿坚、王希坚、王辩等一批革命志士。当地又如何利用好这一本地红色资源,做好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扣好学生人生“第一粒扣子”?
“镇上的中小学都创新开拓了红色文化特色课程,将红色名人的光辉一生呈现在人们面前,通过实施过程中的体验式教育,让‘文化相州’‘红色相州’的名片薪火相传。”相州镇中心学校校长季廷勇说,他们还组织搜集整理王翔千、王愿坚、王统照等当地名人事迹和作品,编写了“红色教育”读本;成立党员教师牵头、师生参与的“王愿坚文学社”,研读王愿坚的红色文学;以中小学生为主设立“红五月”话剧社团,排练、演出了王愿坚的《党费》《七根火柴》《灯光》等红色文学作品。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不止于舞台和课堂。在石桥子镇刘家庄抗战纪念馆,一年多时间接待党员群众和师生6万余人次。
刘家庄是一个英雄的村庄。1945年3月17日,这里发生过一场激烈的抗日自卫战,战斗持续了7个多小时,配合诸莒独立营击毙日军38人,歼灭伪军102人。在这次战斗中,抗日军民共壮烈牺牲106人,其中刘家庄村有86人。刘世好的父母曾是当年自卫战的骨干,他们在世时,经常讲起自卫战的惨烈,用先辈英勇抗战的精神激励孩子。
为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缅怀革命先烈,2017年底,石桥子镇党委、政府在抗日自卫战遗址上,修建起刘家庄抗战纪念馆,并还原了当年自卫战时的古城楼、古城墙。刘世好成为“导游”之一。
借助本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诸城市打造出一批红色教育基地,深挖育人价值。王尽美故居、臧克家故居、刘家庄抗战纪念馆等党性教育实践基地,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丰富多彩。
新闻推荐
王美从事面塑32载技艺精湛,如今致力将这门绝活传承下去12月18日,在城区十笏园文化街区的工作室里,王美全神贯注地制...
诸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诸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