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若梅花香在骨

潍坊日报 2019-08-30 09:12 大字

1074年,苏轼从杭州到达密州,迥然不同的社会境遇,文化相异的两地风景,让儒在脑际佛在心的一代文豪,展开了生命中见证奇迹的为文华丽转身,两年的岁月,二百零三篇诗、词、文、赋。仕途的失意、得意,人间的悲欢离合。人性的正直良善,一一留给了他两年饮泉水、鱼鸟亦相亲的密州大地。在岁月的长廊之上,那豪放平实的文字虽过千年,仍让人心生温暖,胸口陡升一股英武之气,敬慕与亲近,直抵达心灵深处,仰望之意知音之情,溢满理想的天空。

纵观这些散发着温度的文字,她所散发出来的艺术张力,让多少古密后学就此有了精神的依傍和为人为文的标尺。每每登临台上,便会重新打量眼下的人生,打量周遭的物是人非。品味苏子佛为心,道为体,儒为表的诗意人生。

循城拾弃婴,佛心暖密州。苏轼莅任密州后,面对“蝗旱相仍、盗贼渐炽”的严重灾荒和“公私匮乏、民不堪命”的凄惨景象,看到老百姓连自己的亲生婴儿都养活不起,不得不弃之道旁时,便“洒涕循城拾弃孩”,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治理措施,上书朝廷,请求减免赋税,亲率僚属下野捕蝗,祈雨抗旱,收养弃儿。受到密州人民的衷心爱戴和敬仰。

燕处亦超然,儒教治辖地。苏轼作为身处逆境中的新任太守,其心情是十分沉重的,但他并不消极,并超乎人的想象,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勤于吏职”,且“不计劳逸”,苏轼受儒家思想影响较重,他入世、入时,以天下为己任。他始终坚持儒家的“民本”思想,爱民如子。甚至在君与民的问题上产生矛盾时,他仍站在民一边,为民请命,为民谋福。用儒家的道义治理密州。

常山祈雨处,道亦传千古。苏轼知密州时,自然灾害十分严重,连续七年大旱,蝗虫泛滥,肆虐无情。为了解除旱灾,苏轼可谓耗尽心血。他按照古密州“遇旱祈雨”的习俗,率吏民去常山祈雨。为了一方百姓,他可以斋戒累月,遇花不赏。他改造雩泉,筑堤引水。“兹山之所以能常其德,出云为雨,以信于斯民者,意其在此。”为了祈雨常应,为了更好的利用水资源,“乃琢石为井,其深七尺,广三之二”,并“作亭于其上,而名之曰雩泉。”而今雩泉仍在。

苏轼对密州大地和人民的感情是真挚的,坦诚的,深厚的。人们对苏轼的怀念是永恒的,久远的,跨时空的。他一生命运多舛,仕途坎坷,他的政治才能和文学造诣都很高,他坚持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他有理想、有抱负、爱国爱民,为人正直,高风亮节;又有很深的佛、道思想,他当时反对北宋王安石变法,却又不是保守派,他的主张是关心人民疾苦,只要认定对人民有利的事情,他就去做,“政虽无术,心则在民”。当他看到密州人民在天灾人祸的相继摧残下,“比岁饿殍凋残之余,不复堪命”,在死亡线上拼命挣扎时,慨叹“民病何时休,吏职不可越”。并为自己无力解除百姓的疾苦而愧疚:“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济。”苏轼爱民,百般恤民,他以俭养廉,与民同甘苦,心相通。

九百年前东坡月,今夜又照超然台。又值中秋,诸城大地因为苏轼,有了一轮中国文人自己的月亮,因为这枚明月,才有了天涯共同时的相互依傍、相互温暖;才有了台上雅集、台下唱和。这是苏子留给这片热土、留给挚爱的神州大地年到中秋时的无限祝福,让我们共享这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祈愿。

新闻推荐

了不的市集明日再开集一大拨品牌折扣商品中秋提前放价

本报自8月8日推出的了不的市集面市以来,读者好评不断,纷纷致电何时再推新一期市集。中秋节临近,新一期的市集本周四至周...

诸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诸城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