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计利应计天下利

西安日报 2017-12-09 06:21 大字

《天下粮田》作者:高锋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2月

■秦延安

民以食为天,中国历史便是三千年粮田保卫战,这不仅从曾经沿袭千年的“皇粮国税”窥探一斑,也从连续1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可以解读出来。

CCTV-1正在播出的38集大型历史传奇正剧《天下粮田》迅速蹿红,让被乾隆称为“股肱之臣”的刘统勋再次成为人们交谈的话题。作为《天下粮仓》的姊妹篇,著名剧作家高锋在其新著《天下粮田》(作家出版社2017年出版)中,以“粮食”作为线索,通过讲述清朝因病归乡的刘统勋奉命出山,执行乾隆开荒增田大策的故事,再现了“真宰相”刘统勋刚正不阿、胸怀家国、匡扶济世的清廉形象。

民以食为天,中国历史便是三千年粮田保卫战,这不仅从曾经沿袭千年的“皇粮国税”窥探一斑,也从连续1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可以解读出来。《天下粮田》可谓是一部警世之作,全书共分为三十章,讲述了户部尚书刘统勋临危受命并带领一批干臣坚持以法护田和以律治田,最终保住了大清国的耕地红线,并将粮食安全确立为国家第一要务,再现了乾隆盛世宏伟开局的惊世传奇。作者以大忧患、大情怀的笔调,从历史深处挖掘出现实的忧患,看似写的是乾隆时由土地粮田引发的触目惊心的贪腐,映照的却是当下的土地问题与惩治腐败的艰辛。

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康乾盛世之下,也有危机起伏。特别是乾隆初期,粮田的危机,加上地方弄虚作假、贪赃枉法,不仅让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更是频频危及政权的安定。民众需要清官,朝廷需要贤臣,而刘统勋便适时而出。

刘统勋,字延清,山东诸城人,于雍正二年中进士,步入仕途。刘统勋作风清廉,奋发有为,仅在雍正十三年一年当中就连续五次被提拔,这在整个清朝历史中也是罕见的。超强的工作能力、绝对的忠诚、刚直端正的人品,让刘统勋到乾隆称帝时更受欣赏和信赖,先后升为内阁学士、刑部侍郎。《天下粮田》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乾隆八年,一场“金殿验鸟”引出匿灾不报、贪绩婪财的巨案,暴露了大清国粮田、粮仓的空前危机。在书中,作者以大气洗练的笔触写出因病归乡的刘统勋奉命出山,带领谷山、杜霄等新上任的年轻干臣,冲出重围,以颅为典,执行乾隆的开荒增田大策。经过两年多的苦心经营,全国粮田转危为安,国家经济逐渐恢复元气,但是以铁公南、宋五楼为首的贪腐势力,公然挑战新修的“禁丈”法律,借开荒之名,升科收税,残酷盘剥垦民,致使垦殖大业功亏一篑。加之,百年未遇的水灾,席卷全国十八省,致使饿殍遍地,百姓流离失所,全国性粮食危机再度爆发,国本动摇,引发朝野激烈动荡,十几位朝廷重臣因贪腐人头落地。刘统勋等人临危受命,以浙江重灾区为突破口,坚持以法治田,与朝野恶势力展开生死较量,保住大清国的耕地红线。粮食安全被确立为国家第一要务,新政甫出,又因开荒过度引发了生态灾难,刘统勋等人又领殊命,再次赴汤蹈火。刘统勋三次临危受命,力挽狂澜,惩奸除恶,不仅保住了国家粮田的稳定,也为乾隆盛世奠定了扎实基础。刘统勋转危为安的独特能力,实则是因为其心怀家国的情怀。

《天下粮田》书中的故事并不一定件件属实,但刘统勋为官刚正、清风独标却是彪炳史册的,其去世时老家仍只有祖上留下的十亩薄田。正因为此,刘统勋被乾隆称赞为“股肱之臣”,去世后,又被御赐为“文正”谥号,这是文臣身后可以得到的最高谥号。在清朝二百七十余年历史上,仅有八位文臣获得这一荣誉。

“计利应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刘统勋挂于书房中的这副对联,不仅是他的为人为官之道,也是《天下粮田》想要传递给我们的理念。

新闻推荐

每换一条新式生产线,就能带来10倍以上收益—— 8年换了3条生产线

邦信包装员工正在查看纸辊运转速度。□本报记者杨国胜张鹏本报通讯员徐桂军要问包装纸板生产商哪项工艺最关键,不少业内人士恐怕会齐口喊出:制胶。“一片...

诸城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诸城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