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古代图书市场和印刷技术紧密相关书肆能印刷孤本卖“天价”

济南时报 2017-06-21 14:07 大字

□本报记者 徐敏《皇都积胜图》反映了明代城市的繁华,其中就有书肆。

自从“24小时书店”成为高考作文话题,关于书店的话题始终在讨论中,话题大多围绕当前实体书店经营转型困难,靠情怀支撑难以为继。在古代,书店叫书肆,不仅贩卖图书,还兼有印刷和出版的配套功能。随着图书市场的发展繁荣,很多书商也会不惜财力物力搜集珍本图书,给古代图书珍贵版本的留存做出了贡献。

纸张的发明促进图书流通的繁荣

先秦时代,竹、帛图书少而且难得,不仅图书,连知识都掌握在极少数人手里。那时候只有大学者如孔子、孟子等人才掌有图书,他们聚众讲学,周游列国,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图书需求。但整体来看图书数量很少,不可能进入市场流通。直到汉代,汉惠帝“除挟书之律”,给图书市场的流通打开了绿灯,随后还开设了包括买卖书籍在内的综合性贸易集市“槐市”,这是早期图书市场流通的一种形式。东汉时期出现了书商经营的书肆,他们雇佣一些贫穷士子根据市场的需求刻抄图书,主要以谋取利益为目的。书肆是初期的图书流通方式,也是一种图书商品经济的运作模式。纸张发明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肆更多,图书市场流通规模也更大了。

唐代是卷轴装书籍的极盛时期,民间出现了以抄书为生的人,书商经营的书肆也多了起来,在全国范围内都很常见。雕版印刷术在图书生产中的使用,加快了图书刻印的速度,书肆中所卖的图书数量也随之多起来。在封建社会,发行量最大的图书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历书,因为农耕社会的人们衣食劳作都按照历书来,书商们也把眼光集中于此。

进入宋代以后,随着图书技术的发展,手写本书籍大部分被雕版印刷所取代,书籍的卷轴装也逐步被册页装所代替。这一时期,政府也积极地直接参与刻书印卖活动,不少私人藏书家也加入到其中,书商们更是主动地进行印书、贩书、卖书活动,图书市场就形成了官刻、私刻、坊刻三大系统,刻书遍及大江南北,刻书内容囊括经史子集。这种图书生产迅速发展,再加上刻印书籍便于储存和运输,刺激了图书的发行和售卖活动,激活了市场,促进了流通。整个宋代,书坊、书肆等图书发行售卖场所遍布东京、两浙、四川、江西、福建等全国各地。

明朝时期,政府免除了图书生产和流通的税款,上上下下都以藏书为贵,刻书为荣,以卖书为业的坊肆更是遍布全国,书商们的足迹在城乡间随处可见,还在南京等地形成了图书聚散中心。清代的图书市场则延续了明朝的繁荣势头,继续发展。清朝时图书流通广泛,书价不高,读者要买书很容易。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北京形成了全国最大的图书市场琉璃厂。

“言利”的书商

保存了古代图书珍本

书商为我国古代图书珍贵版本的保存做出了贡献。书商们时刻注意从全国各地搜集书籍,还会不远千里收购善本。有些深受民众喜欢的文学书籍不被官方书局重视,各书肆贩书的商人就纷纷外出贩书,还获得了较多的精品书籍。比如山东黄县、诸城,以白棉纸本和明黑口本为多而出名,有的书商不远千里一趟趟地收购。他们不仅在各府内募求,而且深入穷乡僻壤。地方近的一年可来回两三次,远的地方一年往返一次。在那个交通工具极不发达的时代,联系货源、储运货物,其艰巨程度可以想象得知。

在宋明清等朝代里,书店掌柜被藏书家和版本学家尊称为“书友”,对其奉若上宾,不敢怠慢;书店也常常将善本书籍送给藏书家。史料中还记载过钱谦益在绛云楼买宋版《汉书》、《后汉书》的轶事。据说绛云楼最初缺《后汉书》两本,告知众多书贾,遍布找寻。一天傍晚,一名书贾在乌镇停舟买面包充饥,可巧看到店面掌柜取出两本旧书为其包裹面食时,发现那正是宋版《后汉书》,大喜之余,恨其首页被人买了面食裹去,一问其人刚走不久,书贾便穷追不舍,硬是将第一页追了回来。就这样,绛云楼才得以完整无缺地保存前后《汉书》。

