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祖先由海州迁徙至诸城

潍坊晚报 2017-08-20 11:23 大字

乾隆《诸城县志》。丁耀亢(1599-1669),字西生,号野鹤,又号紫阳道人、木鸡道人、辽阳鹤等。丁氏源起于周太公,是周太公的后裔。丁耀亢的前世家祖,可以上溯到其远祖——大名鼎鼎的丁普郎。丁普郎,明代开国将领。永乐初年,丁普郎其后丁氏家族的一支由丁推带领自海州迁至诸城。丁耀亢排行老五,虽出生于名门世家,但在11岁时父亲去世,无忧无虑的生活也随之结束。

祖先明朝迁至诸城丁氏渐成名门望族

从诸城驱车南行14.8公里,是地处鲁东南与青岛毗壤的古老小镇——皇华。从古镇皇华再南行6公里,便是被黄豆山、凤凰山、望海楼三山环抱的小小村落——相家沟。相家沟原名橡槚沟,因为村周的山上多是橡树、槚树,故取名橡槚沟。经过历史的演变,因“橡”“相”、槚“家”同音,橡槚沟渐渐为相家沟所代替。三山夹一溪,是相家沟的母亲河——“龙湾”。龙湾从南往北,绕村而过,滋润着一方的土地。溪上有双孔石拱桥,历经百年结实如初。桥头的石碑上,镌刻着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野鹤桥,历经百年风霜的侵袭,字迹依然醒目。

相家沟村的历史并不悠久,从明末清初才开始形成居民定居的村落,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演变,到现在也不过是200多户、1000余人口的村庄。小小村落,在100余万人的诸城地图上,也难以觅到它的芳踪。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因为有了鼎鼎有名的丁氏家族的存在,相家沟却得以扬名立万,蜚声海内外。

1599年的一天,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叫,一个两眼炯炯、宽门阔鼻的男婴在丁家的祖屋里诞生了,这便是丁耀亢。万涧川流,江河归海,百尺巨树,枝叶系根。要说丁耀亢,不能不提及的是丁耀亢的前世家祖。

丁氏源起于周太公,是周太公姜氏的后裔,“太公封于齐,生仲子伋,食邑于丁,以地为氏云”(丁耀亢《述先德谱序》),而丁耀亢的前世家祖,可以上溯到其远祖——大名鼎鼎的丁普郎。

丁普郎,明代开国将领,元末湖北黄陂人。后死于康郎山之战。

《明史》(卷133)有关于丁普郎参加康郎山战役的记载:“而康郎山战死者三十五人,首丁普郎。

丁普郎以军功立世,受封于武昌,荫及后代,其子孙得以百户世荫食,食屯于淮之海州卫。

永乐初年,丁普郎其后丁氏家族的一支由丁推带领,自海州迁至诸城。丁推到诸城“初以织箕自给,顾精神力绝人,耕稼蓄牧,皆以心计纬之。季年,称饶裕矣。”因为丁推勤劳能干,加上为人精明,到诸城不久,家业便开始兴旺,经过丁推及其后世子孙的数百年经营,丁家慢慢发展成为诸城五大姓(藏、王、刘、李、丁)之一的名门巨族。丁惟宁无辜遭贬隐居于九仙山中

丁推被看作是海州丁氏迁徙到诸城的鼻祖,《丁氏家传》便以丁推为始,往下的后世子孙依次是:二世丁彦德,三世丁伯忠,四世丁宗本,五世丁珍,六世丁纯,丁纯乃是丁耀亢的祖父。

据清乾隆《诸城县志》记载:(丁)纯,字质夫,岁贡,授巨鹿训导,升长垣教谕。砥行端方,通世务。两县士皆敬重之。”《述贤德谱序》描述丁纯:“稽古能诗,嗜鼓琴……”“诗近中唐,长于弦素小词,脍炙人口。(又)尚义喜施,自称海滨逸老。”丁纯居官的时间不长,在“初任授大名府长垣教谕”三年后,便因儿子丁惟宁出任巡按一职,为回避而选择告老还乡。在“隆庆六年(1572)封文林郎,(授)四川道监察御史。”(《诸城县志》)。