印刷术日益发达后,书肆的勃兴导致从事图书贩卖活动的书商人数急剧增加,书商们唯利是图的目的也逐渐显现出来,他们的有些活动甚至危及到了统治者的统治。整个宋代重文轻武,导致了文人思想极度活跃,而边患却日演日烈,当然读书的士子们就及其关注国家的对外政策。书商们为了谋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多有印卖涉及边关战事以及国家对外政策的图书和诏策,这样又势必对外泄露国家机密,导致边关战事失利,所以宋朝政府开始对民间刻书贩书实行严格的管理和限制。但是因为利益的存在,所以政府的禁令形同虚设,书商们并不怕政府的严厉处置,只要有市场,他们就敢印制贩卖,从中渔利。

据说,明末清初的大藏书家毛晋一生致力于藏书、刻书和整理古籍事业。他在自家门口立榜购书,榜上写着:“有以宋椠本至者,门内主人计叶酬钱,每叶出钱二百;有以旧抄本至得,每叶出四十;有以时下善本至者,别家出一千,主人出一千二百。”于是外地书商闻讯而来,运书的船只云集于毛氏世居的常熟迎春门外的七星桥。书商们之间还传言:“三百六十行生意,不如鬻书于毛氏。”古代书价不稳定孤本书是“天价”

古代书店叫做书肆,也叫书林、书铺、书棚、书堂、书屋、书籍铺等等。不同于现代的书店只是贩卖书籍,书肆往往兼有出版、印刷和发行等多种功能,有些书坊专门接受委托雕印业务,刻印和售卖书籍;有的书坊拥有自己的刻工和印刷工匠,并聘人编辑新书。很多书肆老板也是藏书家甚至是目录学专家。

两宋书坊刻书中出现了很多家族性质的大书坊,其中以建安余氏和临安陈氏最为著名,这两家书坊历史悠久,刻书很多。清叶德辉《书林清话》说:“宋刻书之盛,首推闽中,而闽中尤以建安为最,建安尤以余氏为最。”建安余氏,世居书坊镇,号称“图书之府”,余氏是我国古代经营时间最长、名声最著的民间书坊世家,从事书业活动自南宋至清初,绵延近600年。临安陈氏以陈起父子最为有名。陈起编辑出版的唐宋文集和笔记小说有近百种之多,书后大都刻有“临安府棚北大街睦亲坊南陈宅书籍铺刊行”牌记。他还编印了《江湖集》、《江湖后集》65种,收集的是当时被称为“江湖诗人”的著作,致使当时许多无名诗人的作品得以保存留传。陈宅书籍铺所刻的书,雕印精良,为历代藏书家所重。

宋代雕版印刷技术普遍应用之前,书籍的价格是比较贵的。比如唐代一般一卷书售价一千文,大约折合人民币两百元左右。宋以后书籍生产成本降低,书价也便宜多了,北宋时每册约一百文,唐宋时期钱的购买力并不完全等价,不过书价确是低多了。清叶德辉《书林清话》卷6记载,北宋嘉祐四年王琪在苏州刻印《社工部集》1部10册,每部都卖钱一贯,当时一贯约合一千文,则每册书价一百文。南宋时期,由于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书价也随之提高,大约每册在200到400文左右。

当时书肆都能刻印的书籍价格并不高,但是和现在的限量版价格很高的情况类似,古代珍贵版本的书籍价格也非常昂贵。明代中期,由于宋本久远,刻印质量好,流传稀少,文物价值增高,使宋版书的价格暴涨。明万历二十九年,纸墨精良,每部售价一百二十两白银,江苏一个爱宋本的人用一座庄园换取了宋版的《汉书》和《后汉书》,明天启年间又被大学者钱谦益以一千二百两白银购得,每部均六百两白银。明末汲古阁主人毛晋为了收求宋版书,按页论价,开创了宋版书按页论价的先河。

新闻推荐

江苏惯偷来潍剪断锁偷门店

本报讯江苏男子王某曾因盗窃多次被处理,可是他仍不悔改,携带作案工具来到诸城,采用破坏门锁的方式入室盗窃,作案7起,被民警抓获。5月30日上午9时许,诸城市公安局110报警台接到3起报警,...

诸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诸城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