丁推辞官归里后,在诸城城南造房建屋,结社载酒,跟朋友结“九老会”,一起游山玩水,吟诗作赋,有诗“足病翻嫌山屐软,鬓丝羞向野花开”存世。丁推在诸城的威望很高,“乡人宗之,享年近古稀,终以乡贤祀”。(《述贤德谱序》)

丁氏七世,是丁耀亢的父亲丁惟宁。丁惟宁,字汝安,号少滨,又字养静。明朝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历任直隶清苑知县、四川道监察御史、御史、郧襄兵备副使等职。丁惟宁政绩斐然,《明史》、乾隆《诸城县志》、《琅琊丁氏家乘》以及《丁氏家传》都载有丁惟宁的平生事迹。

丁惟宁任职御史巡按直隶时,因白莲狱一案株连的多达上千人,丁惟宁在审理后,“悉为宽之”,使众多人免受牢狱之灾。

丁惟宁因刚正不阿得罪了首辅张居正,昏庸无能的明万历皇上不辨黑白,竟将丁惟宁贬官三级。

无故含冤遭贬,丁惟宁自感受辱,遂“拂衣而归”,隐居于九仙山。九仙山,距诸城约30公里,风景绝美。苏轼知密州时曾游九仙山,云:九仙奇秀,不减雁荡。丁耀亢排行老五11岁时父亲去世

丁惟宁在九仙山隐居后,便对九仙山进行考察,选址建房。他在九仙山上一边操持家务,一边读书写作,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歌赋。只是丁惟宁虽能诗,不苦吟,亦不存稿,能见到的有散文《改建龙湾镇巡检司记》,诗《颜明府招游琅琊台海神庙》《观海行》《雪霁超然台步月》《登北极台怀旧》,《张州倅左川招饮超然台同陈宪副后崖即席赋》,《吊公冶子墓》,《水心亭谣》,《山中即事》等。

丁惟宁学识渊博,才华卓绝,除吟诗作赋,还擅长书法和弹琴。《东武西社八友歌》的作者陈烨,对丁惟宁的评价是:“聪明才隽丁足当,弹琴伯牙字钟王,蔚然威凤云间翔。”陈烨认为丁惟宁的书法可以与钟繇、王羲之匹俦。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丁惟宁应时任诸城知县王之臣邀请,与罢归的延宁兵备副使陈烨一起,主持编撰了《诸城县志》。

隐居乡里的丁惟宁,广交朋友,积极参与当地的社团活动,针砭时弊。其社会活动之一就是参加了成立于万历年间的“东武西社”。

“东武西社”又名“琅琊西社”,是一个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文学社团。

东武西社的八友绝非凡人,都是当地的名士贤达、文人墨客,唯一的域外人,便是丁惟宁的知己、文学界和书画界的双料大腕、也是日后给丁耀亢授业的恩师——董其昌。

丁耀亢出生时,丁惟宁已有四子,分别是长子耀斗,次子耀昴,三子耀翼,四子耀箕,丁耀亢是丁惟宁的第五个孩子,耀亢后面还有一弟:耀心。与前面四个哥哥不同的是,耀亢跟耀心为丁惟宁跟继室所生。

在优裕富足的生活中,丁耀亢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只是幸福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丁耀亢11岁那年,父亲丁惟宁去世。“予十一岁而孤”(《保安残业示后人存记》)。

新闻推荐

统筹推进 在转型发展上走在前列 ——建设“四个城市”的诸城实践(下)

□本报记者潘来奎通讯员李芳徐春光在“四个城市”建设中,尤其是全市开展的“作风建设年”活动中,诸城市积极走出去寻标对标,全方位把脉,为发展“定标”:与常熟、张家港和即墨、黄岛等先...

诸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诸城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